(余杭)禹航,禹迹的良渚 从埃夏说看良渚(上篇)

导言

——————————————————————————————

先想写篇简单点的推文,避免论文一样长篇大论、没人细读,多用学术上不严谨的类比。但结果资料太多,只好分上、下两篇。

浙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今天的杭州余杭原名为“禹航“,传说是大禹在此停航登陆之地。~~在今天看来,关于那场洪水以及大禹治水的传说,又渐渐地真实起来。(《神巫的世界》)

我连续实地参观殷墟、良渚,积攒了很多资料,在此,从埃夏一体论角度考察良渚文明。希望对体制内的良渚考古有所借鉴。

良好的祝福,给良渚(古称:梁渚,美丽的小洲),世遗申请成功!

中国的涅伽达Naqada文化

——————————————————————————————

发展起古埃及文明的是乌鲁克时期进入尼罗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同期,苏美尔人也到达东亚,建立了许多新石器文明。

兵策老师新书《共命之鸟》考证,苏美尔人祖先大约在12000多年前在西伯利亚,是从那迁移到两河流域的。《发现夏朝》书中P104页则提到:4000BC-3000BC,苏美尔乌鲁克时期。带着双头鹰和鹰翼太阳轮的LOGO,苏美尔人进行全球远航探险和移民。

迁徙到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居住的苏美尔民族,它也会有分支在陆路往中国这地方迁徙。这样海路、陆路都会有苏美尔人迁入到中国。

再早,7万年前,从非洲出来的智人,经过中国,形成本土旧石器文化的“土族”。大熊猫都能躲过冰期,况且智人。

这张网上来源的图表让我们对中国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及其年代有个概览。

古埃及接受苏美尔文明的移民时间,与我们同步。5500BC,拉姆拉(Gebel Ramlah)山丘兴起新石器文化。

最著名的是古埃及的涅伽达Naqada文化,4400BC-3000BC。

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的河姆渡的双鹰朝阳

7040BC±150年嘉兴市马家浜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5000BC-4000BC,晚期约4000BC-3300BC;崧泽文化 4000BC-3300BC;凌家滩遗址 3600BC-2000BC;等等。这些前良渚文明时代的文化特点,与古埃及的涅伽达Naqada文化相似。

共性处:双头鹰、黑陶、彩陶、在石板或玉版、象牙、木板上刻划、雕刻,种植,养家禽等等。

到了古埃及黄帝(蝎子王)3300BC和大禹(那尔迈)3100BC,大禹治理完尼罗河、创立夏朝后“周行天下”,古埃及王朝对外扩散文明的路径类似苏美尔人,但力度更大,时间更久。

古埃及的夏文化传播到中国的涅伽达Naqada文化区,会带来什么影响?良渚文明是目前最具观察价值的样本!

我接触埃夏一体论这么长时间的个人体会:

目前我们所说的华夏文明主流源于商和周。

个人猜想商是经过在两河流域的有易国建国,与阿卡德人、加西特亚人等互动,学到先进的青铜技术、马车制造knoehow,(兵策老师:古埃及5000年前就有青铜冶炼技术),带着较早期的古埃及夏朝文明迁来。(兵策老师认为商从印度哈拉巴、到三星堆、盘龙城,南线这一路过来)。兵策老师认为不管商走南线还是北线,这些假设今后需要更多的证据来验证。

周则是第18王朝带着较纯粹的阿蒙神信仰、更全面的夏朝的历史和文化,投奔商朝而来。

三星堆文明、良渚文明等只能算是华夏文明的支流,最终他们都被商周主流的华夏文明所覆盖和吞没。

禹迹良渚

——————————————————————————————

良渚王国文明,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时间为3250BC-2150BC。

良渚博物馆一进展厅的展示墙,展示良渚文明的组成部分及相应的C-14检测年代。莫角山宫殿区5020-4900BP这段时间建设,反山王陵5100-4900BP建设,还有些最早5800BP的遗址。BP的意思是距今,before present。

大禹那尔迈3100BC在位,他来余杭、会稽时,与良渚建王城开工的时间点恰好重合。那么,大禹(那尔迈)在良渚及周边都留下了什么足迹和印记呢?

登陆地:余杭(原地名为“禹航”)

浙江省博物馆资料,5000BC-2000BC,这里海侵严重,到商代、周代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海岸线。

现在余杭是杭州的一个区,良渚是其下一个镇。3100BC左右时良渚这带是靠海边,大禹海路过来,登陆,召集开会,汪芒氏方国的防风氏城邦方国不服,杀之。

大禹东巡,本土论认为夏朝在河南一带,那么他应从陆路过来。为何他从海路乘船过来?

当我们持埃夏一体论看时,就知道他东巡是坐船来,可能经过印度哈拉巴(大禹时可能是小渔村,800年后成商贸中心),可能还有广州珠江三角洲等越族领地,是谁说厦门是夏朝的都城的?

从古埃及航行过来,交通工具船应该没问题。我们看下胡夫金字塔旁展出的太阳帆船实物就可以了解。而中转、补给是一定要的。

存世的文献中甚至没有关于印度哈拉巴文化的传说。由于在两河流域(特别是乌尔)遗址发现有印度河流域的或印度河流域式的印章,考古学家推测约在2350 BC-1770 BC间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两河流域之间曾有商业往来。据此大体可以推定,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于约2300 BC—1750 BC。以后学者又用放射性碳(碳14)测年法对若干遗址的遗物作了测算,发现不同的具体地区的年代并不完全相同。总的来说,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BC—1750BC;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2300 BC—2000 BC,其周边地区约为2200BC—1700BC。(百度)

治水方法:良渚的水利工程与大禹治理尼罗河的方法一样

孟菲斯西南的法尤姆盆地的湖就是蓄洪的水库,河道是人工挖掘通尼罗河。

杭州湾是钱塘江下游三角洲,类似尼罗河口地形地貌。在3000BC前后,全球性气候变迁,气候变暧,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太湖平原除了少数高地和丘陵外,全部沦入汪洋之中,造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

罗灵杰老师(《跨越三千年的姻缘 大禹治水发生在尼罗河》):

尼罗河每年5-11月上游雨季,导致下游洪灾。同时,大禹时代,发生”水逆行”的地中海水倒灌。《孟子 腾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

古埃及大禹是如何治海水倒灌的?他修建纵横的水道,把上涨时的水引入大小盆地,修水闸,水库水用于灌溉。

上图来自良渚博物馆,作者编辑,指出良渚水利工程建水库为蓄洪和灌溉

从古埃及大禹治尼罗河洪水及海侵的经验,看良渚的庞大的治水工程,不止是现有专家理解的只是防山洪,它古城为何建的靠山?目的是在山中建水库,灌溉农田,疏导洪水,更多是海侵洪水。从当今钱塘江潮水的气势,我们可以想象海水倒灌的危害。

绍兴(会稽)大禹陵:可能是大禹那尔迈的真身墓

大禹那尔迈调色板上大禹像

会稽山上的大禹陵建于南朝梁大同11年(AD 545),罗灵杰老师据此认为不是大禹(那尔迈)的真身墓,阿拜多斯的狭小简陋的墓才是真身墓。“下不及泉,上不通臭。即葬,收余壤为垄,若参耕之亩。”(《帝王本纪》)。

兵策老师:阿拜多斯B区B17、B18的大禹墓,被埃及古物学家怀疑不是真身墓。中国历史记载大禹东巡驾崩葬于会稽,所以绍兴(会稽)大禹陵也可能是真身墓。

如果3100BC时会稽山的大禹墓也比较简陋,南朝时复修,建成现在的规制。这样的推理也符合《帝王本纪》的记录。

神秘的越国:守护大禹陵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那时浙江、江苏这带海平面下降,又有利于开发了。

浙江省博物馆  断发纹身的越人形象

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云:“於,语发声也。”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

"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译,译专必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译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允常" 

少康就是古埃及把喜克索斯人赶走的卡摩斯法老(Kamose),他继任者雅赫摩斯法老Ahmose一世在155BC或1539BC建立第18王朝。

那么少康庶子(妾生的儿子)无余被封到越地,应该在1530BC年代左右。兵策老师推测无余是瓦吉摩斯(Wadjmose)。这时商朝也才刚转到中原二里头、二里岗落脚(我个人《商朝猜想》文章),浙江这一带是没有国家政权的。

本土论学者对越国文化感到不解,你从夏朝中原南下过来,习俗应该是带来先进文明,为何越国要断发纹身?他们只好解释是越王自己假称自己来自夏朝。

良渚王城的设计:亳的姐妹城市,东方的孟菲斯Memphis

乔安·弗莱切《埃及四千年》:P45页言:夏朝都城亳(孟菲斯)为大禹那尔迈所创建(编者:应为重修),这城市当时的功能是祭祀中心。启Aha时建宫殿、外城围墙。到第3王朝,服(伯称,即左塞尔)2670BC时成为古埃及都城(政治和宗教中心合一)。

兵策儒剑老师做的图

乔安·弗莱切《埃及四千年》:

大禹(那尔迈)在古埃及尼罗河三角洲顶点重修孟菲斯Memphis城,孟菲斯含义“是上下埃及两方土地的平衡点”。围绕新城市,(那尔迈)建了一系列保护性堤坝和疏导洪水的人工水道修了创始大神普塔和他伴侣狮头征战女神塞克美特的主神庙。

借用育碧游戏《刺客信条·起源》希腊统治时期的孟菲斯复原图

大禹儿子启修建了王宫宫殿,名“白墙Ineb hedj”。

孟菲斯是古埃及第一王朝开国国王那尔迈所建,到拉美西斯统治时期达到鼎盛,规模大到横跨尼罗河两岸。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人根本不把这座都城称为“孟菲斯”,刚开始称为“梅尼利亚”(美尼斯之城),后来成为“白堡”(白城),之所以后世称之为孟菲斯,是因为在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帝国希腊人后裔在埃及建立的政权,古希腊史学家给它起的名字是孟菲斯,后来被记录到史书中,大家就叫"孟菲斯“。(百度知道)

《发现夏朝》:孟菲斯作为城市,尧帝(IRI-HOR)时就存在,中国古书记载为尧的父亲帝喾所建。大禹、启的第一王朝都城在“阳城”阿拜多斯Abydos,政治中心。孟菲斯是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第3王朝服(左塞尔法老)将都城设在孟菲斯,2670BC-2650BC。孟菲斯成为古埃及第一座宗教与行政合一的都城。

商朝人追帝喾为先祖,所以也把亳当作商人自己最早的都城。(兵策老师)

良渚王国文明从兴建良渚古城开始,规划就是宗教祭祀与行政统治相结合的都城。

良渚宫殿区想象图(良渚博物馆)

宫殿区(《良渚王国》插图  金雪画)

来自良渚博物馆

这张网上的相片看良渚古城的水系

小结:

几乎同时代、同一纬度、很可能是同一个设计者(或单位)做的2个城市。

两城都为水城,象如今苏州水乡古镇那街道,有宫殿区、祭祀区、王陵区等,王陵区设置在宫城的西边。

两地相隔1万多公里,建筑材质、具体建筑样式会有差别。古埃及已经学会用砖块做建筑,良渚地区潮湿,易洪涝,房子仍然木头杆栏式房屋。良渚地区树木茂盛,木结构房屋建筑多。河道加固也大量采用木桩。古埃及石头多、树少。

良渚的反山王陵型制:外形如古埃及Mastaba玛斯塔巴墓葬

良渚博物馆的视频截图,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和研究

(百度)

玛斯塔巴(Mastabat),阿拉伯语,是板凳的意思,金字塔的原形,建于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8世纪。

玛斯塔巴(Mastabat)——金字塔的原形这是阿拉伯语,是板凳的意思。

古埃及比较原始的住宅大致有两种。

一种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外面抹泥或者不抹。屋顶也有用芦苇束密排而成的,微呈拱形。这一种在下埃及比较多。

上埃及的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坏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再铺上一层泥土,外形象一座有收分的长方形土台。玛斯塔巴是后来阿拉伯人对它们的称呼,意思是“凳子”,因为外形很像板凳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古埃及用砖,良渚用土,形状是长条板凳。这种形制来源于苏美尔。

兵策儒剑《发现夏朝》P102

古埃及用砖,良渚用土,形状是长条板凳。这种形制来源于苏美尔。

长条板凳下方很深处,才是墓主的棺木所在。反山王陵上部又覆盖1.5米土层,有可能是有意防人盗墓而建的,所以1986年当考古工作者开挖时,上部的墓都被盗,下面9座完好无损。

大禹、启的大臣、贵族按“长条凳”形制墓葬,自己葬于阿拜多斯的王陵,不是这样墓葬形式。是否,我们可以反推:良渚王国的国王,在夏朝的地位相当于王宫贵族?再进一步推理,良渚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用海外殖民地,太现代政治化语言,不能反映当时状态,所以借用周朝分封诸侯的概念)。

感谢您看到这儿,感谢您对埃夏一体说的关注。

下篇将为您继续解析良渚王国。

感谢兵策老师的指导和纠正样稿的错漏。感谢大胡子老兵群友陪同参观良渚、请客中饭、一起探讨良渚问题,咱们良渚神徽的探讨下篇涉及。

(兵策老师微信:这篇文章两个方面,一个是古城对比,一个是墓葬形制对比,应该排版标题区分清楚。第一个方面古城对比,说都是大禹所建,证据不足,但是治水方面可以对比。孟菲斯南有法尤姆盆地。咱们写文章还是要严谨,避免给人认为想当然瞎比划借口。墓葬形制,马斯塔巴,这是很好的对比点,可以突出。马斯塔巴与金字塔演变关系都可以说,长条凳子形墓葬中国很少吧?!)

这么几个回合修改下来,这推文又变成兵策老师鹰蛇之夏公众号特色的长篇大论了,没办法,读者古埃及的东西了解少,得加很多资料。

您的赞赏将是我良渚的一小点差旅费的补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