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32.2|人脑子和狗脑子的区别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
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解读全章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侯王守道,天地相合,风调雨顺,上下关系和谐,百姓不需要各种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虽然没有法律制度的约束,人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各尽其能,按德分配,社会公平公正,人人安居乐业,这是老子心中的大同世界。
有人贪婪怎么办?
贪婪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平,比如朝鲜战争中的英雄和烈士家属,有些一生贫寒,但没听说谁抱怨社会对他们不公。为什么呢?不都是他们的觉悟高,而是领袖唯一健康的儿子都埋在国外了,谁还有资格抱怨一句。所以,侯王守道,民无令而自均。
上面是老子的理想国,下面则是现实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始制有名就是制度的建立开始于有名。所有的法律与制度,都有名目,有条款,都有具体的规定。
当名有了,也就有了明确具体的禁忌, 也就规定了哪些不该做,这就是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如果知道并遵循这些规定,就能远离危险,这就是所谓知止所以不殆。
打个比方,这个世界原本是没有交通规则的,自从有了交通规则,就有了“红灯停,绿灯行”,当人们遵守了交通规则,遇到“红灯”,知道停了,就远离了危险。
再比如,有许多养生办法,有许多养生忌讳,不吸烟不喝酒,低盐低脂,管住嘴迈开腿等等。有了养生的名目,就有了一条条健康禁忌,也是所谓“知止”,遵守这些禁忌,就会远离疾病。
这里有一个细节:“不殆”和“知止”的关系。
知止所以不殆,并不是“只有知止才能不殆”,而是“因为知止所以不殆”。知止是不殆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不殆”,不但可以因为“知止”,还可以因为“守道”。
无名的不殆来自于守道,有名的不殆来自于知止。
比如,有的人健康来自于各种保健知识,戒烟戒酒,戒吃戒喝,各种戒,这是有名的不殆。
有的人从不养生,毫不忌讳,随心所欲,特别是最长寿的人,往往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无名的不殆。
我父母就是一对典型。
我母亲爱看各种养生知识,知道各种养生禁忌,不敢多吃咸,荤也不敢多吃,晚上常常只喝点奶,每天坚持散步,坚持敲经络。可依然血脂稠,血压高,心脑血管都有问题,每天需要吃一大把药。
我父亲毫不在乎养生,抽烟很厉害,一顿能吃一碗肥肉,躺下就睡着,也不专门去运动,心态极好,78岁了,身体非常好,极少生病。
一个“有名不殆”,一个“无名不殆”。都是正确的养生途径,但是高下立判。
无名不殆,虽然好,却是学不来的,那是“守道”守出来的,不是刻意可以学来。
在身体有问题之后,只能先遵循“有名不殆”,知道各种忌讳,否则,盲目效仿“无名不殆”,殆来得更快。
【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对于守道和知止的区别,老子做了个比喻。
首先道和天下的关系,就像“小山谷”和“江海”,一个很小,一个很大,一个有限制,一个无界限。
守道和知止的关系,就像水在山谷和江海里流淌。
小山谷里的水顺着河道而行,两岸河堤就是“止”,不冲出河堤,就是安全的,这是知止所以不殆。
而大海里的水,是自由的,没有界限,想流到哪就流到哪,这是守道所以不殆。
人脑子和狗脑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