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前因素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凝血功能检测对出血性疾病和止血性疾病的筛选与诊断、血栓前状态的检查、DIC的实验诊断及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都至关重要,但检验前的各种因素比如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用药、标本采集及运输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从患者自身因素、药物、疾病等不同方面总结了分析前因素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旨在为大家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供思路。

 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和性别:年龄与性别对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多项研究[1-3]表明D-二聚体的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此外,有研究[4]比较了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血栓弹力图参数的差异,发现青年者(18~30岁)的凝血功能较年长者呈相对低凝状态,R值时间相对延长,α角相对减小,MA值相对降低。

随着年龄增长,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活性增高,在血液流动缓慢、机能减退等作用下机体易呈高凝状态,患血栓的风险逐步升高;另外男女性之间的R值、K值、α角、MA值均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女性血小板活性高于男性。

2、生理状态: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绝经期等不同生理状态时凝血功能不同[5]。尽管在正常月经周期中传统的凝血测定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显着变化的证据,但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凝血因子的水平[6]。

女性在与月经周期、怀孕、口服避孕药(COC)和激素替代疗法(HRT)相关的不同生理状态下,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有着不同的变化(如图1)。

图1女性不同生理状态下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的变化

3、生活习惯:吸烟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vWF和FⅦ水平增加,并可使凝血酶生成及血小板激活增加。饮酒可通过改变Fbg含量及其空间结构、纤溶酶原调节抑制物量等影响纤溶系统,过量饮酒会损害纤溶系统。

4、肥胖:促凝因子增加,纤溶功能减弱,AT和PC活性升高。

5、饮食:抗凝药华法林通过拮抗维生素K发挥抗凝作用,各种食物中的维生素K含量不同会影响药效,比如柚子、枸杞等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菠菜、生菜、西蓝花、绿茶、鱼肝油等可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6、情绪和运动:采集标本前应使患者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神经紧张都可能会引起患者血小板数增多、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在活性上的增强。

标本运输与储存

1、标本应在室温下运输,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TT结果缩短。

2、凝血因子中,因子Ⅴ和Ⅷ在离体后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变性失活,这种失活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从而导致标本因从采集到分析时间延长而使PT和APTT延长。

因此,从标本采集到检测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7],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分离血浆加盖冷藏2℃~8℃保存。

 药物

药物干扰是影响凝血检验结果准确和可靠,进而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制和开发以及检验项目的增加,药物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干扰问题日益突出。当检验结果与临床状态不符时,排除样本采集、检验方法、人员操作等因素后,应考虑临床药物干扰的问题。

1、西药类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具有协同抗凝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当大量使用青霉素、头孢唑林钠、磷霉素钠、克林霉素磷酸酯等抗生素时,会导致PT、INR、APTT和TT延长,当体内青霉素含量达到2万U/mL时,可使PT、APTT、INR值延长1倍以上。

大剂量的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可明显抑制肠道杆菌,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导致因子Ⅱ、Ⅶ、Ⅸ、Ⅺ的合成障碍,使凝血指标的结果明显延长。

另外阿司匹林、保泰松片、水合氯醛、氯霉素、长效磺胺、螺内酯、布地奈德、塞来昔布、氯雷他定、吲哚美辛、西咪替丁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中的浓度明显增高,导致PT、APTT、TT等检验项目延长。而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苯巴比妥类、利福平、地西泮等则可以减弱抗凝作用。

2、中药类  研究表明,中草药如丹参、当归、银杏叶、川穹、红花、桃仁、黄连、虎杖等可增强抗凝作用,西洋参、金丝桃、人参、地榆、蒲黄、小荆、槐角、棕榈等可减弱抗凝作用。

其中丹参具有活血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抗凝血酶活性,干扰外源凝血途径和增强纤溶活性;当归含有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干扰血小板功能,和华法林同时服用时可能会出现用药不当反应,导致INR升高。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丹气胶囊、血必净等可通过血小板活化、粘附和聚集影响血小板系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益心饮方、益气化瘀方等可影响纤溶系统,体现在D-D、FDP等指标上。

疾病 

1、患者发生DIC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使PT延长。但在DIC早期,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T缩短,因此分析结果时一定要结合患者病情进展程度。

2、高血压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时,血管因缺氧和硬化发生,肿胀损伤,激活内外凝血途径,导致凝血功能显著增强,继而引起一系列敏感指标的改变。

3、系统性红斑狼疮(LA)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通常增加,但由于APTT的检测需要磷脂的参与,而狼疮抗凝物能与磷脂结合,从而使APTT等凝血指标表现为延长。因此,临床上应注重鉴别LA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从而对患者进行正确的防治。

4、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大多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所致,常表现为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增强、微血管内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消耗性减少等,部分患者出凝血检查会出现PT、APTT、TT延长及Fbg减少。

综上所述,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我们必须重视并把控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积极与临床医生和患者进行沟通,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有用的信息,帮助临床进行有效的诊疗。

参考文献

[1]杨明, 齐永志, 李娜,等. 某医院不同年龄人群D-二聚体生物参考区间的建立[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1(05):286-7.

[2]孙丰艳, 郑伊能, 郭兴明. 不同年龄高校教职工人群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的差异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21(02):274-6.

[3]王秀华, 周春娅, 张利. D-二聚体在不同年龄孕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分[J]. 现代医学. 2015(07):818-21.

[4]赵英妹, 张珏, 黄燕. 年龄和性别对健康人群血栓弹力图参数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19(10):881-4.

[5]刘梅林, 付志方. 《女性抗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建议》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25(05):411-3.

[6]Renda G, Patti G, Lang IM, et al. Thrombotic and hemorrhagic burden in women: Gender-related issues in the response to antithrombotic therap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9;286:198-207.

[7]陈勇, 凌建, 徐容,等.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原因的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09):1523-7.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检验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