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出家后究竟去了哪儿?为黛玉守墓至死,耳聋眼昏熬粥度日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黛之间最动人的场景“共读西厢”出现了。彼时,宝玉与诸姐妹刚刚入住贾府中难得的清净地大观园,宝玉自我感觉心满意足,于是开始偷藏贾母眼中的邪书,趁人不在细读,结果被前来葬花的黛玉撞了正着。
宝玉将书与黛玉分享,这打开了黛玉全新的精神世界,原来这污浊世间尚且有如此至纯的真情,原来女子可以由自己的心意爱人,姹紫嫣红开遍了,花与谁赏却是未知,风露清愁,东风不解意,私以为当时黛玉定是脸上泛红,而宝玉见此状况,忍不住开玩笑将黛玉与自己比作莺莺与张生。
未料此举太过直白,黛玉纵然心中自由,也不免为之羞恼,气得不行,宝玉一看黛玉桃腮带怒,黛眉蹙起,急忙讨饶,虽然油嘴滑舌,却似乎隐喻了自己的结局一般。
宝玉说,将来黛玉若是做了“一品夫人”,自己要化作“忘八”为她驮碑。此话当然是哄黛玉开心才说,但曹雪芹素来不会浪费一点笔墨,因此,不少红学研究者认为宝玉之结局,必然与黛玉结局有所关联。
脂砚斋曾评宝玉有“情极之毒”,虽为守护众花之神,却忍心弃宝钗这般妻子,袭麝这般美婢,出家为僧,那么宝玉出家后究竟去了哪?
从书中细节伏笔探索,应是始终围绕“木石前盟”,宝玉竟为黛玉守墓,至死方休,于黛玉是真情一世,于钗袭却是无情之甚,看似难以理解,却不失为最理想结局。
“木石前盟”源于宝黛前身结缘,黛玉乃三生石畔绛珠仙草,宝玉乃对其有甘露灌溉之恩的神瑛侍者,为偿还此恩,黛玉下凡为人以情与泪了结此案,那和尚本叮嘱过黛玉父母,莫要让黛玉见父母之外的亲人,然而没能出家的黛玉,终究还是在母亲去世后被送去了贾府接受教育。
宝黛初见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对应了他们前生。而宝玉第一次说出要去做和尚,同样惹恼黛玉。时近端午,宝玉和黛玉因姻缘之事又拌了嘴,上门赔不是的自然是宝玉,黛玉又提起自己死去,宝玉急得赌咒,说黛玉若死,自己便去做和尚。
宝玉其实也有些公子哥儿的毛病,说的话常忘在脑后,贾芸便因为将宝玉的话当真而被放了鸽子。但宝玉心中最在意便是黛玉了,面对黛玉是一点燕窝、晚上睡眠如何、咳嗽几遍都要关心着,因此宝玉对黛玉说将来要去做和尚,比之对袭人应更认真。
续写的《红楼梦》中写宝玉出家,下落不明,放弃了功名,也放弃了家族,更抛下了妻子宝钗。黛玉身归南边,魂返天上,而宝玉尚且在人间苦行,前半生尝遍富贵安逸,后半生必定以苦续之,这才是曹雪芹现实照进书中的体现,也是神瑛侍者要来这人间体会的百味。
“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关于宝玉为黛玉守墓,读者心中有不同版本,其实这一举动若单纯解释为宝玉对黛玉一人的深情,未免失了《红楼梦》真味,因为《红楼梦》不同于那些一个套路的才子佳人话本故事,爱情是糅合在现实中产生,更因为现实阻挡无法理想化。
宝玉入破庙为僧,是百花凋零、家业败落之后的大悟,原来人世富贵,眨眼便如云烟,散得干净,那些俗世牵挂,于他而言已经再无意义,曹雪芹没能放下的,宝玉放下了,宝玉和黛玉作伴,既是“木石前盟”的延续,也是自身经历这一番红尘温柔梦后,尽绝念头,安心修行。
在宝玉之前,已经有个随疯和尚去了的柳湘莲,柳湘莲因尤三姐之事冷绝心扉,宝玉与柳湘莲虽不同,但其情同真,暮年的宝玉,耳聋眼昏,薄粥度日,体会到了人世最艰辛也是最彻底困境,鲜衣怒马少年郎,终至心如止水伴古墓寺门。
家业一朝毁灭,如白茫茫大地,所有因情之一字而来的怪癖者,便都归结太虚幻境,食尽鸟投林,情终人散尽。黛玉与宝玉,其实应不止姻缘,更有一层知己情谊,为知己便应付出终生心力。
当初黛玉念《葬花吟》,发问“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其实宝黛间大约就是这样的关系,黛玉为花宝玉为葬花人,你为我而来,我陪你终老,用半生苦楚,报绛珠前生深情,一世缘分尽了,也就结了案,或许这样的结局,才是读者心中所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