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剃毛头

灵璧民俗——剃毛头

文/游传化

在灵璧乡间,人们能经常看到后脑勺上有一撮长长毛发或留有一条细长辫子的孩童,那孩童的长长毛发或细长辫子常被称为“甲尾巴”,“鸭尾巴”,“留毛头”等,有的地方甚至叫它“讹人毛”。叫法不一,可它蕴含的民俗内容却很丰富。据说留毛头的习俗由来很久,但在皖北及豫东等地更为常见,其他地方也略有耳闻。

过去留毛头,大多是老来得子或者几代单传的“独苗”等比较娇贵的男孩身上发生的现象。他们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后脑勺上留一撮胎发不剃掉,也有同时把额头上的刘海俗称“前牙子”也留着的。这些孩子留着的胎毛发长长了就梳成小辫子拖在背后或盘在头顶上。旧时农村缺乏医疗卫生机构,疾病肆虐,孩子成活率低,民间传说只有留毛头才可以拴住孩子的性命,避免幼年夭折,这大概就是留毛头的最初缘故吧。

留毛头的孩子一般长到六岁、九岁或者十二岁,就可以将毛头剃掉了。为什么要在这三个年龄段剃毛头呢?民间认为,过了六、九、十二岁的孩子就度过了“殒命”的危险期。“六和九”都是吉利的数字,“六六大顺”,“九九十成”,寓意今后的岁月顺顺当当,长长久久,以后能成为支撑门户的儿子了(十二的寓意)。

剃毛头的时间一般都选在农历二月初二,因为二月二是龙抬头的好日子。现在人们渐渐简便而行,大多选在孩子生日或春节前举办了,因为春节时亲朋好友都在家,办事人多热闹,也不耽误节后出门打工或做生意。但绝对不能放在正月里剃毛头,民俗认为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不吉利,人们很忌讳。

农村剃毛头可不是件小事,有着约定俗成的程序和规矩,有时甚至和婚丧嫁娶一样隆重,要雇喇叭、请厨师、办酒席、放鞭炮。有的人家还要在大门两旁贴上红对联,上书:剃毛头举家同庆,剪雅发亲邻共贺。

剃毛头这天,孩子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街坊邻居都要来贺喜,锣鼓喧天,唢呐声声,鞭炮齐鸣,烟花绽放,热闹非凡。

剃毛头的场所一般都选择在自家堂屋,亲朋好友聚集一堂,显得热闹而庄重。主剪毛头的多是孩子的舅舅,俗话说,大舅猪,二舅羊,三舅给做新大床。言下之意,剃毛头,姥娘舅舅家要花大钱的)。剃毛头时,孩子舅舅先将一块红布围着孩子的脖子,然后梳理好“甲尾巴”,再用红头绳把毛发分扎成一个个小辫子(几个舅舅扎成几个辫子),由几个舅来依次剪小辫。剪毛头时,舅舅们每剪掉一撮头发都要说上一句吉利话,例如:剃毛头喜洋洋,以后金玉都满堂。剃毛头喜洋洋,以后命久富贵长。

剃毛头喜洋洋,以后能中状元郎等等。接着舅舅们要把剪下来的“尾巴”用红布包裹好交给孩子的父母,由他们把胎发珍藏起来。随后请专业剃头匠把孩子的头发修饰好。当然孩子的家长要给舅舅及剃头匠喜钱的,剃毛头的喜钱要比平时剃头钱高出好几倍。接下来孩子要依次给爷爷奶奶等本家亲戚磕头叩谢。孩子每磕一个头,这些人都要给孩子数字不等的礼钱,俗称“磕头礼”。

随着社会进步、岁月更替,好多民俗已经渐渐消失,但我们这里留毛头、剃毛头的习俗却一直沿袭至今,形式和礼仪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我想,可能是生活富裕后人们生育观改变,家里孩子少,当然也就越来越珍贵了。这其中也有人们思想素质提升的问题。



(0)

相关推荐

  • 《行摄生活》-136【做风箱】

    - - -指尖上的山西 047 做风箱 对于风箱的记忆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冬,黄河对岸的清涧县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清醮大会.驱车过河时已有雪花飘扬,谨慎驾驶4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拍摄期间大雪 ...

  • 剃毛头

    剃毛头 ■秦棉杰 1987年二月二一大早,龙抬头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quo ...

  • 散文||剪“燕尾”

    剪"燕尾" 李  娟||安徽 一进入腊月,就接到老家侄子发来的喜贴邀请,腊月二十二回家喝侄孙的剪"燕尾"洒,第一次听到这么洋气的名字--剪"燕尾&qu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不门子

    乡村记忆--不门子 文/出泥不染 提起"不门子",可能很多人还不知是啥,就是那种比正常门矮,与门一样宽的单扇门,是安装在门旁挡些鸡鸭狗的小门.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不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