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灵璧人记忆里的货郎
货郎(又名换荒的)
文/乡村农夫
波浪、波浪、波波浪浪……废铁、碎铜、旧鞋底、破布条拿来换针、换线、换糖豆……在我儿时,天天都能听到这种声音,这就是走乡穿户的货郎(又名换荒的),手摇波浪鼓,嘴里在吆喝。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国家贫困,物资困乏,实行的是可控经济,好多东西要靠票(肉票、油票、粮食票等等),才能买到。不象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又实行市场经济,商行、超市、商应到处都是,只要带钱,买啥都有。
那个年代的工人在不停的加班,农民不分白天黑夜在劳动,哪有时间外出买东西,农民赶个集,还得请假,队长不批,你照样去不了。有了走街串巷货郎们,给急需而又没时间去买的人,带来极大方便。
货郎们,肩担挑子,挑子两头各挂一个条筐,筐上头放着木制的长方形小货柜,上面镶上玻璃,里面的五花八门的货物,可以一目了然;针头线球铜顶子,卡子扣子老出筋(老出筋是扎头发用的套皮筋,当时的土话,就叫老出筋),洋红洋绿洋胰 子,铅笔本子小刀子,糖块糖豆柿饼子,琉子气球乒乓球,转轴猪链铁撅子,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没有什么食品,那时食品要粮票才能买到,货郎们卖的食品,都是自己用农产品加工或树上结的果,全是绿色无污染的)。下面筐是空的作回收仓,没钱买东西的,可拿其他东西(如,碎铜、废铁,牙膏皮、烂鞋底、旧布条、烂棉花、书报纸、塑料皮、空酒瓶,生鸡蛋、等等)来换。
后来,有人用木头做贷郎担子了,条筐终于被时代淘汰下岗了。
货郎们的辛苦,换来众多人的方便。现在还有好多老年人怀旧,常常提起当时的货郎,那就是流动的百货商店,一人受苦(早晨起早溜乡,饿了就啃点干馍,渴了就喝些冷水),给大家带来方,这种浓浓的乡音,再也听不到了……
作者乡村农夫,本名刘亚,灵璧禅堂乡人氏,1982年高中毕业,现为灵璧政协十届二次社情民意代表,灵璧家园义工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