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赤诚为教|魏群:教育教学中的几种心理学效应

未来社会需要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大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便是华师一人的使命和神圣职责。

我校校训为“厚德 博雅 笃学 敏行”,“厚德”为道德高尚,它出自《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华师一以德立校,要求学生成才先成人,优学且厚德,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这是我们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更是我们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它已然成为了华一人的文化基因代代相承,绵延不息。

我们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注重学生的学养,更要让他们具备强健身心、卓越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真正完整的人。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真正成为“胸怀天下、洞见未来、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未来世界引领者。

学校具有鲜亮的红色基因,浓浓的家国情怀,校名“华中师大一附中”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于1987年3月1日所题写。这所学校有着浓厚的笃学氛围、温润的博雅之风、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有着一群真正践行人类理想的敏行者,我们的学子在这里学会学习,学会爱人,学会善良、勇敢和保持思想的独立,还要学会为别人的精彩鼓掌!这便是华师一人的文化基因!

我们推出“厚德载物·赤诚为教”栏目,连续刊登我校优秀教师的育人心得,以便互相交流切磋,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本期厚德载物·赤诚为教(四)推出的是魏群主任

《教育教学中的几种心理学效应》。

教育教学中的几种心理学效应

文/魏群

魏群老师在高一班主任培训中发言

01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人生旅途中,一个人的行走让心灵强大,一群人的行走让心灵柔软。一个人融入社会能彰显价值,回归内心只为自我修行。群行是“出”,可兼济天下;独行是“入”,为独善其身。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使命,我们既要独善其身,沉淀自我,也要兼济天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凝心、育神、追求人性成长的过程。它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它是一种发现,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大火。

在这个唤醒、发现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应用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几种心理学效应,必定有助于教育方法的改善。在此,我挑选了五种和我们平时教育教学相关的几种心理学效应和大家共享 。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也叫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我们平时所说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马威”等都是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的经典案例。国家每年9月1日精心制作的开学第一课都能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美好憧憬。老师们对第一节学科课程、第一节班会课程的设计都会匠心独具。这些皆是首因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内化。

02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Rosenthal  R.和Jacobson   L.)于1968年研究提出。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并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少女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最后他的梦想成真了。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此效应用在教育学中可以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也就是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心理学家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包含着期望值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暗示效应的应用。老师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如果始终如一,定会对孩子、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03

 超限效应

超限效来源于马克·吐温的一则故事。马克吐温在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 “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在课堂上,或者在听讲座时,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3点要讲”的时候,你会认真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20点要讲”的时候,你便顿时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同样,如果一节课,教师让你学习10个单词,可能你还会认真地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当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04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威力,看谁能把路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率先发力,呼呼地刮着,寒风凛冽,结果不但没有将路上行人的大衣吹掉,人们为了御寒,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路上的行人越来越热,最后纷纷将身上的大衣脱掉。结果显而易见,温和的南风赢了。后来,这则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成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也有叫做“南风法则”。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也被称作温暖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讲过类似的一则故事。一名学生在学校的花园里摘了一朵玫瑰花,被老师发现了。他眼泪汪汪的地对老说,他的外婆病得很重。他想把这朵玫瑰花献给外婆。老师把他带进办公室,十分动情地说:“你这样小小的年纪就懂得孝敬老人,你的心灵真是太美好了。你这种美德让我很感动,因此老师也送给你一朵玫瑰花。”接着老师又说:“至于你摘花园里的玫瑰花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你的外婆,因为她老人家听了要生气的,老师代你赔偿好了。” 这位老师把“南风”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语有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 “数其一过, 不如奖其一长”“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面对犯错的孩子,对他们多一分宽容和尊重,让其自发自醒。更能体现教育的艺术性。

05

飞轮效应

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如果想让一个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开始你必须要使出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这每一圈的努力并不会被浪费掉,因为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到最后不再需要你推,也能快速地旋转。这就是“飞轮效应”。实际上,这种道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生中,很多事都在遵循这样的运行规律。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折在半路上或是死在终点,而是在出发的时候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如果你能坚持下去,能努力渡过难关,等你一旦进入了状态,走上了快车道,那么结果往往是很喜人的。这就是“飞轮效应”的力量,也是坚持和努力的力量。如果我们的开始是艰难的,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最后一定能够让教育这架飞轮高速旋转。

END
魏群老师简介

华中师大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华师一附中英语高级教师。多次荣获“华师一附中优秀教师”、“课改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援疆名师”、“创新英语大赛特级辅导老师”、“一师一优”部级优课和省级优课、“首届教学节课例一等奖”等荣誉。发表论文10余篇,获武汉市论文评比一等奖。所带历届学生英语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科素养及能力培养。秉承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功到自然成的理念。注重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情自信、积极向上的情操。

点点滴滴、扎扎实实;精耕细作、紧锣密鼓。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

来源 | 华中师大一附中学工处 
编辑 | 肖   雅 
责任编辑 | 王晓莺

审核 | 甘祥生   陈先钧    乐晓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