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能一边享受父母的恩泽,一边抱怨父母是祸害
胡子宏生命日记(921)
孩子,你不能一边享受父母的恩泽,一边抱怨父母是祸害
(一)
我是个争胜心比较强的人,我瞅准一个目标,就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十年如一日,保持高度的自律。我对孩子的要求也是这样。
有哪个父母,不是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去管理孩子的呢?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上,父母都是把人生的经验和教训综合起来,对孩子的成长给予指导和鞭策。
我记得,胡小鹄上三年级的时候,就在日记中写道:爸爸,我知道学习很难,像是在大海捞针,但是,我真的不想做那么多卷子了。
对学业的付出,其实是逆人性的。好逸恶劳是人类的本性,对一个孩子而言,从6岁到22岁,乃至25岁研究生毕业,19年岁月,把浩如烟海的知识装入脑海,还要面临同龄人的激烈竞争,没有近乎偏执的坚持和自律,怎么可以脱颖而出呢?
胡小鹄曾经对我抱怨过,总是让我做卷子,爸爸想把我累死啊。我怒斥道,你是我生命中最亲近的人,如果累死的话,爸爸首先会选择把自己累死,怎么舍得累死你呢?可是,你经常念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怎么到了耕耘的时候,就喊叫着累呢?
我患病两年半,对次子胡小鸿学业的陪伴确实力不从心了。放化疗能让一个强壮如牛的男人元气大伤,一天中,我多半的时间是躺在床榻上。小子读小学五六年级的关键时刻,我不能经常陪伴他,不知不觉,他的阅读和做题能力都下降了。
等到了初中,胡小鸿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与众多学霸比较起来,一下子就显得捉襟见肘。可见,一个孩子的成长,没有家长的陪伴和持续的关爱,想成为同龄人的佼佼者,是难以想象的。
成长中的孩子们,很难意识到父母对他成长的付出,是何等浓厚的恩泽。孩子的世界里,总是在希望享受着他们的天性,那就是吃喝玩乐、好逸恶劳。说实话,那些“砖家”们提出的“焕发孩子的天性”,至少对中产阶层以下的孩子们而言,不啻于一句屁话。
我经常告诉两个小子,身为父母,爸爸含辛茹苦地扶老携幼,殚精竭虑地扛着家庭的重担,难道爸爸就没有天性?爸爸就不懂得吃喝玩乐、好逸恶劳?
爸爸什么都懂,但是爸爸不能松懈,因为爸爸的肩膀上,扛着神圣的使命和职责。你小孩子可以喊叫着累啊累,还可以躲避,爸爸我也累,可是爸爸无法躲避啊。
即使得了癌症,爸爸也默默地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顶多会对老婆孩子发一发内心的怨气,可是,喊叫一通后,还是要忍辱负重,像老牛拉车一样,扛着家庭的大梁,默默前行。爸爸就是一头踯躅前行的老牛,身体不垮,套不卸,吃进肚子的是枯草,挤出来的是鲜奶。
(二)
我记得,在求学生涯中,我最烦的、最感到无奈的,是妈妈的唠叨。尤其是上了大学后,放假回家,妈妈最惯用的口吻就是,每月花100块,你都怎么花的?我绞尽脑汁,总是回想不起,钱都是怎么花的。
我在成长中,一直在与贫困做着顽强的抗争。这种抗争,一直延续到40岁。在我得病前,在城市和老家县城里,我算是有了几套房产,有了些积蓄,算是脱离出穷人的序列。
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对两个儿子的成长倾注了超于常人的激励,使得他们都进入了名校就读。而且,我还为他们未来的婚娶,分别准备了两套住房。再就是,在他们求学过程中,我对他们的花费没有限制,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由着性子,挥霍爸爸的钱财。
胡小鹄在北京求读,我对他的花费是没有限制的。我屡次明确要求,跟同学们一起吃饭,所有的花费你支付,爸爸马上红包转账。跟女朋友一直吃饭,爸爸第一时间给你买单。女朋友在我们家蒙受灾难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她是我们家的贵人,你们恋爱的花费,爸爸全额报销。
所谓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都要有经济条件的支撑。我得病后,个别文友曾经质问过,为什么你身患绝症,胡小鹄在暑假里就不陪伴你呢,为什么他不扛起家庭的重担呢,为什么不去做家教勤工俭学呢?她会搬出一些例子,验证穷人的孩子能早当家,能通过艰辛的努力买房,成为北京市民。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虽然身染重病,但无生命危险,不需要小子日夜陪伴,经受生离死别啊。我期待的是小子在暑假里在学校图书馆多读几本书——这种知识的积累,其价值远远超过勤工俭学挣几千元钱。何况,我虽然治病花了不少钱,但好歹我有积蓄啊。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得病,而影响孩子的学业呢?
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囊中羞涩,极少参与同学们的聚餐和游玩。等到了走上社会,我才发现,当你一起吃喝游玩的同学,都保持着密切联系,成为好朋友。我在同学中,几乎没有可以倾心交流的朋友。我告诉儿子,大学时期的游玩和吃喝,其实也是人际交往,不要吝啬,大胆花钱。
如今的90后孩子,在一起吃饭的机会也不少,但他们会习惯地实行AA制。我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吃苦耐劳只是被迫不得已罢了,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后盾,成长的道路其实就是金钱铺路。
有几个父亲,能在孩子的求读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花钱呢?当然,花钱也不是肆无忌惮,小子不能把钱用在与学业无关的事项中,不能花天酒地自甘堕落。只要小子潜心于学业,没有虚度光阴,花点钱算什么?只要爸爸在扛着这个家,就能为你的成长铺就尽量平坦的道路。
(三)
可是,孩子,你不能一边享受父母的恩泽,一边抱怨父母是祸害。前几年,网络上就有一个拥有10万多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祸害”一词,被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
他们认为,50后父母用自己的时代特征留下来的印记用来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这些人偶然相逢于“父母皆祸害”小组,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前几天,我家小子胡小鹄撰文《每于寒尽觉春生:自信是考出来的,不是吹捧出来的》,他提到,爸爸以为他在装病偷懒,不时地说几句牢骚话冷嘲热讽。幸亏他雅思考过了,可以顺利到英国留学,否则“还得面对我爸无理取闹式的唠叨和牢骚”。
很多孩子都希望父母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去理解自己,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待,成了他们心中的“祸害”。可是,包括胡小鹄在内的孩子们,怎么不能来个换位思考呢?你们一边享受父母的恩泽,一边抱怨父母是“祸害”,凭什么?
我作为老爸,我在身染绝症的困境里,依然满足供应着你的生活费,依然力争不影响你的学业,依然为你攒够了英国留学的费用,当然有足够的底气要求你必须考过雅思,这也是爸爸战胜疾病的精神力量。对一个处于厄运和困境中的家庭而言,孩子的刻苦学习和好成绩,就是爸爸战胜疾病的良药。
我当然知道颈椎曲度变直的痛苦,可是,这也不是懈怠和放弃的理由。你的痛苦难道比爸爸的抗癌更为剧烈吗?即便你忍受着病痛,可与此同时,你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手机屏幕上,难道我没有体察?你回到家里,眼帘下,不是手机就是电脑,难道我视而不见?
幸亏你小子考过了雅思,否则,身为爸爸,必须要给予斥责和唠叨呀。因为你的成长是爸爸生命的一处风景,你把这道风景玷污了,凭什么爸爸不能训斥你呢?嘿,你一边享受着父爱的恩泽,一边挥霍着光阴,屡战屡败,你必须要自责啊,必须要忍受委屈啊。就像爸爸患病,那么毒的放疗射线和化疗药,都要默默地抗住啊。
爸爸在艰辛求生,小子在艰辛成长,都不能服输,都不能懈怠。你有理由像爸爸讨要学费、生活费、饭费、旅游费,爸爸自然有理由训斥你没有达到成长的指标啊。
就像小儿子胡小鸿,学业上出现懈怠,爸爸就会毫不留情地训斥,甚至掌掴。这就是成长,你一边要享受命运的恩泽,一边就要承受成长的代价。
(四)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有多大,对孩子的要求就有多严格。如今,郎朗已是名噪世界的钢琴演奏家,他幼年时,爸爸郎国任辞掉公职,带他到北京学音乐。郎朗练琴懈怠的时候,郎爸曾经打开窗户,训斥他,要么继续练琴,要么从窗户里跳下去。
萧百佑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送进北大,跻身成功父母行列。他对四个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制定了苛刻的规矩。孩子如果违规,就要挨打。孩子们也会抱怨,“什么都要听你的,太不民主了。”萧百佑振振有词,训斥道:“什么是民主?你们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难道,萧百佑的孩子们,一边享受着爸爸激励他们考入北大的恩泽,一边又要抱怨爸爸的管理残酷和苛刻吗?如果他们享受着自以为是的“民主”,那么,他们又怎么有机会考进北大呢?
每一个有成就的孩子,背后都有付出巨大心血的父母。丁俊晖是著名的斯诺克球手,曾经在世界排名榜上跃居第一。当年,为了丁俊晖练球,丁爸爸放弃生意,开设一家球房,甚至,举家迁往广东东莞。在生活拮据的时期,父母卖掉老家宜兴的房子,供丁俊晖继续打球。
丁俊晖成为世界冠军后,无论如何,他也不能一边戴着辉煌的王冠,一边抱怨父母当年对他练球时近乎绝情的严格要求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那些饱尝丰收果实的孩子,你总不能一边品尝果实之甜美,一边抱怨耕耘之辛苦啊。就如我家长子胡小鹄,试想,如果在你的成长中,没有爸爸无缝隙的求全责备,你怎么可以从初中到大学,都进入名校呢?
每一个爱孩子的爸爸妈妈,当你把无尽的恩泽奉献给儿女的同时,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目标,敢于提要求,善于激励和鞭策孩子不虚度光阴。只有父母不断地严格要求,近乎无情地惩戒斥责,才有助于培养孩子养成自立自律和坚持不懈的做事习惯。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肯定会让孩子感到不同程度的委屈。尤其是对于上了大学,读了几本书,觉得自己有点见识,但对世事依然处于懵懂状态的胡小鹄而言,身为父亲的我,对孩子发发脾气,来几句训斥,甚至发泄一些怒气,又有何妨?小子你享受着父爱的恩泽,也要对家庭建设肩负起相应的担当啊。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脚踏父母的肩膀,汲取着父爱母爱的营养。很多孩子会以为眼下的成绩得益于自身的努力,他们把父母的恩泽视为理所当然。
只有当他们成家立业,做了父母之后,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凝聚着父母多么浓厚的爱。当年父母让自己承受的所有的酸甜苦辣,其实都是人生成长中的营养。
胡老师编写的学习资料系列
《看图作文不发愁:小学低年级看图范文123篇》
《语文每天学一点(1—6年级)》
《360篇分类范文迎中考》
《值得模仿的150篇小升初作文》(校对修正新版)
《衡中家长给孩子推荐的120篇励志美文》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学生版)》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家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