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林志帆、龙小宁:社会资本能否支撑中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作者:

林志帆(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龙小宁(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1年第10期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民营企业依赖非正式制度实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支撑。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是:非正式制度能否长期支持企业发展?本文从企业社会资本与研发创新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首先,理论推导表明,尽管孤立视角下社会资本投资能帮助企业争取稀缺资源而有利于研发创新,但由于稀缺资源的供给是相对固定的,全局视角下企业将相互挤出而形成负和博弈均衡,说明依赖社会资本并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基于理论推导假说,本文使用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强度对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的影响为正,但其功效被细分市场中其他企业的竞争大幅削弱,并引致研发创新总量损失。拓展研究发现,反腐能有效地治理企业的非生产性活动,说明清廉的制度环境有助于促进企业中长期的发展。稳健性检验放松企业竞争范围假设、变更核心变量构造方法、使用工具变量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前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启示,中国应持续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以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  企业社会资本  研发创新  廉政建设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制度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指出,正式制度(包括法律、金融、规制等)的构建与执行对于一国企业运行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绩效至关重要。然而,尽管长期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在法律保护、政策与金融资源等正式制度支持上处于劣势,却茁壮成长为市场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支撑起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应如何理解中国这一独特的发展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破解“中国之谜”的关键在于认识非正式制度的贡献:中国民营企业长期依赖关系资本与声誉获得各类稀缺资源、保证合同实施。社会资本——定义为企业利用社交网络与企业主个人特征来影响资源配置的能力,是民营经济在过去二三十年间迅速成长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非正式制度能否在未来长期支持企业发展?依赖社会资本究竟是民营企业的“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策”?本文从企业研发创新角度切入展开研究。

二、主要内容

本文提出并尝试验证的学术观点是: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对研发创新的正向影响仅有孤立视角意义,全局视角下其影响实际为负。这一论断的逻辑为:在任一时间和地点上,市场需求、融资便利、财税与政策资源、政府服务与法律保护等都是供给基本固定的稀缺要素,一个企业通过社会资本影响资源配置而取得优势必然挤出其他企业,这种非正式制度活动无法使所有企业同时受益。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简明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证明,在社会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低于获取稀缺资源的边际收益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占优策略均是增加社会资本投资,博弈将自发地朝向边际净收益为零的纳什均衡演进。在这一非合作均衡中,企业彼此挤出的负外部性将削弱单个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对其研发创新的贡献。在全局视角下,社会资本竞争不仅会抬升各企业取得稀缺资源的成本、也无法保证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使研发创新出现总量损失。

为检验理论模型导出的假说,我们使用2002~2012年间共6轮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强度的确与其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正相关,但“城市—行业”细分市场中的其他企业的竞争大幅削弱了本企业的社会资本对研发创新的贡献;分样本检验显示,企业间的相互挤出对于行业利润率低、所在城市行政级别低的企业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在社会资本投资平均强度越高的细分市场,企业研发创新的概率和强度都越低,验证了社会资本竞争的负和博弈特征。最后,拓展检验显示,反腐能有效地遏制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揭示了非正式制度活动的局限性——基于稀缺资源供给有限的本质,一个企业运用社会资本取得优势必然挤出其他企业,所有企业无法同时受益。在全局视角下,社会资本投资仅会使企业陷入竞相加码的“囚徒困境”,无谓地消耗了企业家的时间精力与企业资源,最终陷入负和博弈均衡。本文的实证结论说明,在研发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资本这种非正式制度无法支撑民营企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强正式制度建设,将企业从“关系文化”的束缚中松绑,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我们认为,有三处制度建设点是需要着重发力的:

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革除企业运用社会资本谋取稀缺资源的乱象,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实现以价格信号而非行政指令来配置资源的转型;第二,深化政府的“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府职能改革、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将有助于减少政府规制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运行的行政成本,使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资源回归生产性领域;第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的正向激励。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于三方面:第一,丰富了转型期中国企业研发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有文献主要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与扭曲、财税因素等正式制度的影响,但对“硬币的另一面”——非正式制度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补充。第二,厘清了寻租究竟是“润滑剂”还是“沙子”的论战,确认了反腐败运动的价值。“有效寻租理论”认为,在正式制度不完善时,寻租可以帮助企业绕开低效的政府规制和繁文缛节,降低扭曲成本,有利于经济增长;本文研究发现,尽管孤立视角下单个企业可能因社会资本的“润滑”而繁荣,但在全局视角下,企业的社会资本竞争会引致研发创新的总量损失,实际上是在经济发展的巨轮上抹“沙子”。第三,中国的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发明创新、60%的GDP和50%的税收,是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一股力量,但既有研究对“草根”企业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问卷数据来系统研究社会资本投资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深入理解据研究这些长期生存于中国经济底层但却罕受关注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在未来拓展方面,受限于本文所用数据的截面结构,实证检验对内生性问题的处理并非彻底。作者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微观企业大数据将更易获取和处理,我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识别变量间的因果性并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管理世界》是中国经济与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本文的发表是两位作者莫大的荣幸。我们在2019年参加了由管理世界杂志社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合办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会场报告本文工作底稿时便得到了编辑部老师与与会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而后,外审期间两位评审专家也给予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使文章更具规范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我们在此对给本文提供过帮助和指导的学术同仁表示诚挚的感谢。我们也十分感谢《管理世界》的编辑部老师,他们对文章选题和质量的把控、对作者负责任的态度、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后,我们将以“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深入探索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努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添砖加瓦。

文章刊发:

林志帆、龙小宁:《社会资本能否支撑中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管理世界》,2021年第10期,第56~72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