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志书关于岐山及岐山寺的记载
费县东南有山曰“岐山”,位于原刘庄镇驻地西4公里,海拔325米,面积5平方公里。刘庄镇撤销后,划归费县探沂镇。山之西侧为费县马庄镇。
岐山原名“其山”。据《光绪费县志·卷二·山川》记载:
其山:县东南四十五里。《府志》作旗山,俗讹为箕山(有洞,详后)。自方山而东南起此山。顶平,长数里,石淡紫色,可作砚。山前有古寺。南、东俱濒于涑。
附:隐真洞,在其山西,俗呼为许由洞。《府志》:“县有许田城,因讹此城为许由城,即以此洞为许由洞,并改旗山为箕山,山前小河为颍水,俱皆附会。”《黄志》:“岩壑幽杳,泉流石壁下。”
《光绪费县志·卷五·祀典》附《艺文》,收录了明代工部都水司主事王时泰(余姚人)撰写的《重修其山寺记》,全文如下:
史称汉明佛法始入中国,滥觞于唐宋之间以及今。故人之崇尚其教者半天下,每每归咎于明帝作俑,非也。尝闻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周穆王事之,作中天之台,其高千仞。秦时沙门室利房等至,始皇以为异,因之夜有金人破户而出。霍去病过焉耆山,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周秦西汉以来,佛法流传久矣。其佛祖释迦摩尼,其道祖如来,清净慈悲,普济群生,而于世情一切都无计较之心。世因以佛、释、道三教同出一途,为言似有所据,不敢以是非之。近今人多尚其教,名山梵刹,金像于中,有取以为祝厘之所,时王之制也。
沂州西六十里其山,地静而幽,相传为许由隐居处。旧有寺,大殿内释迦佛,其余香花菩萨,前后四层,势日倾圯。住持僧如云与典服杜公山谋撤而新之,来启泾王,殿下念切好生,慨然捐白金若干,承奉罗公肆及内外州卫县乡民刘苑等各出资帑有差,易其旧而更建焉。梓人执舆轮之役,陶氏运埏甓之工,始事于戊子之秋,讫工于辛卯之春三月,首尾四年,经营万力,伟哉!亦难事也。迨其山寺成,杜公山等俾予记之。
窃论其山,苍崖翠壑,青松白石,寒猿啸树,古涧生风。峭壁数层,翼然如凤之势,宛然如箕之形,山之胜也。左偏宝殿当阳,云龛岌嶪,金容英粹,玉座委蛇。地皆砌以花砖,壁皆粉以银液。前后渊邃,左右香花,千楹耀日,万拱凝烟。高耸云汉,雄压崷崒。丹光紫氛之丽,朱扉黄阁之岩,羽士有所归心,名山为之增色。则夫崇尚释教者,宜何如也!殿下岂专以蒙福哉?盖取以祝厘,上以期寿圣于万年|皇图于永固,下祈福于万民同归寿域,岂非尊王庇民者哉?是不可以不书也。重修募缘僧如云不敢自私,并列其助缘姓名,同勒诸石,用为久远识之。
嘉靖十年三月吉旦。
《光绪费县志·卷十四·金石》记载:
其山西许由洞摩崖诗刻:
人是羲皇境是仙 山人导我入桃源
此行洞口频回顾 只恐人间不记年
万历庚戌小春望日闲闲翁赋志
右摩崖在其山西北许由洞,洞名因山名(俗呼箕山)而得。下有洗耳河,则更附会失实矣。然自李唐时已云然(见禅觉寺碑),非自近今始也。地处丛山中,竹树掩映,洞口大如屋。中有小洞,仅可容身,昔有人入其中,自东山朝阳洞出,今已湮塞。此诗刻在上,不署姓名,必高士也。
《费邑古迹考》卷之四《祠庙部》:
其山寺:寺在县治东南其山。后晋天福三年《塔记》云“寺主于唐同光二年卜居其山寺古基创造时不可考矣”。
注:“后晋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唐同光二年”即公元924年(“同光”是后唐庄宗李存勗年号)。
《费邑古迹考》卷之六《碑碣部》记载:
其山洞诗刻:摩崖在其山许由洞,诗云:“人是羲皇境是仙,山人导我入桃源。此行洞口频回首,只恐人间不记年。万历庚戌小春望日,闲闲翁赋志。”
1982年《费县地名志》第340页记载:
岐山 Qí shān
位于刘庄公社驻地西4公里,海拔325米,面积5平方公里。据《费县志卷二山川》十五页记载:“其山:县东南四十五里。《府志》作旗山,俗讹为箕山。自方山而东南起此山。顶平,长数里,石淡紫色,可作砚。山前有古寺。南、东俱濒于涑。”后演化为岐山。山顶有八王寨,清代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幅军农民起义领袖孙化祥,占据此山,聚众起义。当地人民,广为流传。刘庄公社砚台厂即以此山石,制作金星砚。
1992年新编《费县志》第101页记载:
岐山:位于刘庄乡西4公里,海拔325米,面积5平方公里。山顶由8个山头组成,又称八王寨。山前有古寺,古寺西侧产金星石,可制砚。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幅军领袖孙化祥、刘淑愈等占据此山,举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