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运用螺丝钉来解释太极拳的“粘”和“走”,妙!妙!妙!
洪均生:因此就个人从实践中的知识写出臆解,以告学者。但从陈式理法作为论据,或者有人认为我有偏见。其实王论写在杨式创行之前,因而我则认为王论应同陈论,以陈式理法解释王论,正如以钥开锁,恰恰吻合。是否有当,愿识者鉴之。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
【解】这一段说明双重之病的“滞”,在于不知运化。要想运化,必须先认清什么是双重。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解】“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总符号。它可以代表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王宗岳是深知阴阳道理及其配合变化的。文中从阴阳谈到无极、太极、动、静、分、合的过与不及,交手中的刚柔,走粘效果的顺背,和时间上的缓急,最后总结到拳法的变化万端,拳理的一 贯。彻底了解阴阳的理法,亦即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也就真正懂得太极拳的奥妙。他把个人的认识写出来留给后学,大家奉之为经典著作,是当之无愧的。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解]这段文字又把前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粘、走对立,进一步统一起来。粘、走怎么能合一呢?是由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道理而形成的。能够知道这个道理方能真正懂得劲的刚柔相济和阴阳互不分离是一个道理。
这段文字在理论上,可以说是讲得十分清楚恰当了。但是在拳法上怎样才能用动作来证明理论。而使学者了然于心中呢?我认为只能用陈式太极拳的自转顺逆缠法和公转正反旋法通过试验,才能真正体会如何阴阳相济,即刚柔相济,而表现为“收即是放”。
首先我们要知道陈式的任何动作都是螺旋形的。它无论在躯干上、肢体上,甚至一个指头上都离不开旋转运动。公转的弧线是配合自转形成的。公转不是只有弧线,而是反“ S”、“S”运动,如同螺旋桨的形式。凡是与对方接触的任何肢体的任何部分,立刻顺着来力的方向用自转的顺逆和公转的正反随着变化方向。这就是“人刚我柔”的 “走”法。走是化去来劲,并不是走开,所以柔也不是软弱,而是圆转。
闪展腾挪是陈式所忌的。但陈式战术也并非全无闪展腾挪,而是用螺旋运动的“粘黏连随”来适应的。我们试用螺丝钉作为比喻。上螺丝钉是前进的走,卸螺丝钉是后退的走,因为有螺丝纹的关系,不能硬顶进或拔出去,好象粘住似的,这就是走即是粘。
我们再以螺丝钉的阴阳为喻。螺丝钉帽是阴,钉尖是阳。上螺丝钉和卸螺丝钉,都是以钉帽拧转而进退的,而且螺丝纹的两旁也有阴阳相济的作用。凸的纹为阳,凹的纹为阴。纹如没有凸凹,便无阴阳了。观察它的运动形势是螺纹同时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进一退地旋转着,同样不是孤立运动的。螺丝钉运动是陈鑫先生曾举作拳法进退比喻的。但这仅是一个物体的简单运动。太极拳则是全身运动。躯干要求中正不偏是竖立的螺旋纹,两腿是向下斜的螺旋纹,两臂又是可向上下、左右、斜正而因势变化的螺旋纹。它的螺旋方向确是变化万端。劲的虚实、刚柔、开合更是难以揣测。虽然全身官能都象钟表那样。大小轮轴各有所用,而躯干还是主要的。所以拳论说:“主宰于腰”。由于腰的旋转带动手足,则手足的配合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