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应用迁移,让学生拥有于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下,谈教育离不开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内涵对于很多老师而言应该并不陌生。

但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时才表现出来,这意味着教学的目的之一应该是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真实情景中。这也正是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应用迁移的原因之一。

从学习的研究来讲,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的问题,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机械学习转向意义学习和前沿应用。这一过程强调了迁移应用。

学生不再被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实际上,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的经验和迁移,所以学习本身具有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和思维性等特点,当前关于学习的研究十分重视原有经验的迁移和应用。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从知识的形成机制来看,知识的形成包括了知识的感知与提取、加工与理解、应用与迁移、理解与建构,要真正掌握知识,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由此我们也能了解应用迁移的重要之处。

此外,从思维本身出发,我们认为概括是思维的基础,而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即迁移本质上就是一种概括。正因为概括在思维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以概括为实质的迁移同样关键。这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的迁移。

核心素养、关于学习的研究、知识的形成机制、迁移与思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是思维型教学将应用迁移视为五大基本原理之一的依据。

从内涵和功能出发,深度剖析“应用迁移”

应用迁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习、知识形成等方面举足轻重,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把握了其内涵?

思维型教学理论将应用迁移作为教学的基本原理,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积极主动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态度,提高思维能力。

教与学强调真实的情境,教学要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不仅要在教学的开始创设情境,最后还要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情境中去。

第二,将所学习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中,解释实际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加强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迁移,还要重视方法和态度的迁移。相比于知识,我们对方法和态度的重视不够,但是没有方法就没有能力,而态度的迁移也会对个人产生影响。

第三,将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形成的积极态度迁移到其它学科、其它领域或者其它活动中去,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应用还是迁移,都强调了知识、方法和态度,它们正是应用迁移的内容;“应用”和“迁移”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语汇,从类型来看,应用迁移有可以分为应用和迁移,例如,问题解决就是一种应用迁移——将所学的知识将以应用,迁移到不同问题条件下解决问题。

其中,迁移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本身也是有方向的,例如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所谓“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则指后继学习也会影响先前的学习,这是教育心理学中涉及的内容。而“正迁移”指的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负迁移”实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近迁移”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经验迁移到与原有的学习内容比较相似的情景中,“远迁移”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迁移到与原有的学习极不相似,或者说相似度较低的情境中。

迁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功能

第一,建构新知识。新知识的建构脱离不了迁移的过程。

第二,解决新问题。要知道,日常情境与学校情境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别:

一是学校情境中的问题一般是结构良好问题,而日常情境中的问题则一般是结构不良问题。

二是学校情境中的问题一般用单一学科知识解决,而日常情境问题一般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

三是学校情境中一般强调抽象逻辑推理,而日常情境中的推理往往与情境联系的推理。

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学习更好地适应日常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结构不良的问题和开展基于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核心概念的整合性的教学。

第三,产生新思想。

迁移可以帮我们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思想,不难看出迁移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迁移思想重要性的一个体现就是当我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出去时,就可能产生新的事物,找到新的方法,甚至是获得新的理论。

原理落地:应用迁移如何实施?

面对“应用迁移”,我们不仅要认识它、了解它,还要能在教学中实施它。思维型教学针对应用迁移,提出了三大实施策略。

1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斜面问题的知识结构为例:在教育心理学中,新手关于斜面问题的知识结构与专家关于斜面问题的认知结构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新手面对斜面,会将其与平面联系,继而发散到斜面角度、木块、表面特征等相关知识;而专家面对斜面,不仅会将其与平面相联系,还会考虑到机械原理。这想说明我们的教育需要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认知结构。

2

解决综合的现实问题

由于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人们面临的科学与社会体系已成为一个具有立体结构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这要求人们从对事物的研究过渡到对系统的研究,单值的研究过渡到多值的研究,从单向的研究过渡到网络、矩阵的研究,即必须采取“立体作战”的形式,进行综合的、整体的探索。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某一问题,不仅需要有关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需要许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的知识和方法。

解决综合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强调实践的原因之一。在下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践性和综合性将更受重视。实践性应该放在新一轮课改最核心的环节,但实践性不仅意味着完成一些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形成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重视解决综合的现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落实应用迁移。

3

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势

在实施应用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让学生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势,否则就很难实现迁移。为什么?正如刚才所说,迁移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基础,思维定势与迁移的实施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应用迁移是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知识、方法和态度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和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以及迁移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中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它一方面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检验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了思维型教学的目标要求。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