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叠用三‘无不’,有精神” (《语文报》(高一版)第1077期)
《咬文嚼字》:“叠用三‘无不’,有精神”
江西省大余中学程秀全
朱光潜《咬文嚼字》中为了说明“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把《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与王若虚的修改文字作对比,用以说明。本文再举两例,从同一事件在《史记》和《汉书》中不同的表述的比较中,品味文字调整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描写巨鹿之战:
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班固《汉书·陈胜项籍传》承司马迁文字,作了小修改:
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
比较这两段文字,我们能发现,班固虽基本采用司马迁文字,但作了细小的修改:①“一以当十”省略“以”字;“呼声动天”前省略了主语“楚兵”,“天”后加“地”变成“天地”;“项羽召见诸侯将”进一步减省文字,去“项”与“召”字;②三个累叠的“无不”去掉后面两个,变成“诸侯军人人惴恐”“膝行而前”。修改①使文字简练,在达意上变化不大,但把修改②把三“无不”变成两“无不”,则实属错误修改。
原文“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三个“无不”累叠在一起,一方面形成排比句式,增强文章气势,另一方面除把楚将士的英勇(“一以当十”)与诸侯军的怯懦(“人人惴恐”)形成对比外,还把“诸侯将”的臣服(“膝行而前”)极力表现出来——“无不”,人人都是,没有例外也!三“无不”,极力写出的项羽“精神”风彩,让项羽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魄。
司马迁善用累叠句式以增强语气。如“乌江自刎”前写项羽“自度不能脱”时,一开始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接着又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最后又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短短一段文字中,三次出现“天之亡我”,极力表现出项羽面对战败,心虽已死然而意犹未平,认输而又不服气的感叹,所以说一次不行,还得再说,还得再三说,这种不甘心、不低头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神情全表现出来了。
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记晁错父亲的话:“刘氏安矣!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这里,司马迁运用短句,把一个意思分作三句话来讲,且去掉中间的衔接的语词,叠用了三个“矣”字,既抑扬顿挫又把紧急的形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如闻太息之声。而班固《汉书》中,此段文字变为:“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则只叙事而没有表现出情感,显得索然而无味了。
司马迁的这种累叠的笔法,对后世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如《水浒传》第四十四回,裴阇黎见石秀出来,作者写道:“连忙放茶”,“连忙问道”,“连忙道:‘不敢!不敢!’”,“连忙出门去了”,“连忙走”。这里连用了五个“连忙”,把裴阇黎紧张、匆忙与手忙脚乱全提示出来,不仅叙事,而且把情韵也表现出来了。很明显,这种手法就是从司马迁三“无不”、三“天之亡我”及三个“矣”字的累叠中得到启发并且加以发挥。从这个角度看,《史记》对于明清的章回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关内容见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史记汇注考证·五 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