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山水中的行旅
董源的山水画虽然对后来的文人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真正给北宋山水画带来巨大发展的是北方山水画派。我们很难说赵幹、董源这样的南方山水画家如何直接推动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不过,董源、赵幹等人画过的旅人、渔夫主题,在北宋北方山水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南派山水的开山祖师,董源笔下的南方山水以描绘连绵不绝的山丘、宽阔平原的水域、树木葱郁的近岸为主。辽宁博物馆藏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中既有人乘舟而去,也有人在岸边等待渡舟,同时还有正在劳作的渔夫,摇着小舟漂浮在青山绿水之间。
岸边等待渡舟的人或是送别之人
渡口的凉亭
然而由于那个年代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作品,这种主题是源于南方山水画还是北方山水画中原本就有类似传统,这个问题无从考证。不过我们发现北宋北方山水画中登场最多的人物,不是辽墓出土山水画中的优雅文人,而大多都是旅人、渔民。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幅北宋的作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夏景山口待渡图》中捕鱼的渔夫
1.相传许道宁所作的《秋江渔艇图卷》
相传出自许道宁之手的《秋江渔艇图卷》中画出了高耸连绵的群山和宽广的溪谷,富有想象力的雄壮景观意境幽远,似乎是用饱含水分的薄墨刷出来的。雄壮的山水中,浓墨勾勒出树木和人物的轮廓。楼阁画得毫不起眼,人物多姿多态。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许道宁《秋江渔艇图》
卷首的松树下,岩石阴影处有一家茶馆;卷末渡舟靠岸,渡客在岸边等待,还有人拿鞭子赶着骡马上船。后方的水中沙洲里有一条小路,骑着骡马、带着随从的官员从那里横穿而过。这应该不是带着家眷的长途跋涉,而是在辖区内的短途出差或走访。
赶骡上船的人
短途出差的官员与仆从
而在画面中央宽阔的水面上,漂浮着几只小船,有人垂钓,有人撒网,渔夫的形象十分生动。这些小船上的渔夫看起来很快乐,仿佛正在哼着歌,随心所欲地打着鱼。因此,这幅画也被称为“渔舟晚唱图”。这幅山水画也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旅人和渔夫主题。
正在唱歌的渔夫们
2.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也是如此。画的前半卷是宽阔的水景悠悠展开,后半卷是耸立的山峰连绵不绝。另外,非常特别的一点是,画里还表现出了强劲的风,从左到右一直吹着,仿佛要阻止人们打开画卷似的。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燕文贵《江山楼观图》
通过对树的刻画表现风的强劲与方向
画里有建筑物,有船舶,有树木,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强风劲雨中有许多旅人沿着画里的小路从右往左(从卷首到卷末)前进。他们带着随从,骑着骡马,行色匆忙。他们或许是官僚或其家属吧。
在风雨中匆忙前进的旅人
除此之外,画面各处点缀着渔夫,或在撒网,或在停船休息。卷末高峰耸立,山麓处有高木和用墙围起来的建筑物,有人打着伞、提着衣摆匆匆往那里赶去。而且我们可以看见建筑物里已经有人在歇息了。这些或许是商人或百姓吧。
正在收网的渔夫
停船靠岸的渔夫
正在往茶馆跑去的旅人
正在雨中赶路的人
另外还有主仆一行骑着骡马向同一建筑赶去。这个地方为形形色色的旅人提供方便,人们根据身份坐在相应的席位上休息。同样都是山坳里的房子,同样有人往那里赶,可这里画的却不是辽墓出土的山水画里那样的文人雅集。房子的大门敞开,里面放着桌子板凳,人们围着坐在一起,后面还立着书法屏风。
山中茶馆
这种场景在其他的北宋画中也很常见。董源在《寒林重汀图》里画的码头候船处如此,相传李成所作的《晴峦萧寺图》中山麓水边的建筑物也是如此,尤其是其中茶馆的露天席位和搭建在水上的室内上等席位上休息的人是不同的,这幅画里很好地表现出了人物身份的区别。
·《晴峦萧寺图》中的茶馆,既有高档的室内茶室,也有敞开式的茶馆大厅
由此我们知道,北宋北方山水画中的行旅描绘了百姓之旅和士人之旅两种。但是画中的官僚并不像展子《游春图卷》中描绘的贵人那样,也不像后来南宋山水画中的高士那样,是为了欣赏美景才外出的。他们虽然也会在旅途中稍作歇息,但旅途另有目的,无论周围的风景多么迷人,他们似乎都无动于衷。他们只是路过了画中的风景,而我们这些画外人把他们也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欣赏。
·南宋画家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中,高士在琴童的陪伴下来到山林间,正在岸边欣赏一江春色以及飞越柳枝的一对春雀。从这时起,文人高士的形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画中,他们与画外的观者一样被画中的景色所吸引、沉醉。
3.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行旅
如前所述,北宋山水画里描绘的人物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体可以归纳为旅人和渔夫两大类。这些作品都是画卷,其中有两幅可谓北宋北方山水画的代表,占据了中国绘画史的顶点。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从名字我们就能知道它的主题是行旅。这幅山水画里只画了让骡马驮着货物的商队和挑着扁担的老百姓。只有上方细致描绘的气派楼阁,暗示了商人的存在。虽然身边的自然景观鬼斧神工,气势逼人,但画中人却连看都不看,只是自顾自地往前赶。这种人类的渺小愈发强调了自然的伟大。画中的人物实在太小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起伏的小山丘将他们层层包围,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根本看不到高耸的主峰。正可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画面右下角的旅人与商队
然而这只是结果而非原因。这幅画中的旅人并不肩负欣赏美景的任务,没有人期待他们能眺望眼前的景色。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被当作是有能力欣赏山水的存在。被赋予欣赏美景特权的是站在风景之外的观者。画中赶路的百姓和渔夫一样,是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小小的人们各有各的小小生活,而囊括这一切的大自然是伟大的。欣赏、掌握这自然的不是渔夫或商人,而是画下这幅风景的画家,是收藏这幅画的藏家,是欣赏这幅画的人,也就是北宋时代位于统治阶级的朝廷官员,或者至少也是与这些人在精神上有共通性的人物。
《溪山行旅图》中暗示士人存在的气派楼阁
4.《早春图》中的旅人与渔夫
《早春图》复杂的山水中,藏着许多人物的身影。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郭熙《早春图》
画面左下方河边的小路上有两个人在行走。他们披着斗笠、背着行李,看起来像是在旅行,也有人说他们是行脚僧打扮。他们上方的岩石阴影处,有个骑着骡马、戴着帽子的人在看他们。
行脚僧打扮的旅人
山中的旅人
再往上,山路变得陡峭,云雾里依稀可以看见登山人的背影。他们可能是给士人探路的仆人,也可能是另外一拨人。这些登山的人都朝着同一个目的地前进,那就是主峰右肩处朱红色的气派楼阁。旅人向着楼阁前进,那是他们当天的住处。和之前我们看的那些山水画一样,《早春图》里首先可以确认的就是这“行旅”主题。
画面上方的楼阁,旅人们的目的地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画面下方的岸边,就能看见那里还画了好几个人物。右侧岸边有两个渔夫,好像是一对父子,年轻人摇着橹,老父正在收网,大约刚好打鱼归来。
打鱼归来的父子
再越过中间的大石头,看向画面左侧的岸边,那里停着一艘船。一位年轻的女性挑着扁担正要从船上下来。岸边有两个人正在等她,一个是挥舞着树枝的小男孩,另一个是抱着婴儿的婆婆。一只黑色的狗兴奋地围他们转来转去。媳妇划船去市场上卖鱼,婆婆在家看孙子。媳妇买了些东西回来,婆婆和孩子们还有狗出来迎接她。接下来他们大概会回到大岩石下的陋屋里,其乐融融地吃晚饭,享受小小的幸福。
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这渔夫一家的描绘与以往不同,画家没有画他们劳作的场景,而是表现了三世同堂、阖家欢乐的景象。就连小男孩这一点都是画家精心安排的,这些人物的出现绝不是偶然。
《早春图》的整体构图中,渔夫位于画面最下方,行路的僧侣位于比渔夫稍微高一点的角落,而士人则比这些人更高些。
人物出现在画中的位置
高耸又巨大的主峰是皇帝的象征,风雪中矗立不倒的松树是官僚的象征,这是郭熙本人在谈论山水画时说的(参见《林泉高致》)。如果真是如此,那画中的人物和周围景致也一定是精心设计的。画面最下方画的是代表百姓的渔夫一家,属于官僚阶层的士人则在他们上方行路。郭熙利用山水画中反复出现的行旅、渔夫主题,展现了皇帝治世下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