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好窝囊!53个倭寇进攻南京还全身而退,上万官兵竟不敢出城

先讲一个会让你瞪大眼睛的故事吧。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夏天,当南京的官兵都在四处纳凉、找西瓜吃时,53个日本人悄悄来到城下向南京城发起了进攻!此时城内至少有上万名官兵,还不包括周边卫所的驻军。不可思议吧?

让你惊讶的还在后面。

这几十人是从浙江沿海登陆的倭寇,于当年六月七日在绍兴上虞县登陆,从南向北奔袭几千里,不奸淫,不掳掠,只挑战官军。几十天内伤毙四五千明军官兵,惊动了小半个明帝国。

这些倭寇来自哪里?作战动机是什么?成为困扰着中日史学家的一个疑案。

奔袭中,他们遇官兵则搏杀,遇小县城则攻打纵火,然后迅速离去绝不纠缠。在突进到南京之前,他们一共攻打了11个县城,表现出特种部队一样惊人的战斗力。胡宗宪编写的《筹海图编》里甚至惊呼:“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这些倭寇有多厉害?在打到南陵县时,倭寇冲散守城的300名官兵,冲进城内四处纵火。附近三个县府派兵来救,“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遂俱溃。”——能徒手接住射来的羽箭,把明军官兵直接吓跑了!

有人可能认为徒手接羽箭在古代不是什么难事。先不说徒手接箭了,明朝的武举科考中,马上箭和步下箭,要求十中三就算合格。俞大猷和戚继光都参加过武举考试,却也达不到徒手接箭的水平,这足以说明这群倭寇确实战斗力非凡。

提到战斗力,我们也要说一下明军。明军在开国时期有180万人,朱元璋为解决军队吃饭问题, 实行军户世袭制,军士编制归属卫所,战时备战,平日屯田,以实现自给自足。老朱甚至得意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种看似一举两得的做法,到明朝中叶已表现出极大的弊端。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加上卫所管理松散,将领克扣军饷,士兵因不堪重负纷纷逃亡。嘉靖年间,大量卫所已人去屋空,有的竟然只剩下一人!甚至一些前线卫所,如浙江、福建、广东、辽东、山东等地只剩下30%的兵员。

更要命的是,因为承平已久,官兵们不用说作战素养,有的将领甚至连马都不会骑,战时指令旗帜也分不清楚。士兵因忙于种田,完全蜕变为农民,更无心打仗;硬着头皮被赶到前线,往往也一触即溃。曾镇守襄阳的都御史章焕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描绘士兵的作战情景:“上阵如同儿戏,将无号令,兵无纪律,离敌人非常远就放箭、开火,敌人一进攻就四散奔逃,杀良冒功都不计其数。”

这样的战斗力,莫说是倭寇,怕是连普通的土匪、山贼也打不过,难怪区区几十个倭寇就能一路突进到南京城下。

作为一个疑案,史学家直到现在也没搞明白这些倭寇的作战动机是什么,他们不知道城内有大量驻军吗?他们不知道南京城高墙厚吗?或许还真的不知道。现在分析来看,这群倭寇可能对南京有一种深深的向往。为何这样讲呢?

我们来看一看日本对南京的迷恋程度就知道了。

原产美洲的南瓜,我们中国人也称为倭瓜,可日本人却称为“南京瓜”;另外,日本人称花生为“南京豆”,大米为“南京米”,老式的中国锁为“南京锁”,把神户的中国街称为“南京町”,甚至连中国人很讨厌的臭虫都叫做“南京虫”!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南京对日本会有这样大的魔力,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景仰,53名倭寇心无旁骛地暴走几千里,怀揣一个执着的想法:南京什么样?我要去看看

南京,我来了!——虽然内心这样狂喊着,倭寇们却不是礼貌地叩响城门,而是大张旗鼓地开始进攻,上演了一出以少欺多的闹剧。

城内虽有上万人,可在不知敌情的情况下,难免会慌乱起来——谁能想到攻城的只有53人呢?是时,南京城里最大的官是兵部尚书书张时彻,他下令关闭城门,让百姓自备粮械,登城协助守卫。

倭寇进攻了多长时间我们不知道,但对他们来说,南京城实在太高太大了!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围攻南京十年而不破,炮弹射到城墙上都能被弹开,何况仅靠冷兵器的几十个倭寇?

不过,倭寇没攻下南京,却也未折一人,竟然全身而退了!以致于南京翰林院的何良俊挖苦明军道:“贼......不折一人而去......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连著名学者归有光也感慨不已:”平昔养军果为何?“

没攻下南京,这伙倭寇却也成了强弩之末。八月二十日,在官兵围堵下,他们一昼夜狂奔180余里跑到无锡,随手抓了两名百姓引路,想去常熟和另一股倭寇会合。没想到两人很机智,把倭寇带往了相反的苏州方向,并暗示路人赶紧报官。最终,倭寇在苏州进入官军包围圈,全数被歼,无一人落网。倭寇恨透了两名带路百姓,败亡前将二人残忍地乱刀分尸。

53名倭寇把明朝几个省折腾得够呛,不仅造成明军官兵四五千人的伤亡,还杀了一名御史、一个县丞、两个指挥、两个把总。这样一股悍匪犹如一把刺进帝国臃肿身躯的利刃,迫使明朝开始警醒。在其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最后一伙海盗——林凤集团的覆灭,为祸大明40多年的倭乱终于得以平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