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顺:龙门寺
我们从奥治古村的山坡上下来,继续在太行山里转,无意中看到路边的牌子,山坡上有个古老寺院。把车开到寺院门前,漫步走进了藏在深山中的龙门寺。该寺院位于山西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龙门山腰。查资料得知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到了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改为现名,明清又局部修葺。龙门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中轴线三进院落,东西禅堂,经舍等各成一区。其中前院西配殿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开间悬山式,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犹存唐风。龙门寺建寺久远,规模宏大。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是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寺内西配殿悬山式木构建筑中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之最”。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又是在完全不经意之间,参观了一座造型独特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虽然每人花费门票10元钱,还是非常值得的。
进到龙门寺里,没有旅行团的清净让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安静仔细的欣赏集五个朝代为一院内的古建筑群。可以面对面的对比着各个朝代的建筑特点。简直是爽呆了。站在寺内保存最早的木结构殿堂中轴线西侧的观音殿(西配殿)前,想象着始建于唐朝灭亡后的军阀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同光三年(925)的寺院里依旧是香火缭绕,人们在这里祈求太平的情景。这座三开间悬山顶的建筑,殿内无金柱,梁枋简洁规整,柱头铺作出华拱一跳,无补间铺作,呈唐代建筑风格。五代后唐的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现存同一时期的古建筑中也是独此一例,绝无仅有。
将近1100年前的西配殿位于中线前院西侧,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棂窗,殿内无柱,四椽栿通达内外。柱头不施普拍枋,阑额不出头,栌斗直接座于柱头之上承小栱,出斗口跳,跳头由四椽栿两端砍制而成。斗栱四铺作出单抄,无补间铺作,补间仅设隐栱。梁架简洁,四椽栿直通前后檐。殿顶举折平缓,檐头仅施圆椽,无飞椽。构造简洁,具有唐代建筑的遗风,是我国现存已知的五代时期悬山式建筑。
位于中轴线中央的大雄宝殿(正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台基高达1.40米,基前不设月台。明间设门,两次间设窗,背面仅明间设门,可前后穿通。外檐和山面共用l0柱,内檐仅设二柱。前檐四根檐柱及后檐二角柱均为抹角石柱,柱上刻有创修及施主姓名题记。柱头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为双抄偷心造。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后接乳栿。殿顶脊兽皆为黄绿琉璃瓦烧制。为成化年间制品。殿宇虽经明、清时期装饰翻修,但从其开间比例到构件的细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建于元代的后殿,即燃灯佛殿,位于中轴线的最后。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构件均为自然材料稍加砍制使用,断面极不规整,元代特征显著。单檐九脊顶,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朴,色泽浑厚,为元代烧制。天王殿(山门)构造灵活,外形秀美和谐,各部构件比例适度,梁枋断面不尽一致,悬山式屋顶,尤其明间补间出45°斜拱,显系金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后殿为燃灯佛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梁架用原始材料稍加砍制使用,富有自然的流线形,斗拱疏朗,肥厚墩实,无补间铺作。主要构件构造纯朴,有显著的元代建筑特征。
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老,色泽纯朴,为元代烧造。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金构,后殿三间,悬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为明清重建
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