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君 |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虽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产,随之便废弃停烧了。吉州窑是一座同时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窑制瓷技艺,生产多种器型、釉色、纹饰产品的综合性瓷窑,其烧造的瓷器品种多样,古朴典雅,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有“馨香艳丽的山花”之誉。吉州窑产品大致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黑釉瓷、白釉彩绘瓷、绿釉瓷和瓷塑等几个主要品类,此外还有青白釉瓷、碎纹瓷、琉璃器等等,尤以成功烧造于南宋时期的黑釉贴花瓷和白釉彩绘瓷著称于世,在中国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一、独特的制瓷工艺

宋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 高1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此瓶体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绘酱色波涛纹,造型别致,纹饰生动。吉州窑釉下彩绘是受磁州窑影响而出现的。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北方地区一些瓷窑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磁州窑部分工匠也迁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继续从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窑也烧制了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釉下彩绘装饰品种。这种装饰的吉州窑瓷器在墓葬当中也有发现,1970年江西南昌县一座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墓出土了两件釉下彩绘器,一件为三足炉,一件为鹿纹盖罐。1955年安徽省巢县宋墓出土一件酱褐色釉莲花瓶,纹饰画法与上述三足炉主体纹饰荷花纹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肯定也是13世纪初期的吉州窑产品。吉州窑釉下彩绘对景德镇青花瓷器有较大影响,元代后期青花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即借鉴于吉州窑,元青花、釉里红瓷器回纹边饰也取材于吉州窑,海水的画法与吉州窑之间也有着渊源关系。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

南宋吉州窑黑褐地白花莲花纹梅瓶。1955年安徽巢县出土。高29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9.6厘米。瓶小口,外卷,短颈,溜肩,椭圆形腹,矮圈足。黄白色胎,器体轻薄细致,瓶口、颈部施白釉,肩以下为黑褐色,有两道白色弦纹,弦纹以下是黑褐色釉,底足部分有一道较宽的白釉弦纹。这件梅瓶装饰工艺是釉下彩绘,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色剂,一般不施化妆土,直接在胚胎上用铁质彩料绘画,然后再罩一层薄透明釉,烧成后彩绘多呈黑褐、褐色或红褐色。其彩料随所含金属比例不同,而导致多种的呈色效果出现差异,同时窑温的变化也影响彩绘色调。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玳瑁釉是一种窑变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釉,以这种釉装饰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炉、碗等。

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将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宋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吉州窑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剪纸贴花、白釉剔花、白地彩绘、黑釉白彩以及木叶纹和玳瑁釉。

宋元时期以黑釉和白釉黑彩最为典范。黑釉胎质疏松,呈白黄和灰白色胎内有砂粒、气孔。制作较粗,圈足处理好像用模扣印后在外壁随意用刀刮削而成。白釉褐彩知足较规范,胎质较精细,直接用褐彩绘画后高温烧成。白釉黑彩为釉下彩,胎质细白,绘画纤细,有薄而光亮。

二、吉州窑陶瓷辨伪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吉州窑陶瓷仿制品较多,仿制品是现代陶瓷艺品,以其古色古香、价廉物美而为人们所认可,同样具有一定的鉴赏与收藏价值。近年江西省博物馆曾开设小型作坊仿制吉州窑瓷器,选取古瓷原产地附近的瓷土原料,采用手捏、拉坯和注浆三种成型方式,参照吉州窑瓷器原件进行研制,用小型电炉烧造,仿制成功黑釉剔花瓷、釉下彩绘瓷、黑釉窑变结晶花釉瓷等品类,因其器底均有仿制品字样,故很容易识别。设立在吉州窑址所在地吉安县永和镇的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及仿制厂,早年曾采用龙窑和传统工艺烧造,如今则以现代窑炉进行烧造,其仿制产品数量较大,品种也较多,虽然器底没有任何印记,但其胎釉均很新,颇容易识别。此外,民间也有一些生产仿古瓷的作坊,其作伪手段已达到一定水平,使古玩市场上吉州窑器新旧杂陈。

新仿吉州窑器的胎土较真品紧密细白,胎体较真品或重或轻,大多较轻。器身的修胎显得刻板些,底足更显平整、呆板,缺乏真品古朴、敦实的韵味。其釉面有耀眼浮光,整体造型多不到位,往往会出现变形、变体或走样的情形。另外,仿制品与真品相比在工艺上总给人以貌近神离之感,窑变斑纹不是偏浅就是过深,胎色也往往较淡,胎体断面也不似宋代吉州窑瓷那样含有杂质或产生孔隙。造假者有的将仿制品重新在土中掩埋一段时间后再“出土”上市;有的为抬高售价而在旧素瓷上用新的釉料刻花、剔花或加施彩绘,旧瓷新装饰,再入窑炉低温烧烤,形似而神异;有的故意在仿古瓷底足部分剥去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使人相信其年代久远;也有的为去掉器表浮光而用兽皮反复揉擦或用稀酸涂抹浸泡,结果使釉面发涩、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磨擦的伤痕;还有的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以使釉面柔润,但其与真品光滑细腻的釉面有明显差异,且触摸时有油质感。面对这类伪器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

吉州窑遗址已在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窑址附近设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并兴建起一座仿古瓷厂,吉州窑古老的历史又开始书写崭新的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典藏君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0)

相关推荐

  • 基础|详细介绍陶瓷制作和烧制工艺全流程

    说到陶瓷,大家最熟悉的是各种器皿.在<天工开物>中说到:通过水火交互作用,将黏土烧制的陶器.砖.瓦.罂.瓮.祭器.摆件和厨房瓷器都归于此类. 陶瓷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古代中国传统陶 ...

  • 黑釉瓷

    色黑即意味着含铁量高,在今天的江浙地区,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东汉黑瓷的身影. 黑瓷中最有名的属宋代建盏,宋徽宗一手将其推至鼎盛.喜好饮茶的皇帝说"茶盏色贵青黑",色黑方能凸显点茶后的 ...

  • 行家都吃药的仿古瓷器,别说“砖家”了!

    一本收藏 希望所有的藏友们在收藏这条路上,能少走弯路,一本万利! 公众号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 南宋为龙泉窑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 其时代作品釉色莹润以玉为本, ...

  • 55图中国黑釉瓷器,为什么黑瓷能在宋代逆袭成为经典?

    中国的黑色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早在东汉时期,黑瓷已进入人们生活,但因其朴实无华的釉色没能引起人们注意.直至,宋代建窑的出现,创烧以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崭新黑釉瓷,将中国黑釉瓷推向巅峰. 55 ...

  •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虽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 ...

  • 浅谈吉州窑六种独特的制瓷工艺和鉴定方法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虽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 ...

  • 3D打印改造制瓷工艺:你也可以成为艺术家

    陶瓷3D打印.微波快速干燥.微波快速烧成--简单的"三步走",一件异形塔状瓷器就宣告成功.近日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记者亲眼见证一件造型复杂的瓷器从3D打印到烧制成品,不过3个多小时 ...

  • 玩瓷基础:制瓷工艺之坯、烧、釉

    中国瓷器名扬四海源远流长,与制瓷技艺的不断创新密切相关. 坯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车)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 ...

  • 宣德瓷器价格为何一直居高不下?带您解读明朝制瓷工艺的巅峰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1424年登基,在位十年,为明朝第五位皇帝. 在位期间,全力发展社会经济,提倡艺术创作,为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不论绘画.书法,还是瓷器.漆器.铜器等,皆有辉煌成就 ...

  • 唐代制瓷工艺的发展脉络

    隋文帝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陶瓷器 ...

  • 蓄势待发的明代空白期制瓷工艺

    ▲ 資訊.品鑒. 交流. 古玩艺术雜誌 青花孔雀纹大罐,明正统 高40cm,口径20cm,足径18.5cm 广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通体白釉,上以青花装饰,颈部绘忍冬纹一周:肩部绘缠枝花:腹 ...

  • 北宋末年全国民窑制瓷工艺技术生态下的北宋官窑

    大家总喜欢去找一个和所有北宋民窑不相干的北宋官窑. 其实北宋官窑和许多的北宋民窑都有干系.北宋官窑的作品并不是皇家独有的技术,独有的窑工,独立生产的.北宋官窑作品是许多优秀民窑技术的传承融合. 北宋的 ...

  • 汉光瓷,制瓷工艺的百年革新

    ★ 以汉光瓷为例看制瓷工艺的百年革新 ★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透如灯",富含现代审美趣味的汉光瓷最能代表中国制瓷业一百年以来走过的峥嵘岁月,它被专家喻为"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