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振散文】黑岩底下的那三分地

(题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河里黑岩底下的那十五亩良田,其中有我家三分,它是我一家人活命的依靠,更是我全组200多口人的期望。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村名叫西沟河,而我住的那个村庄名曰周家村,就是在那个改河修地的年代,家乡的父老乡亲顺应着时代的步伐,随着东西走向的阴坡脚修起了一条长达600多米的河提,整个河提宽3米,高4米,上面可以行车走人,河道里面可以流水,于是便把河水改到了阴坡,在河水原先流过的地方修出了好多好多旱涝保收的良田。周家村40多户近200多口人就指望着这些良田糊口呢。

  地分到各家各户不几年的一个夏日,那天天气特别闷热,没一丝风,焉不几几的树叶垂下脑袋一动不动,像没了魂似的。火辣辣地太阳简直就像火炉一样倒扣在人们的头顶,烤得使人窒息。傍晚时分,好端端的天空突然上了几疙瘩乌云,紧接着就是乌云滚滚,雷鸣电闪,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来了,霎时袭击了我的村庄。

  河道的水满了,盛不下,有几处已溢出了路面,随时都有被洪水冲垮河提的可能,组上的男人们不约而同地拿来了铁丝,砍来了树木,将树身用铁丝拧紧,一头拴在河提上,再把整个树木放入水中,上面几处危险的地方保住了,可下游传来滑坡的消息,原来是从阴坡滑下的泥石流把整个河道堵死了,只十来秒的功夫,大提被洪水冲开了一个大口子,肆虐的洪水发疯似的向良田冲去。

  头上的雨总算小了下来,人们打着火把站在安全的地方,看着滚滚的黄浪漫过良田,转头向石门沟冲去,无可奈何地朝天长呼:“老天爷,你这是叫人活不活啊!你这是把人活活地往死路上逼啊!”

  这年夏天,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年冬天,全组人修复水毁田!

  组上决定:统一修地,修好后再划分到各家各户。由于原先地里的土壤多半被水冲走了,现在修地哪里取土,取土便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难题,怎么办?可困难难不住我的父老乡亲,有几个能人建议“空中取土”,原来水毁地的北面是一座黑石头山,名曰“黑岩”,山高有400多米,且陡,山上面几乎没有树木,只长有些野枣刺之类的野蒿,于是大家意见最后达成统一,决定从黑岩顶往下溜土来修地。

  黑岩顶上是一个小土塬,名曰:“碌碡坪梁”,有着取之不尽的土壤,取了土,顶端的耕地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一亩多,更重要的是修的平坦多了,且耐旱保墒,一举两得。

  山顶上的取土工程是采取按人口挖方量计算的,即40口人为一组,共分五个组进行。

  这个冬天,我和大家就战斗在碌碡坪梁上!

  这个冬天,大家和我一样,都没觉得有一点冷!

  鲜艳的红旗在碌碡坪梁顶上迎风飘扬,高音喇叭里唱着军民大生产的歌曲,十多辆架子车来来往往地运行在工地上,黄土便源源不断地从山顶溜了下来,山下的土堆便日日见长,十来天功夫,已堆成了一座小土山了,看上去很是壮观!

  次年开春后,人们又将战场移到山下,用架子车拉土面地。工地上,人欢马叫,有用笼担担土的,也有用独轮车推土的,而更多的是用架子车拉土。面地也是按人承包的,将工程分片承包到人,土层不少于70公分,一片面好了,由专人负责验收,保质保量。

  经过近两个多月的苦战,十五亩多的土地又恢复了原状,并且在地中间新修了一道排水渠,涝可排水,旱可浇地,真正成了周家村人的白菜心。一冬一春的劳累,人们虽说身上掉了层皮,可望着这修复好的良田,心里美滋滋的。

  新修的土地人人有份,我家4口人,每人7厘5,共分得3分地,我将这3分地点上了早苞谷,到了秋天,苞谷棒子个个长得像牛犄角。

  二十多年来,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在这块地里种过小麦、谷子,高粱,点过豆类,花生、洋芋,栽过红薯等作物,且年年皆是好收成!

  如今,当年加固了的河提又重新拓宽铺上了水泥路,路两边栽上了护提的洋槐树,每到阳春四月天,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香气扑鼻,引得蜜蜂嗡嗡乱舞。每当我路过这里,我都要驻足观望着脚下这片长着各种作物的庄稼地,那绿油油的一片片希望,将融入我全部的生命。

作者简介

  周刚振,男,陕西商州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曾有作品在《延河》《三秦都市报》《劳动周报》《商洛日报》《中国诗乡》《诗友》《乡土诗人》等三十余家报刊发表,有30余篇(首)获国家级各种征文奖,并入选多种选本中,现为《三秦广播电视报商洛版》文艺版编辑。著有诗文集《岁月如歌》一书。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字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0)

相关推荐

  • 东浜头,一条河的死亡之旅|原乡

    (东浜头,已经完全没了河的样子,只有一条臭水沟在呜咽着排着细细的黑水,曾经清粼粼的水荡然无存.摄影:朱学锋) 我们村村头有两条河,我们西朱西村的叫西浜头,西朱东的叫东浜头.两条河相距不过百余米,中间隔 ...

  • 劳苦记忆/张金民

    劳苦记忆 张金民 人们都有夸大自我苦难的习惯,我也是.但和同辈们比,我还是多了些艰难. 我的家只有一孔土窑洞,父母生育了三儿两女.就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决定在土窑旁边再打一孔窑洞,然后在靠墙的空地上 ...

  • 【于小奇】每日心经 儿时记忆中的场

    儿时记忆中的场 场字在百度里的汉字解释是根据发音的音调来解释的,发音发为三声的解释有三种,一是:处所:许多人聚集或活动的场所,二是:量词,多用于用于文娱体育活动:三是:比赛地:舞台.发音为四声的解释也 ...

  • 难忘儿时收麦忙||马金花

    难忘儿时收麦忙 繁花似锦 前几天闲下来的时候,偶尔在抖音上面看到一段视频,画面上是一位农民在路边用脱粒机打麦的场景,作者的文字批注是:"开车走在路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情不自禁把车停在路边拍个 ...

  • 【周刚振原创】文实精神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 这是一位满肚子装着故事的老人. 就是这样一位年过86岁的老人,竞对自已喜爱的四皓文化研究有着那么大的劲头,对中华民族的文字有着那么认真虔诚的态度,简直令我敬佩至极! 这位老人 ...

  • 【周刚振原创】我们都去滚铁环

    文|周刚振 七十年代初,在农村的孩子们中间,兴起了滚铁环的游戏. 滚铁环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汉族儿童游戏,流行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各地均十分兴盛.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 ...

  • 【吃在陕西】周刚振:儿时的年豆腐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 ...

  • 【周刚振原创】家乡的路

    文|周刚振 从记事起,家乡的路就是一条绕着河道转来转去的小路,绕着绕着要过河了,清清的河水上支几块青石,水便哗哗地在脚下向东流去,我祖辈的先人们每天的出行都在这条路上. 走着走着,倏地河道中间凸起了几 ...

  • 【教师节专刊】周刚振:银色的天空

    银色的天空 --写给一位普通老教师 作者|周刚振 一支纤细的蘸笔 渐渐吸干 你青春的血色素 堆起的教案如塔 凝结着几多人生的坎坷 春夏秋冬    四季轮回 永不歇息的足迹 依然留恋 那难割难舍的痴情 ...

  • 【周刚振原创】浅谈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中篇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形象 文|周刚振 读了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支前线连队的描写,将审美焦点对准部队 ...

  • 【脱贫攻坚】周刚振:洪河寺村变了脸

    ▲题图由作者提供 洪河寺村变了脸 文 | 周刚振 今年6月6日,我独自一人前往山阳县洪河寺村,去目睹了这里的碧水青山,感悟了扶贫工作给这里带来的变化,这里的人或事,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 ...

  • 【周刚振原创】读书的苦与乐

    ▲ (题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的苦与乐 文|周刚振 读书究竟是苦还是乐?笔者以为这并非是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的问题,可简单回答:读书有苦也有乐,是苦乐兼而有之,同生共存的. 古人读书&qu ...

  • 【吃在陕西】周刚振:槐花麦饭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