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讲《金匮》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3.4
已故名医胡希恕先生是公认的经方大师,毕生沉酣仲景之学,兼受汤本求真的影响,临床善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誉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名医刘渡舟先生曾赞誉他:“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资料是根据先生生平最后一次系统讲授伤寒杂病论录音资料整理而成的。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
四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干姜
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
半夏
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嗄”就是嗓音变了,声音沙哑,甘草泻心汤主之。什么叫狐惑病呢?古 人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说是“疳”,就是“病字头”里搁一个“甘”字,就是小孩子最容易得的,烧牙花子,小儿的牙病即“牙疳”,甚至于“穿腮”。古人认为这是虫子。为什么叫狐惑呢?古人也有他的道理,这个病发热无常,又没有一定的部位
,而且反复发作,好了再犯,犯了再好,也就是如神灵似的,所以叫做狐惑。
这个病的初起,也是恶寒发热,象太阳伤寒,所以它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
但是这个病
已经形成后,就没有这个症状了
,就不发热恶寒了。“默默欲眠”,默默就是没有精神。“目不得闭”,睡觉还不能睡实。“卧起不安”,烦躁;“蚀于喉为惑”,它主要讲是有蚀疮,
蚀疮要是在喉,古人取名为“惑”,“蚀于阴为狐”,阴指的是下阴的前阴说的
;“不欲饮食”,这是一个固定的症状,说明这个病还是与肠胃有关系,“恶闻食臭”,就是闻着食臭就恶心;面目呢,由于蚀疮进退的过程中常有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为惑,口腔这一带,声音沙哑,声音有变化,当然尤其在喉的时候更是声沙哑。狐惑病蚀于上的这一部分,用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个方子很好使,我有试验。
这个病初得也是状如伤寒,默默不欲饮食,恶心等类乎小柴胡汤证,这个方子(甘草泻心汤)近乎于小柴胡汤,可是它没有柴胡,没有那么大的热啊。
我遇到一个女病人,上面(所说的症状)一点儿不错,开始的时候象重感,满口都溃烂,一点东西不能吃,我就给她吃甘草泻心汤,吃过就好了。在我来前门外住的时候,我就给它吃甘草泻心汤,吃完就好了,她是开始得病的。
我们现在临床遇到的口腔溃疡,用这个方子也好使。
有时候偏于有热,口咽较干,可以加石膏;有时候烦得厉害,可以加生地。
我用这种方法治这种病,还没遇见过不好的。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里头是胃生疾患,《伤寒论》里是这样说的,
主要病因是胃虚
,看这个方子的用药:用人参、甘草干姜汤,这些都是治胃的,加人参、甘草、大枣这些甘温的药物。
因为《伤寒论》里说由于胃虚,客气邪热都往胃里来,所以胃就心下痞、痞硬;客邪都往这里来,有水气再有热,它就要呕吐;同时,经过胃肠,它有肠鸣。
《伤寒论》里头说,心下痞硬,呕而肠鸣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可见它是胃肠里面的问题,即便此病属于神经系统(病变),也是由于胃神经的关系。那么看这个病人啊,也有精神因素方面的关系,搁到“狐惑”里头了嘛。它是起烦,卧起不安,就起黄苓、黄连的作用,他烦,热都跑到胃里头了,所以烦。这是说“惑”,口腔的溃肠,我们一般用这个方子加减都可以(治)好的。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蚀于下部”不影响声音,但总而言之它是热,有炎症,炎症有热往上炎则嗓子较干。这个病用“苦参汤洗之”。
这个我也试验过,尤其女同志好有这个病。苦参汤确是个好使,
苦参有杀菌的作用,消炎杀茵,也能够治虫子,所以拿它熏洗挺好使。当然是,如果
要是再内服药,还会是(更)好的。
如果阴溃,象底下的赤小豆当归散都可以用,我们说到那儿时再说。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这个蚀疮也能够在下部,随便举一个例子,如阴部等,都在下部。这个病都在关口,象前后阴、口腔、眼睛都有。这个病现在看来,就是
白塞氏综合症
,一点儿都不错,都是
孔窍粘膜上发炎
。蚀于上,口腔;蚀于下,前阴、后阴。雄黄这个药治溃疡,治脓肿,所以用雄黄来熏,这也是最好不过。这个不是痔疮,痔疮不行。关于这种溃疡,这个法子挺好使。熏的法子:雄黄,一味为末,多点少点没关系。筒子瓦,两个合起来,雄黄放里头一烧,它不就冒烟了吗,“烧,向肛熏之”,底下架上火,烟就冒出来了,人蹲在那儿,就可以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