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楼梦的意象艺术结构,赏析曹雪芹寓意象征的文学写作构思

前言:在普通读者这里,红楼梦既然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不是一本考古学者手里的文献资料,那对其文学艺术魅力的赏析探寻,才是最能体现其作品的价值所在。如何通过文学途径进入作品?这就是本篇内容所要涉及的,其中一种重要的文学赏析方法。

1、意象探寻的方法论:

理解作品中“真与假”含义,是进入作品文学层面的第一步。但凡是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甄(真)事隐去,贾(假)语村言”这些。因为作者在开篇即说:历经梦幻,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

这是完全不同于之前所有话本小说作品的开篇,以至于在这几百年来,我们研究《红楼梦》的都以这个被隐藏的故事为发掘目标,被这种隐隐的神秘所吸引,于是就这样,对作品的解读主流,基本就成了探佚和索引,还有什么秦学等等内容,而其真正的文学艺术价值却少有人关注。

之前我从语言艺术的层面,在其修辞学、叙事学的角度,进行了以点带面的作品解读,通过撕开一角来管窥这本文学巨著,这也是对其文学方面的内涵,做方法论上的小范围探索。今天我再通过意象与意象组织结构两方面做一下赏析品鉴,以此探寻分析,作者的写作初衷,赏析作者搭建作品的文学艺术逻辑架构,了解一个文学世界里所呈现出来的《红楼梦》的样貌。

我们都读过诗词,对其意象、意境这些概念的接触,我们早在诗词方面就极为常见,可以说没有意象和意境,就没有我们灿烂的中国诗词,这是我们传统文学的美学元素。我们传统的文学,不同于西方的说理和哲学内涵,我们的作品里更多的是抒情,表达一种情感,同时载道,承载着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者是为人、为生之道。

可以说不懂意象、意境这些抽象的概念,就无法真正的读懂和理解诗词。因此我们在文学范围内,如果以理性的姿态去理解这本《红楼梦》其本身也许就是一个错误。

我们的文学,尤其是诗词歌赋一脉相承下来的传统古典文学,如不去以文学的视角做艺术上的感悟,就像你读到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非要去拿尺子量一下是不是真的有三千尺,非要争论“一日千里”是不是真有可能实现,这会不会显得有点荒谬可笑?

我们通过整部《红楼梦》里,作者对诗词的运用,就能感觉到这种传统诗词美学,在曹雪芹这里的传承与延伸,因此《红楼梦》里这种常见的所谓“春秋笔法”,与其我们牵强附会的去关联现实世界的历史过往,不如去理解石头与玉的意象及其象征。因此真与假并不是现实世界与虚构时间,而是虚构世界与象征世界

我们先理解阅读诗词的正确姿势,理解意象的象征对于理解诗词的作用。然后通过这种方式来进入《红楼梦》的文本,那整个文本表达的就是一个意象,一个象征,读整个文本就像是在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整个的《红楼梦》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系统,我们接下来,就需要以品诗词的方式理解这个意象系统。

2、《红楼梦》的多维艺术结构:

对石头与玉的象征意义理解,是我们以文学艺术视角打开这部作品的钥匙,不理解就必然要偏离文学走向其他边缘的、非主流的阅读方向,也自然就不能算是接近曹雪芹的文学创作初衷,自然也就无法采掘其文学艺术价值,毕竟曹公不是史学家,或者是什么设计谜语的娱乐作家。

我们把整个作品中贾家的故事,理解成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系统(形象认识这个象征系统,请看文章最后一张图:我的手绘图),那对于其文学的解读,首先从内在矛盾冲突开始,这是我们了解它、认识它的一扇重要的门,从而可以结合其意象和象征意义,来继续的、深入的探索文本深处。

我们如果以狭隘的意识形态来理解作品的矛盾冲突,那看到的一定是封建与现代的矛盾冲突,这些内涵往往都是后来的读者赋予的。如果我们以王国维的“悲剧”意义和生命哲学去理解它,那就是关于爱的矛盾冲突。我想这还不够多,不够全面,虽然这是一种内涵,但没有站在作者的视角看这部作品。

我认为要还原到文学层面,站在作者的位置,看这部作品的整个象征构思,那就是石头与玉的冲突。如果我们借助前辈们的探索之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来看整部作品,就会看到这种文本、情节、象征等多方位、立体的、多维度矛盾冲突。

这是需要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应注意的地方。而我们一旦扭曲、混淆了这种多维的冲突,那一定会把这部作品,由立体艺术的,看成扁平普通的,艺术价值就会随之干涸。

其实文本中出现过“九连环”这一把钥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玩的那一个游戏,如果把作品的整体结构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我想“九连环”的这个玩具最适合不过了。一条主线贯穿多条副线,主线就是玉与石的矛盾。副线里有宝黛的爱情、贾府的兴衰、原应叹息(元迎探惜)的人生悲剧、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以及刘姥姥等人的故事。

所有的这一些,都与石头与玉石的矛盾冲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艺术上的关联,因此我们首先要理解玉石与石头的矛盾在哪里?

3、玉与石的意象象征

从大荒山无稽崖开始的石头说起,作者告诉我们是女娲补天多余的一块石头,凸显其无才补天,于是就被遗落在大荒山无稽崖,就在第一回,石头由原来的石头幻化成了玉,而这个幻化的过程,其细微之处容易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它本身的 两面性。一面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石头内心,这是天然的,但也是无用的。

而变成玉之后,其文学意义的矛盾就出现了,那就是有用与无用的对立,石头与玉石的对立,珍贵与平凡的对立,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的意象形态,而这个意象会始终的贯穿整部作品。以石头为意象,贾宝玉就是象征性的一个人物。贾宝玉是由神瑛侍者变成的贾宝玉,这如同石头变玉石形成了同构。

整个贾宝玉及其贾家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意象系统,一个整体的意象。而甄家才是代表着现实,一个作者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虚构的一个角色和家族,贾家只是一个映射和象征(可继续参考我的手绘图理解)。以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文学对立关系、晴雯与袭人的文学对立关系、甄士隐与贾雨村他们都有着石头与玉的对立关系特征,也同甄宝玉与贾宝玉相同。

要理解这种象征构思,就像理解我刚才举的例子:“三千尺诗句” 是艺术化、抽象化的图像,在《红楼梦》里,这种抽象的、艺术化的图像,就是贾宝玉及其四大家族那些人,而实际的“瀑布”如同就是甄家(敲黑板:甄家是作者根据自己身世虚构的,虚构是文学层面,而如果理解为暗示贾家,这就脱离了文学艺术而走向边缘化)。

在我们欣赏诗句过程中,重点从来不是真实的瀑布,而是通过被作者艺术化、抽象化的“三千尺的瀑布”在自己内心投影成一种抽象化的情感图像,从而形成一种感同身受的艺术体验。理解这些,我们再回到《红楼梦》文本,看看第三回那首词即可理解他与石头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

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是草莽。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

我们不能把贾宝玉理解为石头本身,而是作者借石头来做的一个灵魂的意象象征,当石头变成了玉的外表,也就可以理解贾宝玉这个人,被赋予了甄宝玉相似的世俗身份(关键点),这个身份的赋予,也如大荒山的这块石头相似,也是被赋予了一个“玉”外表,但内心却是石头的内心(真假宝玉之争的逻辑起点)

这也是贾宝玉自身的矛盾,这种矛盾等同“玉与石”的矛盾,他们之间构成了意象的象征关系也是同构关系。以此我们透过文学层面看贾宝玉的摔玉行为,其实就是这种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天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我们也可以去通过情节来理解这个矛盾,但这是两个层面,需要读者分清楚。

石头是自然的,而玉是现实社会的。玉本身也是石头,但因为其现实赋予了一种属性,于是就变成了玉,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比如: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人,而现实社会是需要我们从小开始,慢慢的通过努力完成一项项的学业和技能,现实告诉我们需要有一张文凭,要有一栋房子,要有一辆车,要有存款等等,这些现实属性的东西来贴上自己的肉身,形成一种外表。而悲剧的是,现实只认那些贴有这些标签的人才算是人,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一个废物。

这种象征就是表达一种人的异化现象也是人类文学千百年来的共同主题。在哲学范畴很多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就如我们生来这个世界,初衷是诗意的开心的活几十年。但最终却变成了为了学业、工作、房子而活。本来学业、工作、房子是为了快乐的活,仅仅是工具的属性,是手段,是为了服务于我们达到快乐目标。但结果是我们把这种获得快乐的手段当成了目标。最终因为这些手段,而忘记了快乐的初衷,一辈子都在忙这些,错把获得快乐的手段当成目的,这就是人生哲学里的一种悲剧。

象征与现实结构手绘图

而《红楼梦》无不是在做这样的象征表达,试图给我们提出这样的人生哲学命题。贾宝玉就是因为具有了这些俗世标签的外表,但内心却是石头的内心,是一个自由不羁、顽固不化、不通事务、但却有着超凡脱俗性格的人,内心具有了这种最原始的,人类快乐的本性。

他与外在的“世俗标签”形成了一种不可化解的矛盾,当他第一次摔玉的时候,就是对世俗的金玉良缘表示了由衷的反抗,内心想的是最本真的木石情缘,因为木石情缘才是因为爱而爱,金玉良缘却是现实的,因为俗世的考量才有的一种“爱”。

这种矛盾激化了贾宝玉灵魂里那种石头本性的痴相行为,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因此外在表现出对玉的痛恨,是玉的外表和石头的内心所具有的那种不可调和矛盾的痛恨。因为很多读者不懂他内心,其实是作者赋予了这种先天性的玉与石的矛盾对立,所以无法理解摔玉的行为。也因此就出现了摔玉的原因,经过读者各种探佚,最后什么说法都有。但在文学层面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矛盾象征的表现。

如果大家细心的抓住这条暗线,那我们就会清晰的看到这样一条脉络,从玉被宝玉衔着出世,到众人赏玉(第八回薛宝钗),再到玉自我的迷失(第二十五回),然后接下来贾宝玉摔玉(第二十八回),最后就是玉的丢失(第九十四回),结局,甄宝玉的出场。

尾声:

只有理解这种意象的象征逻辑,就可以理解这个甄宝玉才是代表着玉,而贾宝玉其实本来就是一块石头,只是被临时赋予了玉的外表,真假宝玉之争,在文学层面的理解就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对立与矛盾,只是一种意象的象征理解。玉的“人生”轨迹也是贾宝玉的人生轨迹。

最终的失玉,其实就是现实的身份“标签”被剥离和失去。因此我们看到当玉丢失之后,紧接着就是贾府被抄及其他人的离去,这接二连三的悲剧开始不断上演。这时石头在凡间身为玉的故事也就要结束了,因为石头那玉的外表,在现实的象征层面已经通过贾宝玉的故事看到了,一层层的被剥离。

简言之:以抽象理解传统诗词的方式,通过文学意象艺术的途径,来理解《红楼梦》里所出现的神话故事的象征意义和内涵,理解其中具有的意象结构和心灵投射,才能领略其文学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文:饼子

(0)

相关推荐

  • 贾宝玉的第一次给了谁?不是黛玉,也不是宝钗,而是秦可卿

    题:贾宝玉的第一次给了谁?不是黛玉,也不是宝钗,而是秦可卿!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g ...

  • 红楼梦:宝玉和碧痕洗澡为何长达两三个时辰?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贾宝玉请晴雯与他一起洗澡时,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啊,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做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 ...

  • 妙玉对宝玉爱的有多深?一枝梅,两杯茶,三个字,代表了她的心

    寒冬腊月外面飘雪的时候,我看到窗外的那株迎风怒放的梅花时,突然想到了梅花中的妙玉,而后自然而然的也就想起了妙玉贾宝玉的爱情. 妙玉进贾府的时候是18岁.这个年龄正是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在她的世界里 ...

  • 黛珂:凡心偶炽的“石头”,托生了谁

    说"石头" 文/黛珂 我以这个作为标题,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贾宝玉充满了好奇与思考.这一点,我相信众多的红迷也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石头"来自于大荒山无稽崖,原 ...

  • 丫环和戏子也有春天,这两个男人比宝玉、贾琏、柳湘莲等人更靠谱

    题:丫环和戏子也有春天,这两个男人比宝玉.贾琏.柳湘莲靠谱?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g ...

  • 宝钗思嫁,袭人磕头,却道大红犯了色,分明泄露

    题:宝钗思嫁,袭人磕头,却道大红犯了色,分明泄露!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 ...

  • 妙玉和黛玉性情相类,李纨厌恶妙玉就是厌恶黛玉

    题:妙玉和黛玉性情相类,李纨厌恶妙玉就是厌恶黛玉?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 ...

  •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文/肖旭 <红楼梦>在古典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鲁迅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写法都打破了".如在描写爱情上,作者打破了传统的写法,提出了爱情要以思想一 ...

  • 虚白|红楼梦前三回结构的研究

    两年前在金陵女大主讲文学,我特辟小说一科,把全年两学期划分理论演讲和实验批判两步工作.上学期注重在综合各国文学批評家的理论,指示出做小说最合理的方针.下学期我选定(红楼梦)一书做我们批判的标准.分结构 ...

  • 「名家新作」王西兰|不写之写意味深——《红楼梦》小说艺术赏读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且写作,你就活了三世.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王西兰,男,1948年生,山西永济人.中国作协 ...

  • 红楼梦不同版本异文比较赏析

    品赏 本文以<红楼梦>第一回(甲戌本凡例第五则)的几则例句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一."书"字去留隐玄机 <红楼梦>诸版本中,唯有甲戌本有凡例五则,其他诸本皆 ...

  • 《红楼梦》高潮艺术的叙事节奏

    作者:张明明 内容提要:<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在起承转合间,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事件.这些高潮事件相互衬托,互相辉映,既富于变化性,又合于统一性,在遵循生活与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都有开端.有铺垫 ...

  • 名家讲堂《品读红楼梦》全集

     第一集:<红楼梦>的百变情节 <红楼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美学宝典与人生教科书,<红楼梦>流传着脂砚斋抄本和程伟元印本两个版本.那么,这两个版本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 ...

  • 名家讲堂:《品读红楼梦》全集

     第一集:<红楼梦>的百变情节 <红楼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美学宝典与人生教科书,<红楼梦>流传着脂砚斋抄本和程伟元印本两个版本.那么,这两个版本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 ...

  • 《红楼梦》色彩艺术衍生品:柳黄丝毛围巾

    柳黄中国传统颜色名.因柳芽初生为嫩黄色,故称. <红楼梦> 第三十五回: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 ...

  • 《红楼梦》谐音艺术

    文/归途如虹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曹雪芹是一个小说创作的天才.他运用谐音,表达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表达出了自己深沉的人生感受. <红楼梦>里有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