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在意大利16——凯旋门与许愿池

大家好!我是碎片。上一期我们了解了构成罗马建筑的基本建筑元素,这就是券拱。他看起来是简单的,但是兴建这种东西其实并不容易。而且用一个单一的玩意儿变着法的组合造出各种形式各异的建筑就更难。以我对西方建筑的欣赏经验,在讲罗马建筑的时候我愿意用由小到大,从少到多的方式来给大家介绍。今天就说单一券拱构成的类型。引水渠和凯旋门。

提一个问题大家想一下:

如果要在一个地方兴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房屋?食物来源?交通便利?这些都需要,但最重要的其实是水源。因为人可以五天不吃饭但是不可以三天不喝水。所以供水是一个城市能够稳定发展的最重要保证。我们在人类最早期的聚落当中、在古代的村落据点中都会看到沿河而居,或者守着一口水井过活的现象。

和我们东方农业文明不太一样,古罗马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城市类型的文明。这就需要更加大量的消耗水资源。据统计,当他的人口到达历史峰值的时候,据说有百万之众,这时罗马城一天的需水量达到惊人的3亿5千万加仑。如此巨大的用水量很快会成为令人堪忧的城市病。我们可能会想象厕所没法冲了,澡也不用洗了。到处臭烘烘的还怎么过日子?但是古罗马的城市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窘境。他们解决了用水问题。

前面介绍过,罗马是兴起于数座山丘之上的,虽然海拔都只有几十米,但是从山下的台伯河取水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于是依靠自己强大的工程修造能力,罗马人决定从更远的地方引水进入城市。铺设管道肯定是人们最先想到的方法.但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只有铅和青铜可以制作水管,造价太高。古罗马采用了高架引水渠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是一种利用水源地与目的地高度差来完成运水的建筑装置。最上面开了水槽引水。而充当这个庞大建筑主体的自然就是罗马建筑的骄傲——券拱。先给大家看一个直观的图:

法国尼姆加尔桥

这是目前依旧存在于法国普罗旺斯尼姆地区的高架引水渠,当地人叫他加尔桥.实际上它不是桥而是一个带有细微高度差的引水渠。仔细辨认你会看出面左侧要比右侧高一些。

罗马最早的引水渠是克劳迪娅引水渠,他把45英里以外的山泉水引进城内。到了帝国最鼎盛的时期,像这样的长短不同方向各异的高架引水渠有十一个之多,他们不远百里的将各路水源引进罗马城内。罗马人用这么多水都干什么了?他们有一个特别大的嗜好那就是洗澡。城内有大小浴室数十座,内设豪华而且结构复杂,同时满足千人共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关于浴室的话题我会单辟一节来和大家分享。

如果引水渠对于我们大部分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存在,那么另一样则不然。

许愿池

这是罗马著名的景点许愿池,是众多经典电影里面的经典道具背景。他实际上是一个大喷泉。这个喷泉还有一个别名是“少女喷泉”传说是以为少女为设计师指明了一个泉眼然后建造了这个以海神尼普顿为主题的喷泉景观。罗马城内有大小喷泉数千座,欧洲之后的城市建设也都效仿罗马,兴建喷泉。就连我们中国的圆明园中都有著名的西洋喷泉——十二兽首大水法。

我小时候就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古代没有通电的水泵,喷泉都是怎么喷的呢?难道万恶的帝王将相奴役人民天天用嘴吹吗?其实并非如此。罗马从外面引进来的水由于是通过高架引水渠进入城内的,所以与地面存在非常可观的高度差,这样就造成了很强大的水压。于是修造喷泉就是一个地道的水到渠成事情。上面说的许愿池喷泉,实际上,利用的不是什么泉眼,而是一个高架引水渠倾斜下来的下水道出口改建的。美丽的喷泉不仅是罗马供水设施的副产品更是辛勤劳动的建筑者们最美好的慰劳礼物了。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高较引水渠的方式,所以在园林建筑中没有喷泉也顺理成章。

下面我们来说说单个券拱组成的另一种古罗马建筑——凯旋门。从专业的角度讲,凯旋门算是一个筒拱,就是由若干个单片的券拱叠加而成有一定厚度和体量感的拱形结构。听他的名字我们就会知道他和战争有关。古罗马作为一个战斗的民族,修造与胜利有关的建筑是理所应当的。其实中国也有类似的东西。比如说北京的德胜门,意思都差不多。赢得胜利搬兵回城总是需要一个仪式的,这一点上东西方的习惯相同。那种万人齐聚,摇旗呐喊的场面着实让人激动和难忘。这时得胜的军队和辛苦的战士会带着无限的荣耀通过门墙。最不同的是东方举行完仪式大门照样川流不息当城门。西方的凯旋门则是为了彰显荣耀而特地修造的。每每为了帝王的丰功伟绩,或是战功或是一生的总结,罗马人就会修造以帝王名字命名的凯旋门。后世的战功卓著者会根据地位和功绩的不同而选择通过不同的凯旋门。所以说罗马的凯旋门与其说是门,不如说是一个纪念碑。

《基督将天国钥匙交给圣彼得》

这是梵蒂冈西斯廷小礼拜堂墙壁上的壁画,由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佩鲁吉诺绘制,他就是拉斐尔的老师。这幅画描绘的是耶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圣彼得的情景。所以以后我们看到西方宗教画题材中如果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拿着两把钥匙那他就是圣彼得无疑了。我来观察这幅画的背景细节,中间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最理想化的建筑类型叫做“集中式建筑”,据说这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身的样子。左右两个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分析的。大家一定一眼识别出来这是罗马凯旋门。是的,没错,而且这个凯旋门不是画家随便杜撰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就是这个:

君士坦丁凯旋门

这是君士坦丁凯旋门。君士坦丁是罗马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正式结束了帝国境内对基督教的迫害,将其立为国教。佩鲁吉诺将这个门画在这幅宗教壁画里,其实就是在暗示基督教会的正统地位。这个凯旋门的位置就在著名的罗马斗兽场旁边。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灯下黑的,比如说这个凯旋门就是。我们很多人都是冲着斗兽场去的,游览一番没看出什么太多味道的时候也顺便把这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凯旋门忽略不计了。而发现大众眼中无视的,并且同样重要的历史痕迹我想这才是精品旅行的意义。

凯旋门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筒拱,但是由于他特殊的功能,所以会被建造的异常恢弘和精美。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个成熟的罗马凯旋门需要具备哪些元素。

这是一个最经典的凯旋门结构组合图。首先主体是三个拱,中间大拱通行,两侧小拱作为陪衬。这是罗马最高等级的凯旋门,相对低一等级的是只有一个大拱。三个拱被四根柱子分割。罗马凯旋门上的柱子每一根都可以称为一组,由三部分组成,即柱头、柱身、下部雕花柱基础组成。柱头自然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我们上一期说到的“复合式”。就是爱奥尼的螺旋与科林斯的花草组合的样式。

在往上是檐口的部分,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檐口实际上就是古希腊神庙的檐口,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柱头是爱奥尼和科林斯系列的,所以檐口一定是三条腰线的组合。只是细节的装饰线脚的花样会更加丰富一些。

在往上是被称为“阁楼层”的,这一部分就好像是希腊神庙房顶的叠加,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多立克神庙上面的檐部。凯旋门这个部分上面有圆雕像,它们的位置一般都是与下面的柱子对齐的,雕像中间是平滑的浮雕或者记功铭文。

有没有发平面浮雕和立体圆雕实际上就是多立克檐部三陇板和柱间壁装饰的加深版本。平面浮雕就是柱间壁,立体圆雕就是三陇板。(关于古希腊多立克神庙的细致分享请看这里

凯旋门对后世建筑的最大一个影响是基督教堂的正立面。我们观看大部分中世纪以来的教堂,他们的正立面无一例外都是三个门的。后世根据教义会附会成父子灵三位一体的意思。而实际上他就是设计师对凯旋门的模仿与再创作。

今天的最后我给大家解析一下最熟悉的凯旋门,巴黎凯旋门。

这是拿破仑时代开始兴建的,目的是为了庆祝拿破仑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也称为“三皇会战”,是俄国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次二世以及新晋贵族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之间展开的。通过这场战役拿破仑赶走了又一次反法同盟,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也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凯旋门直到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也没能修建完。所以他活着的时候正式走过一次,是在迎娶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时,那时的凯旋门只有基座,于是工程组织者在皇帝的授意下用木结构伪装了一个完整的凯旋门。而当拿破仑得以真正通过这个竣工的凯旋门时已经是自己死后数年,他的灵柩被迁葬荣军院教堂,灵车通过了这里。

历史就是这样无厘头,想得到的不一定得到,没有心心念的可能会时时拥有它。今天的巴黎市民每天都有机会一次性看凯旋门达小时。为什么?不是为了艺术或者凭吊历史,而是因为堵车!

历史的内容我们就简要说这些,下面我来好好分析一下他的结构:

巴黎凯旋门以古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为模本,采用了单拱而不是三拱的最高等级,不过它侧面各开了一个小一点的拱,也算是一种基于历史的创新吧。

巴黎凯旋门侧面图

巴黎凯旋门主体没有装饰用的柱子,但是檐口却依旧保留了古希腊爱奥尼神庙的腰线和连续的浮雕饰带。再往上是齿形结构。(关于古希腊爱奥尼神庙的详细分享请看这里)这个上面也就是凯旋门的阁楼层,设计师几乎照抄照搬了一个多立克神庙檐部叠加在上面,我们会看到非常鲜明的三陇板和柱间壁结构。

最后说一下他的大浮雕。两面一共有四个浮雕。它们分别创作于不同时期。整个巴黎凯旋门创作于1806年到1836年之间,这是法国大革命的遗产深度发酵的时期,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这时的艺术主流是启蒙运动推动下的“新古典主义”。

第一个是《马赛曲》描绘了1792年法国迎战奥地利组织的反法同盟的历史事件。顶部是胜利女神挥舞长剑引导人民,下面是革命群像参战的人群。这个表达的是“出征”的主题。所有的人物情绪饱满斗志昂扬,传递了缔造历史的豪迈感。

第二个是《胜利》描绘的是1810年打败第五次反法同盟的拿破仑。胜利女神正在为他戴上象征胜利的桂冠,我们看到拿破仑以古典主义的姿势也就是对立平衡的姿势站立,身穿长袍,目光高远表情安定,他不再是人而是如同罗马皇帝一样被认可为神。

第三个是《抵抗》这个时候拿破仑已经因为兵败而被迫下台了,整个法国笼罩在压抑的阴影里。我们看到所有的人物都是眉头紧锁。战马也是低头沉吟的。雕塑传递的是一种悲壮的情绪。

第四个是《和平》这幅作品描绘了经历拿破仑两次复辟沉浮,法国最后走向与欧洲各国安定相处的时代。我们看到这里有农民耕作,母亲哺乳的情节,一片祥和景象,对比上面《抵抗》的悲情战马,你看这个里面的耕牛都笑了!背景最高处雅典娜女神护佑一切,她的身后是两个意象:左边是象征幸福生活的橄榄树,右边是一颗无花果树,我觉得除了这是一个传统装饰元素以外,实际上在圣经里面无花果树是被耶稣为数不多的咒诅的事物。他可能代表了原罪。很多描绘亚当夏娃的绘画中也会有无花果树的影子。这种意向也许是艺术家在刻意提醒人们对战争的警惕与反思。

最后,让我们仰望一下巴黎凯旋门的拱顶内部:

这是典型的罗马天花板的格式,而罗马人的学习对象又是古希腊神庙的天花板。

提图斯凯旋门的拱内天花格

万神殿穹顶的天花格

意大利阿西西教堂的穹顶天花格

我们如何去区分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雕塑呢?我这里顺带简略的说一下:

古典主义被文艺复兴重新捡拾复活与发展之后,到新古典主义时,二者之间隔着一个最主流的大系列就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的特点是动感和戏剧性的表现力。而古典主义更强调的是波澜不惊的理想主义神性。于是新古典主义的特征也许就是既有巴洛克的戏剧布局,是成组群和带有情节的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人物,同时又有古典样式的动作和造型甚至是表情。我们来看刚才展示第一个《马赛曲》和第二个《胜利》的雕塑。这两个图都取自巴黎的凯旋门,虽然全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但是为了表现拿破仑的旷世奇功,雕塑家将拿破仑塑造成了带有古希腊哲人的睿智和古罗马帝王神性的体态与表情。这个可以拿屋大维奥古斯丁罗马皇帝的著名雕像来对比。而第一幅中的人物都是夸张的根中了彩票一样。所以第二个凯旋门雕塑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最有古典主义味道的典型代表作。

看这个《马赛曲》里面的自由女神,她充满激情的饱满表情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观感,走下神坛了,像人了,但是又比我们唯唯诺诺的大众多了一份勇敢和大无畏甚至是可爱。这是与启蒙运动时代的新古典主义并行的浪漫主义情怀。

今天巴黎的凯旋门伫立在城市的中心,周围有十二条放射形的大道包括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根据这个最著名的凯旋门再结合前面我们讲到的诸多内容,我们可能真的认为既然凯旋门是一个纪念碑,那么他孤零零的独立存在也没什么大惊小怪。但我实在告诉你,凯旋门在最初诞生的时候也并不是这样,他是一个真正的门,那么穿过它古罗马人会进入哪里呢?我们下次给你揭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