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证法——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
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 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什么问题?它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意义?
《纯粹理性批判》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我们的认识都只适用于现象,至于物自体,我们的认识达不到。
这个结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荒谬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象和物自体中间没有绝对的、必然的一条鸿沟,它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跨越的。怎么跨越?
康德没有提供跨越的手段,因为这个鸿沟是不可调和的,现象和物自体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但他暗示了跨越的方式,就是辩证法。
“辩证法(Dialektik)”是个希腊词,在康德哲学里,我们把它翻译成“辩证论”。康德把“辩证论”作为一种消极的存在看待,是贬义词,它在我们遇到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出现。辩证论对人类的理性来说是一个警告,就是说,不要再跨出一步了,再跨出一步你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但这恰好有一种暗示,当你从现象跨入物自体的领域,或者说从现象进入本质的时候,就会出现辩证法,出现矛盾。康德认为这种矛盾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对它进行了一种消极的评价。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把这个矛盾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如果你认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积极的,那么,它就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从现象跨入本体的方法。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可以变成为我之物。
所谓通过能动的实践就是要通过辩证法。通过能动的实践变成为我之物,说明自在之物并不是不可超越的。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统一。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被动接受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人的能动性,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人心并不是一块白板,人心有它固有的结构,有它的主体,有它的主动性。
康德提出了人的主体这样一种能动性,但他把它限制在认识的范围,不能超出,超出范围就到了物自体的领域。物自体的领域有另外一种能动性,就是人的自由。康德认为人到了物自体的领域就到了自由的领域。自由不可认识,但是,自由当然是一种能动性,你可以去做,你可以不顾一切自然规律按照自己认为应当的去做,哪怕“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你都可以去做。所以除了认识有主体的能动性以外,人在实践中也有一种能动性,这又是康德的一个暗示。
为什么不把这两个能动性合二为一呢?认识的能动性不就是实践的能动性吗?认识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嘛。但康德始终试图把这两方面区分开来,现象是现象,物自体是物自体,这只说明他的思想还局限在以往的形式逻辑的二分法的领域,虽然他已经在某些地方突破了形式逻辑的二分法———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康德在范畴表里已经提出了第三项———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已经开始突破二分法了。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他还是采取二分法,只有现象和物自体,没有第三者。所以,有人说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在于他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不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怎么样的定论。
我们说康德处处存在矛盾,但实际上,康德的好处就在于他展示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不是胡言乱语,都有它深刻的哲学含义,有它的启发性。这种巨大的启发作用一直到今天还在引发人们思考,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道德、法律领域,人们在不断地回到康德,看看他怎么说的,看看他怎么提出问题的,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最深刻的,虽然他自己解决不了。他解决的方式无非就是把现象和物自体区分开来,不让它们接触,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矛盾了。他恰好暗示了后来的人,推动了辩证法的产生。积极意义上的辩证法的产生就是从康德那里脱颖而出的。
康德的后继者就是费希特了。费希特是康德的学生,学习了康德的哲学后,慕康德之名去听康德讲课,后来他去拜见了康德,康德还给他介绍了任职的地方。最后他当上了大学教授,写了很多文章,人家都把他看成是康德学派。他有一篇文章没有署名,人家都以为是康德发表的,很像。但康德发表了一个声明,说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这篇文章跟我的观点完全相反。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费希特也大吃一惊,他以为他自己是在阐释康德,在按照康德的观点讲道理,结果康德说不是,这时费希特才意识到他已经从康德走出来了。他怎么走出来的呢?最重要的就是他把康德的自由意志和康德的自我意识的统觉合而为一,使人的行为真正具有一种现实的能动性,不只是一种理想的能动性,不只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不顾现实原则来实践自己的道德原则,而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能动性。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不再是毫不相干的,道德律可以在自然界实现出来,你可以采用自然的手段去实现道德的目的,难道一定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吗?按照历史的规律来实现道德的目的也是可以的嘛。
后来历史主义就产生出来了,特别是到了黑格尔以后,历史主义着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精神,不仅仅是人,而是绝对精神,人是绝对精神的代表。绝对精神在历史过程中能够创造整个世界。怎样创造世界?不仅道德理念的那个彼岸世界,而且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都是由人的自由的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所以黑格尔后来把辩证法发展成为一种能动的、创造的学说。但它的起源就是从康德那里发展出来的,只不过康德把它当作一种消极的意义来看待。这可能是《纯粹理性批判》最重要的贡献。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分析哲学、语言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家,他们发展康德的哲学,主要着眼于他的认识论的形式方面,着眼于他的形式主义。弗赖堡学派主要着眼于他的价值论方面,着眼于他的《判断力批判》和他的《实践理性批判》这一方面。马堡学派着眼于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认识论,并在形式主义的方面发展出后来的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等科学的倾向。
康德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他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了他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了他的影响,这都是由他所带来的一种风气。所以有人说,康德就像一个蓄水池,所有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来源: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