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只寄得、相思一点
解连环·孤雁
作者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
楚江,指三湘之地。据说,衡阳有回雁峰,大雁到那里就无法南飞了;又因大雁多在水边栖,故说大雁眼中的地方是楚江。
恍然,忽然,猛然。这句是打乱语序的句子,应该是,怅恍然惊散,离群万里。
顾影,顾影往往是孤独的代名字。如苏轼词:“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是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对月共影无寐。如周邦彦词:“银蟾依旧当窗满,顾影魂先断。凄风休颭半残灯,拟倩今宵归梦、到云屏。”
下寒塘,化用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的诗意。后面的“暮雨相呼”也是从这句中来。
写不成书,指雁飞行时行列或为一字,或为人字,孤雁就不能成字,只是“一点”。这里还暗用了《汉书·苏武传》中大雁传书的故事。后面几句就点明了,残毡拥雪的故人就指苏武,苏武曾把毡撕破和着雪吃,勉强活下来。
因循,有多种意思,这里是迟延、延宕的意思。如柳永《浪淘沙》词:“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荏苒,多指流光不知不觉地流失,这里是形容愁苦连绵不绝。
谩,漫,徒然的意思。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如辛弃疾词:“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这里用了杜牧《早雁》诗的诗意,是说胡人打来,人都跑了,皇宫静悄悄。杜牧诗如下:“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唐代钱起也有《归雁》诗:“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但钱起这里说的二十五弦,指的是瑟,大概是记忆中将筝与瑟弄混了。瑟之音也极悲,《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未羞他,不羞惭于双燕。
试翻译如下
楚江空阔,天色又晚。我怅恨突然被惊散,脱离雁群万里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又迟疑,看沙面干净(没有同伴),草已枯干(没有食物),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让我更觉孤单)。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思乡情“一点”。料想这样延宕会耽误北地那吞毡嚼雪故人思乡的心情、望穿的双眼。
有谁会可怜长途飞行的愁苦?徒自有长门夜静,锦筝弹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也会念起快到春天时,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相互呼唤,只怕突然(失散只能在)在玉关才能相见。(若玉关能重见)也不致羞渐于他们,那画帘半卷处归来的双燕。
赏析
南宋末年,词人都爱以词咏物,这和当时他们心境有关,看不到希望,政治上又有高压,尤其是在亡国之后,咏物就可以寄隐情于曲微,让人找不到把柄。张炎是写咏物词的高手,这首咏孤雁的词又是其最好词之一,因这首词,他被人戏称“张孤雁”。
刘熙载说:咏物应“不离不即”。袁枚说:“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都是强调咏物既要写得真切,又要有所寄托。我觉得有三点:一是抓住所咏物的本质及特性,写得真切。二是找准自个所表达感情与所咏物特性的相通点。三是用双关、拟人等修辞,既是咏物又能将所寄托感情点出来。
张炎这首词可以说是典范,用拟人的手法,写孤雁可谓穷形尽相,尤其抓住一个“孤”字对孤雁心理的描写真正作到了“不离不即”,既是人们心中孤雁的形象,又显然是有所寄托,从而以孤雁失群的悲苦来抒发自身失国的痛苦。
再说一句闲话,这首词到《水浒传》中,略加改变,变成了宋江的词:“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净,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请观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