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顺治皇帝没想到,这位才子活得挺诗意

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要是条件好一点,我一定能过上幸福生活。以前,小编也觉得这样的想法没毛病,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却发现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就拿清朝大文人吴兆骞来说吧,皇帝将他流放到被称之“人间地狱”的宁古塔,但他却在“地狱”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您想知道答案,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出生于殷实的官宦之家,虽然家庭环境优越,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和谐,因为正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乱世,吴兆骞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对生活也有独特的感悟。少年吴兆骞才华横溢,还被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吴兆骞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谁料卷入李振邺科举舞弊案中,史称丁酉科场案,导致吴兆骞等八位士子都被顺治皇帝流放至宁古塔。

宁古塔非塔,而是一座清朝时期的边塞小镇,即今天黑龙江牡丹江市长汀镇的古城村一带。清朝时期,宁古塔是人烟稀少的极寒不毛之地,除了驻扎的戍军之外,生活于此的人口不足300户,因此就成为了清朝流放文人士子的地方。在明代《研堂见闻杂录》中,对宁古塔有段这样的描述:“(宁古塔)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由此可见宁古塔在人们心目是个“人间地狱”。

当吴兆骞被流放至宁古塔时,其同窗好友都认为他此去将一去不复返,终将葬身在茫茫冰雪之中,但是吴兆骞却不这样认为,反而还表示宁古塔是个新鲜地方,正好去见识见识开开眼。公元1659年三月初,吴兆骞从北京出塞,一直到七月才抵达宁古塔,而此时的宁古塔终日暴雨连连,城内百姓如同生活在大泥潭中。

宁古塔的自然环境远比吴兆骞想的还要恶劣,他后来给父母写信表示,宁古塔之寒天下未有,春季狂风飞沙眼不能睁,夏季暴雨连连路不能行,八月飘雪河水结冰,一目千里无一活物……初到宁古塔的吴兆骞几乎要绝望了,但好在当地的官兵和百姓对他都十分照顾,虽然他是流放之人,但毕竟是个文人士子,所以在宁古塔颇受尊敬。因此,这让吴兆骞倍感欣慰,很快也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开始享受苦难中的幸福。

宁古塔在最北边,纬度高自然天气寒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寒冷就不能有幸福的生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是高级生物,人有智慧,所以当地人对抗寒冷也有妙招,而这些吴兆骞慢慢地也都学会了,如睡火炕,喝白酒和吃辣椒等等。最关键的是,吴兆骞凭借其才华,成为了宁古塔最有名的老师,后来还和其他学子成立了七子诗会,对当地的文化和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生活饮食上,吴兆骞其实也很享受,因为他爱吃鱼,而牡丹江又盛产鱼类,如遮鲈鱼,鳇鱼和鳌花鱼等上百种,让吴兆骞一日三餐都大饱口福,另外他还喜欢垂钓,无疑又为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一直到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了22年,人们都以为他22年备受煎熬,但后来人们却从他留下的笔墨中发现,他这22年竟然过得很幸福。

其实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吴兆骞本就内心强大,对生活有其独特的理解,他认为生活的幸福不在环境条件的好坏,也不在与物质有多么丰富,而在于心安与否。吴兆骞在宁古塔是心安的,在这里他受到人们的尊敬,以自己的文化知识帮助其他人改变命运。在生活上,他也并无太多苛求,三餐饱腹,身体健康即可,因此他是心安的,正如苏轼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公元1681年,吴兆骞在好友的帮助下赎归故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吴兆骞回到南方之后竟然水土不服了,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最后还辗转到京城寻访名医。屋漏偏逢连夜雨,吴兆骞在京城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病,终日久咳不止,结果回来两年多吴兆骞就因病身故,时年仅五十四岁。谁没想到,要吴兆骞性命的不是宁古塔的严寒,而是苏州城的溽热。

通过吴兆骞的经历,小编深刻地理解了优越的条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在逆境中更能体会到幸福的真谛。因此,我们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首先要学会心安,而非盲目的追求优越的条件和丰富的物质。

参考资料:

《吴兆骞年谱》 作者:李兴盛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宁古塔流人》 作者:满汝毅 著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