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

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

李春玲

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20期

01
一、引言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不同群体产生了各种影响,其中202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是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之一。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创纪录的毕业生数量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本来就使2020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疫情的爆发更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02
二、研究问题及相关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从突发到现在刚刚数月,人们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而从学术视角深入分析这一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还刚刚起步。有关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影响的讨论,大多仅限于媒体报道,专门的分析研究很少。媒体的报道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疫情对应届毕业生的影响。其一,讨论经济方面的影响,疫情阻碍了正常的“春招”安排,给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预计疫情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加剧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其二,讨论心理方面的影响,疫情以及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生活会给个人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往年毕业生就业季,就业和学业双重压力导致毕业生心理焦虑、抑郁频发时有报道,2020年疫情爆发加剧了就业压力,由此是否也会导致这一届毕业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上述讨论大多强调了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影响,却没有涉及应届毕业生本身面对疫情冲击会做出什么反应。事实上,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人往往会做出应激反应,预估形势、选择应对策略、规避风险,而并非是完全的被动受害者。近期《中国青年报》经济部和社会调查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因疫情影响,六成受访毕业生就业‘求稳’”,由此可见,应届毕业生面对疫情冲击,也会根据就业形势变化改变就业需求和就业取向。以往的一些研究也证实,自然灾害或重大危机事件会削弱个体的风险偏好,改变观念态度和择业选择。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灾害事件不仅会使个人产生风险厌恶心理,也有可能减弱急功近利的心态,恰当的对应策略有助于尽快适应灾后新的环境,弱化灾害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甚至有可能带来一些正面的心理感受。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基于2019年11月和2020年3月两次调查数据,从四个方面考察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第一个方面是探察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来反映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客观指标是通过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经历和工作落实率反映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现状;主观指标是通过疫情关注度、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主观判断和经济风险预期等反映应届毕业生对疫情影响的感知强度。第二个方面是分析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变化,通过比较疫情爆发前与爆发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或升学选择、就业单位选择、就业地点选择和初职月薪预期等,反映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影响。第三个方面是评估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比较疫情爆发前与爆发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反映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心理的影响。第四个方面是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应届毕业生工作落实率、就业信心和心理压力水平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疫情期间高等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在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此外,本文还尝试根据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结果,提出“精准施政”的对策建议。

03
三、调查数据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经济社会调查项目。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以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19所高等学校约17000名在校学生和5000名离校毕业生,针对其实施追踪调查,2013—2019年每年11月实施一轮追踪调查,目前已完成7轮追踪调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项目组于2020年3月下旬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之时增加了一轮追踪调查,以便及时了解疫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重点考察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落实情况、就业需求和意愿。同时把该次调查数据与疫情爆发前于2019年11月下旬实施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探察疫情爆发前与爆发后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变化。

上述两次调查都包含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及相关信息,本文基于两次调查数据的比较,考察疫情爆发后本科应届毕业生工作落实状况、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意愿的变化。

04
四、就业压力:风险感知强度不断上升

疫情期间应届毕业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既来自客观层面也来自主观层面。从客观层面来说,求职过程停顿,工作落实延迟,必将带来就业压力。在主观层面,有关疫情及其影响的各种信息预示着就业形势严峻,经济风险上升,增加了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的意识。2019年11月与2020年3月的两次调查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经济风险意识明显上升。

05
五、就业选择:调低就业预期以规避风险

在就业压力增强、风险预期上升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比2019年11月和2020年3月调查应届毕业生对于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选择、初职月薪预期以及寻找满意工作的坚持度两次调查数据,发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这几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显示出应届毕业生受疫情因素的影响,纷纷调低自身的就业预期,规避风险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一)毕业后去向:就业还是升学

对于毕业后选择马上就业还是继续升学,疫情前后应届毕业生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与人们的预期相反,就业压力增大和风险预期上升并没有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相反,想马上就业的人数有所增长。应届毕业生在疫情爆发前与疫情爆发后对“毕业后最倾向的打算”这一问题,选择“参加工作”的比例上升7个百分点,选择“国内升学”和“国外学习”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另外,“如果毕业后3个月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选择“只好接受不满意的工作”和“继续找让自己满意的工作”的比例分别上升3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而选择“先不工作,继续求学”的比例则大幅下降13个百分点。可能的原因是,疫情爆发后更多的毕业生选择马上就业而不是继续升学,一方面是由于对未来经济前景不乐观,预计越往后就业越困难,从而希望尽快找到工作就业;另一方面是由于受疫情影响,研究生考试、专科升本科考试等进程纷纷推延,导致部分原计划继续升学的毕业生改变了选择。

(二)单位选择:事业单位还是企业

2019年11月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比例最高的单位类型是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两者比例较为接近,分别是27.6%和28.7%。而四个月之后的2020年3月,调查显示这两项比例发生很大变化,选择国有事业单位的比例下降6个百分点,而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上升4个百分点,两者比例相差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选择私营企业的比例上升6个百分点,而选择外资企业的比例下降6个百分点。此外,选择党政机关的比例变化不大,选择军队的比例略微上升。很明显,疫情爆发后,应届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下降,而选择去企业就业的比例上升;同时,以往竞争最为激烈的就业单位,选择比例明显下降。比如,国有事业单位,特别是高等学校,原本是应届毕业生最向往的就业单位,也是就业竞争最激烈的就业单位,疫情爆发后,一些之前选择国有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转而选择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是一些顶尖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大城市的女生)的优先选择,由于这类就业岗位不多,竞争十分激烈,疫情爆发后,应届毕业生选择外资企业就业比例下降。与之相反,私营企业通常不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疫情爆发后,选择去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上升。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的这些变化,与往年同序列相比相应调低,显示出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倾向上升的趋势。

(三)就业地点: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

应届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的变化同样反映出风险厌恶倾向。疫情爆发后,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大幅下降9个百分点;同时,选择三、四线中小城市就业的比例则上升了5个百分点。另外,选择县级市或县城就业比例也有所上升。“逃离北上广”,转战中小城市,是应届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不断上升而做出的就业选择调整。

(四)创业:自主创业还是被迫创业

创业意愿下降也反映了应届毕业生规避风险的倾向。与2019年11月调查时点相比,2020年3月应届毕业生打算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下降了4个百分点,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不去任何单位,想自主创业”的比例也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同时,在回答“如果毕业后3个月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您最可能会选择?”这一问题时,选择“创业”的比例却上升了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面对疫情爆发后经济风险上升的局面,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下降,但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找不到工作,创业不得不成为更多毕业生的一个被迫选项。

(五)初职月薪:本科毕业生下调而高职毕业生上调

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后应届毕业生期望的初职月薪平均下降了787元,不过,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有所不同。与2019年11月调查时点相比,2020年3月“985高校”和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初职月薪预期分别调低了422元和433元,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初职月薪预期却上调了239元。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11月对初职月薪的预期就比较低,只是“985高校”毕业生初职月薪的43%和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毕业生初职月薪的57%;而且,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初职月薪预期与劳动力市场实际工资水平较为接近,因为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一年的实习经历已经基本了解相应的工资水平,因此疫情爆发后他们初职月薪预期没有下调,相反,一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获知的月薪水平还略高于之前的预期。不过,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对疫情影响估计不足,2020年3月调查时,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所获知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还是疫情之前的状况,他们未能充分意识到疫情爆发后可能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而风险意识更强的“985高校”毕业生和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毕业生则对此有所警觉而调低初职月薪预期。

创业,就业?

这是一个问题,

也是一种选择。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06
六、心理压力:分化的就业信心和良好的抗逆力

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和风险意识上升是否会传导到心理层面,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和心理健康水平?我们通过比较2019年11月与2020年3月的调查数据,来观察疫情爆发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和心理健康状况发生的变化。在心理健康方面,数据显示的结果与媒体报道的情况相反,疫情爆发并未对应届毕业生的心理状况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2020年3月应届毕业生心理焦虑水平低于2019年11月。在就业信心方面,就业压力增强和风险意识上升也未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信心大滑坡,只是出现了分化现象,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信心明显上升,而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信心略有下降。

(一)就业信心

2019年11月和2020年3月的两次调查都问了一个问题:“你对自己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没有信心?”数据显示,2020年3月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有信心找到满意工作的比例高于2019年11月,不论是“985高校”、普通本科院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都是如此,选择“充满信心”和“有一点信心”两项之和比例分别提高4~6个百分点。这说明疫情爆发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平均来说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上升了。不过,把“找到工作”与“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加以区分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群体的就业信心变化是不同的。疫情爆发后,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心大幅度提高,“985高校”毕业生认为自己有信心找到满意工作的比例上升了11个百分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相应比例大幅上升了33个百分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上升了18个百分点。但是,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信心找到满意工作的比例则轻微下降(分别下降1~2个百分点)。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在控制了学校层级、专业、性别、生源地等因素的情况下,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心高于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二)心理焦虑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的卫生公共事件,其对社会心态和个人心理的影响是近期学术界和公共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大众媒体声称“新冠疫情或造成‘严重普遍’的心理影响”,一些国内心理专家也在讨论疫情导致的“心理问题”。承受着巨大就业压力的应届毕业生,在疫情爆发后其心理健康状况会不会如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出现严重问题?这一问题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专家估计,由于工作落实延后、招聘面试形式改变、毕业设计延期、考研结果不确定等问题,必然导致毕业生群体心理焦虑上升,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疫情爆发前与爆发后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是评估疫情影响的重要指标。“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采用凯斯勒10量表(Kessler 10量表,简称K10量表)监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我们把K10量表测量的结果称之为心理焦虑指数。

比较疫情爆发前与爆发后应届毕业生的心理焦虑指数得分,发现其结果与人们预期的相反。疫情爆发后,应届毕业生的心理焦虑程度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不仅是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心理焦虑程度下降,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心理焦虑程度也下降了。这反映出应届毕业生面对疫情以及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具有较强的心理抗逆力。

至于为什么应届毕业生在疫情爆发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个案访谈追访,发现有三方面的因素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其一,往年的就业季,毕业生面临就业和学业双重压力导致心理焦虑上升,这种焦虑心态在2019年11月调查时已经有所表现,然而,疫情爆发突然放缓了学业和就业的紧迫感,紧张的节奏得以舒缓,这有可能降低应届毕业生的心理焦虑。其二,家庭的支持有助于降低毕业生的心理焦虑。往年就业季,毕业生大多在学校自己面对就业和学业压力,多数父母能够提供的帮助不多,而疫情爆发居家学习生活,绝大多数毕业生与父母待在一起(2020年3月的调查显示,91%的应届毕业生与父母居住在一起),有更多时间与父母沟通,得到父母的建议和情感支持,这也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其三,疫情爆发期间,公共媒体的关注点和个人朋友圈交流内容集中于疫情相关事务,应届毕业生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疫情这类公共事务上,而个人事务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会暂时得到纾解。不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业压力还是导致应届毕业生心理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没有找到工作”和“有没有信心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两个因素显著影响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控制了学校层级、专业、性别、生源地等因素的情况下,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心理焦虑水平高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心较低的毕业生心理焦虑水平高于就业信心较高的毕业生。

07
七、缓解压力:就业指导发挥良好作用

面对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各高等学校采用了多种形式,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取得明显效果。2020年3月的调查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后居家学习生活期间,58.7%的应届毕业生声称他们所在高等学校提供了“空中课堂”就业指导;38.6%的毕业生表示学校还提供了“其他形式的就业指导”。我们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应届毕业生工作落实、就业信心和心理压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各高等学校开设的“空中课堂”就业指导和其他形式的就业指导有效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数据显示,在控制了学校层级、专业、生源地和性别等因素的情况下,“空中课堂”就业指导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其他形式的就业指导”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工作落实率和缓解心理压力。

What Best for Graduate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在“其他形式的就业指导”的开放题中,毕业生列举了几类对他们帮助较大的就业指导形式。其一,通过网上信息投放、微信和公众号推文等方式提供就业信息、招聘信息,有助于毕业生就业,其中以院系或班级为基础建微信群提供相应专业就业岗位信息最为有效。其二,通过线上讲座、网络直播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提供具体指导,包括指导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网上招聘流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助于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其中通过在线咨询和微信答疑等提供一对一辅导和一对一帮扶作用更大。其三,院系教师、专业课导师、辅导员提供的可靠的就业信息、具体的就业指导、准确的岗位推荐,有助于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其四,各高等学校组织的空中双选会、网上招聘会等,为毕业生找工作提供了较大帮助。目前,相关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针对疫情导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大力推进线上招聘,这的确为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同时,毕业生在搜索网上就业信息和使用线上招聘系统时也遇到一些困难。首先,网上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能充分保证,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难以佐证;其次,线上招聘、面试、签约对许多毕业生是个新事物,适应这种新技术进行就业竞争还需要个过程;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的毕业生抱怨当地网速慢、信号差影响线上招聘效果;最后,还有少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声称难以承受网上找工作导致的高流量费。

08
八、精准施政: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举措

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招聘面试受阻,工作落实率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未来经济预期偏向悲观。面对疫情带来的这些压力,应届毕业生积极调整心态和就业选择,下调就业预期,增强就业信心,提升了心理抗逆能力。

基于本研究调查获得信息,在已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进一步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力度扶助、稳定中小微企业,增加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近期出台的增加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政策,如大幅度增加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人数,其主要受益群体是比较有竞争力的“985高校”和“211高校”毕业生,而对于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排名较靠后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毕业生,缓解其就业压力的作用不大。因此,下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加大力度帮助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和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而稳定中小微企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有效途径。

二是拓宽升学渠道,增加升学考试次数,分流就业人数,缓解疫情导致的就业压力。近期国务院公布,扩招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这将有助于分流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增加专升本招生规模,可以缓解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过,由于疫情影响了研究生和专升本报名、考试和录取日程,使应届毕业生继续升学意愿下降而就业意愿上升,可以考虑增加升学考试次数,给那些就业遇到困难但错过了最初考试的毕业生继续求学的机会。

三是因势利导推动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平衡发展。疫情导致应届毕业生选择中小城市就业和企业单位就业意愿上升,政府可以因势利导,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大力度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项目、“三支一扶”项目等,进一步鼓励毕业生走向基层就业。另外,以往毕业生不愿选择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就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产业结构低端、单一而缺乏专业匹配的就业岗位。政府在实施抗疫经济复苏计划时,应该将政策向这些地区倾斜,在当地扶持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学毕业生。

四是顺应应届毕业生“慢就业”模式,教育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适当延长至离校后的一段时期。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是一毕业就找到工作就业,而是花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找到工作。疫情爆发将使今年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延续更长时间,未来“慢就业”模式很可能常态化,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就业扶助工作也应适应毕业生的“慢就业”模式,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适当延长,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没有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应在离校后的一定时期内继续发放助学金。

五是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进一步细化,提升专业性和针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信息推送、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院系和班级群体的互动交流、教师和辅导员的推荐和帮助等具体细化的就业帮扶,可以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受疫情影响,网上招聘是本届毕业生找工作的主要方式,它也可能成为以后历届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毕业生尽快适应这种新的招聘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招聘的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优势。

January.18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六是在应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季的心理焦虑问题上,应该寻求学生家长的支持,积极发挥家庭情感支持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信心和心理抗逆能力。疫情期间,应届毕业生普遍保持良好的心理抗逆能力,显示了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和就业帮扶工作应该与学生家长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家长更多参与、关注学生就业过程,避免毕业生因就业压力等困扰产生心理焦虑问题。

总之,面对疫情冲击,政府、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本人及其家庭和用人单位需要共同努力,消除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各种不利因素,缓解其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摘自《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