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喜艳 遥远的故乡

我居住的城市离我的故乡并不遥远,只有半小时的车程,我也经常回去,十天半个月就要回去看望老妈老叔。可最近几次回去,觉得村庄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没感觉,越来越不像自己印象中的故乡了。

小时候的故乡,是童年的乐园。村里村外到处是水塘沟渠,水是清凌凌的水、天是蓝莹莹的天。水塘沟渠里鱼虾成群,还有泥鳅、乌龟。大哥、二哥经常撒网捕鱼,我常常跟在哥哥屁股后面,把鱼虾捡在鱼篓里。一网撒下去,总有许多收获。尤其是夏天经常下雨的时候,由于缺氧,鱼成群结队附在水面,还有好多蹦出水塘,躺在路上,我们叫翻坑。村民洗衣服一年四季都在水塘,塘边摆几块大石头,棒椎起起落落,衣服不用洗衣粉肥皂也洗的干干净净,再说那时候也没这些东西,用的是皂角树上摘下来的椒板。夏天,池塘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在水里游泳做游戏。我家南面的一口池塘,水边弯下了几颗大柳树,孩子们总抱着粗大的树干在水中打秋千。

小时候觉得村子好大啊,到处是小树林,种了各种各样的树木。桃、梨、杏、枣、柿子、楝、椿、榆、槐、杨、桐、石榴树。。。粗壮的柿子树较低,好爬。椿树又光又直,楝树又涩又高,爬到顶端是需要技术和勇气的。春天槐树、榆树开花,就采槐花、榆钱掺玉米面蒸蒸,拌上蒜泥麻油就是最好的美味。梧桐花开的时候,捡好多紫色的桐花,在手里揉软再吹,桐花嘴口的花蜜甜丝丝的。秋天,楝树的果实随秋风飘落,捡楝子也是孩子们常做的事情。放到冬天,楝子用热水泡软,涂到手上,睡一夜,第二天起床,手上多大的裂口都长住了,比现在多高级的防裂膏都好用。当然,偷邻居的桃、枣、石榴,生产队的瓜、玉米、豌豆角也是常有的事情。记得生产队第一次从外地买来蚕豆种子种上,我们几个孩子好奇,偷偷把种子扒出来拿回家煮吃。

做饭的时辰,村子里炊烟袅袅。该吃饭了,父母在自家院子里大声呼唤在外玩耍的孩子,大人孩子都端着饭碗出门在大街饭场上吃,一边吃一边听那些见多识广的摆龙门阵。不忙的时候一顿饭能吃一个多钟头,饭场就是村民的政治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寒冷的冬天,忙碌一年的人们闲了,队长聘请说书的来说几晚上的书,那更是村民心目中的节日。晚饭早早吃过,来到牛屋,屋中间点上柴草,大家蹲在屋子里,把说书的艺人围在中间。艺人大部分是盲人,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妻。拉着弦子,打着竹板,先唱后说,内容大部分是《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英雄传》等。随着说书艺人的抑扬顿挫,大人孩子都听得入了迷。屋子里,火星一闪一闪,年龄大的老头呼噜呼噜吸长烟袋,年轻点的男人吸自己手工做的烟卷。牛拴在槽边,不停的反刍,嘴里全是白沫。喂牛的一边听一边还要给牛添草加料,小些的孩子早趴在父母的怀里睡着了。夜深了,说书的竹板一打,在最关紧处停下了,总是那句老话“若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大人孩子恋恋不舍地离开,踏着冷寂的月光回家,盼望明天温暖的夜晚早点来到。
  
    那时候虽然很穷,大人们在熬生活,孩子们的眼里日子却生机勃勃,有无限的乐趣。那时候一般家庭都是六七个孩子,整天打打闹闹,鸡飞狗跳。家家都喂一群鸡,公鸡母鸡一大堆,还养狗、猪、猫,走个夜路,狗叫声此起彼伏。天刚蒙蒙亮,家家的公鸡争相打鸣,几里远都听得到。

有人说炊烟是故乡的根,现在村子里早看不到炊烟了,大家用电磁炉、液化气、蜂窝煤。吃饭坐在家里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池塘更是找不到一个了,即使某个角落有一个也是污水横溢臭气熏天。从前村里有几口水井,家家户户吃水都去挑,水清澈甘甜,大家都喝生水,比现在知名品牌的矿泉水还甜。现在水井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家家都有压井。可出来的水烧开后倒进杯子里,白乎乎一片,沉淀半天才能喝。经济条件好的干脆喝桶装水,水质实在太差了。

曾经地理意义上离县城五里的村庄成为了历史。村子离新建的县委大楼只隔了一条马路。村子南面,是蓝光电厂,高大的烟囱白天晚上吐着黑烟,空气里飘荡着白乎乎的烟子灰。上好的耕地几乎被占完了,成为县里的工业园区,建了一个个工厂,盐场、盐化工、树脂厂、三轮车厂。村子被厂子楼房蚕食了,农民无地可种。幸亏父亲去世得早,父亲那么热爱土地,把土地看做比生命还重。父亲生前,除了睡觉吃饭其余的时间几乎都呆在田地里。没农活的时候,父亲甚至把沟渠边都开了荒,种上芋头、红薯、南瓜、油菜籽。父亲如果活到现在,没有一分土地可种,让他情何以堪?做不成农民,失去了根,让他有啥理由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

今年仲秋节回家,记得回家那天路口矗立着不知道谁家盖的三层红楼。第二天走的时候,抬头一看,红楼上写有“月牙泉娱乐会所”,巨大的墙壁上,画满了妖娆的女子,个个摆臀扭胯,露着肚脐,张牙舞爪,好像一夜之间冒出了这些古怪的东西。会所离老妈家也不过三百米,我知道以后在老妈家再也没有安宁的觉可睡了。村民以后不得不看城镇的人来这里夜夜笙歌,也许孩子们会忍不住诱惑,成为会所的常客。上礼拜回家,村口对面两侧,竟矗立起幢幢高层,大概有二三十层高,一时竟不知身在何处。在洛阳上班的哥哥、妹妹已半年没回来了,等他她们春节回来,肯定找不到回家的路。

心目中的故乡离我们渐行渐远,喜也悲也?    

郑喜艳,女,出生于67年10月,基层公务员,喜欢读书旅游,希望书籍和行走能滋养一颗丰富的灵魂,偶尔写点小文,记录生活的点滴。年轻的日子没来得及珍惜,只能认真地老去。

(0)

相关推荐

  • 老去的故乡

    昨夜,又梦回故乡. 村子西头的水塘结冰了.厚厚的冰,白白的.水塘边的冰上,有不少杂草.是玉米秸秆上的叶子,还有水塘边的杨树叶. 结冰后的水塘是孩子们的天堂.天然的溜冰场热闹起来了! 棉鞋是娘在冬天之前 ...

  • 长河星空丨怀念蛙鸣/姚国禄

    生活在村庄的人们对蛙鸣是有感应的,村民们总是喜欢在一场春雨过后或是在星光闪烁的仲夏之夜聆听村庄周围那连绵不断的蛙鸣,村民们对蛙声的向往是发自内心的,那四面起伏的蛙鸣就像季节的语言,在村民们的期盼里豁然 ...

  • 陈晓明 散文 故乡的水塘

    每当我回忆起故乡,就会首先想起故乡的水塘,因为它承载了许多让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我下乡的那个年代,我的故乡-丰润县老庄子公社詹官屯村曾经有三个水塘,分别位于村东.村西和村中部.村民们叫东大坑.西大坑 ...

  • 【和秀成】吾木村古桥轶事

    <拉伯热美>由和民达创编,古城区非遗中心录制 培德桥 吾木村古桥轶事 和秀成 纳西族进士和庚吉于民国三年(1914年)在<丽江商业劝工会记>碑文中如是说:"知识之增长 ...

  • 常州一水塘为何自动涨水不干涸?专家勘察之后,水底有一千年古墓

    常州一水塘为何自动涨水不干涸?专家勘察之后,水底有一千年古墓 文 | 韦爵爷 咱们祖国大地上的古墓还是多的数不胜数的,可以说每个地区都会有古墓,其中陕西.徐州这些地方的古墓非常的多,特别是陕西省,堪称 ...

  • 民间故事:池塘一日淹死三人,族长说塘里有水鬼,青年:我抓水鬼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江苏和安徽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名叫石头村.石头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千百年来石头村的居民过着安乐祥和的生活. 然而有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长江下游的很多村镇被洪水淹没,房 ...

  • 陈建军| 独山乡村 的 夏 夜

       陈建军|  夏 夜 黄梅独山是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在鄂东东大门--鄂皖交界的一个名为陈下边的小山村度过.故乡,给了我无穷的创作源泉 ------题记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 气候四季分 ...

  • 郑喜艳 | 春天不是读书天【第25号征文】

     作者简介 郑喜艳,女,河南叶县人,基层公务员,喜欢读书旅游,希望书籍和行走能滋养一颗丰富的灵魂,偶尔写点小文,记录生活的点滴.年轻的日子没来得及珍惜,只能认真地老去. 春天不是读书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 ...

  • 郑喜艳 | 南行日记(3-4)

     作者简介 郑喜艳,女,河南叶县人,基层公务员,喜欢读书旅游,希望书籍和行走能滋养一颗丰富的灵魂,偶尔写点小文,记录生活的点滴.年轻的日子没来得及珍惜,只能认真地老去.  南行日记 (三) 黄埔军校 ...

  • 郑喜艳 |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郑喜艳 上礼拜六,农历十一月十九,是父亲去世22周年祭日.天气晴好,还是周末,愉快踏上返乡之程.自从老妈去大姐家住后,一年也回不了老家几次,只在特别的日子才回去.上次回去是在一个月之前,农历 ...

  • 郑喜艳 | 父亲的日记本

     父亲的日记本 前几天翻东西,看到一个破破烂烂.即将散页的日记本,才想起来是前几年从老妈那里拿的.纸页已经发黄,32开,前后封面中间一部分和本子已经脱离.前后封面是暗红色硬皮,正面印了"人民 ...

  • 郑喜艳 | 我的叔叔

    我的叔叔  叔叔今年高龄81岁了,身体还可以,一顿饭能吃一个馒头,两碗粥. 父亲兄弟四个,父亲老三,叔叔最小.父亲94年去世了,兄弟四个如今只有叔叔健在.叔叔有点智障,没念过书,不识字也不会数数.叔叔 ...

  • 郑喜艳 | 随风而逝

      随风而逝 骤然听到他出车祸死亡的消息,不由地大声喊:"不会的,不会的,他不会死的!"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么去了,像流星划过天空,像落叶悄无声息地溶入了大地的怀抱. 这几天,时时 ...

  • 郑喜艳 | 磊子印象

    磊子印象 初识磊子,是多年前的夏天.县里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磊子和平顶山报的一些编辑,是我们短训班的老师. 磊子是第一个给我们讲课的.他先做了自我介绍:"我叫杜耀磊,笔名磊子,今年29岁,叶县 ...

  • 郑喜艳 | 在哥德

    下午在闷热的办公室,忽然想去清凉的咖啡馆喝咖啡.大概有半年多没去了,想念咖啡的香浓味道.下班后坐上公交车,经过哥德咖啡馆时,迫不及待地下车.走进里面,滚滚热浪被关在了身后,咖啡的醇香霎时弥漫全身.五点 ...

  • 郑喜艳 | 春日

    上午下班后回到老妈家已11点多,该做饭了,想吃十香菜蒜泥捞面条.把十几斤重的石臼刷干净,院子里采了一把十香菜,摘了屋门前香椿树上的香椿,把十香菜和嫩香椿叶洗净,搬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捣蒜泥. 春光明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