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春 | 康百万庄园之瞥见
康百万庄园之瞥见
2012年9月23日,一行九人途经巩义,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对久已慕名的康百万庄园进行瞻仰与欣赏。康百万庄园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全庄园由十九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住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先,从河洛康家大门进入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的封赐而名扬天下。导游介绍说,以康应魁为代表的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数计,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地!”盛极一时,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是作为三大庄园之中首个对外开放的。
康家庄园中的院落
康百万家园中的大观园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之美称。庄园主体依山傍水而建,用青砖石条砌成城堡式的寨墙,蜿蜒在邙山之腰,厅堂楼阁错落有致,辉映于洛河之滨。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廷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古人云:“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清代重视漕运;康家背依邙山,面临洛河,水陆交通交会,这些客观条件为康百万提供了“天时”“地利”,关键是他具有敢于突破传统“轻商”思想,捕捉商机,紧抓机遇,大胆开拓,广置土地的机敏及善于社交,重视教育,赈灾修坝,克慎留余等“人和”条件,才造就了四百多年富甲中原的豫商。同样,也因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乱,纨绔丛生而“天时、地利、人和”失调,终于大河沉舟,家业败落。康百万庄园三百年葡萄树
康百万庄园现存的两棵葡萄树,植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多年历史,一似龙,一似凤,被称为“龙凤呈祥”。两棵葡萄树是新疆品种,虽然历经数百年沧桑,但依然长势良好,每到7月中旬都是硕果累累。关于这两棵葡萄树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是认为当时康家生意做到如今的新疆一带,这两棵葡萄树就是从那里带回来的。一般,葡萄用扦插法或者压条法进行繁殖,而这两棵葡萄树确实是由两颗葡萄籽长成的,很神奇。
康百万庄园两百年桂花树在这个小院落左右两侧分别各有一株老桂花树,据说已有200多年的树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走到这里总是不由让人放慢了脚步。我佩服栽花人的心思和雅趣。那里装有水龙头,在伏暑天,游客经过,都爱取水洗脸,都说凉爽舒服,我也试了试,果然冰爽。
东面是临街筑起的十几米高的寨墙,城垛连绵环绕。手扶垛口放眼东望,烟柳碧纱处,洛水逶迤而过,夕阳西下中,可见归帆数点。当年,康家可容纳一百多人的太平船就是从这里驶向黄河,而后又满载金银而归,船队离家十里就鸣锣报喜,沿河船只和群众奔走相告:康家的钱船回来了!那是何等的排场和荣耀。风雨流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站在这里看康家庄园——
由于没有摄影家的水平,选景不足,只了拍摄庄园的一部分,可见康家庄园的宏大。
康百万庄园中的“寿”字石,在青竹的映衬下,栩栩如生康百万庄园整体建筑中, 走兽、戗兽、抱石、花边瓦、漏水、砖花墙、梁底彩画、漏窗、垂花门、砖影壁……,几乎所有的建筑元素都附予了装饰的元素,无一不精,让人叹服。
康百万庄园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匾额,门联以及碑刻所洋溢出的浓郁的封建文化气息,充分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品位,也是这座庄园与其他地主家院不同的独到之处。这些匾刻,或悬挂门头,或嵌于廊柱,或文字飞扬,或图文并茂,几乎达到了无门不匾,无匾不成门。寨上北大院的四处院落皆因匾而得名。.......时事变幻,历史变迁。民国二十三年暮春的某一天,或者也正是日薄西山,暮霭深沉的傍晚。康家的第十八代传人康子昭孤独的站在城垛后,茫然四顾,国事家运,万千思绪,黯然心伤。无论是投笔从戎,或是首倡实业,种种努力,都无法挽回康家已逝的繁华,更无力阻挡历史汹涌的潮流。无可奈何的悲叹中,更多的是理想的破灭,和对现实的绝望,康子昭举起冰凉的枪管,对准了自己。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康家第十八代传人,以自己的生命宣告了一代封建官僚地主家族的终结。康百万的后裔中,一部分思想进步者离家出走隐姓埋名走上了革命道路,一部分建国初期被划为地主,在人民政府的教育下,更新人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子女参加工作,成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骨干和人民的干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微风正从洛水悄然掠过,无声的穿行在这高墙大院间,夕阳把邙山剪裁成一幅淡墨侧影,眼前的青堂瓦舍越发显得冷漠而苍老。荣辱沉浮,沧海桑田,荣耀四百余年,横跨明,清,民国三朝,一个家族的兴衰,不也正是一代历史的缩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