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6)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一、阳明结胸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结胸者,顾名思义是结于胸下及心下,主要结在胸膈一带。是什么结?水与热结。上焦有热被格阻在上,不得下行,所以造成寸脉浮,而关脉沉,主里主寒主水。寸部和关部一浮一沉,反映出人体内部气机的不和谐、不协调。前面21条的「脉促」就是这种脉。但脉促却不一定结胸,结胸还要有按则硬痛(痛指的心下),严重的不按也痛。这就是结胸。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顾名思义是脏器本身有邪结。藏结也像结胸一样拒按疼痛,还时时阴寒下利,寸脉也浮,说明有气郁于上。关脉不但沉而且小细紧,小细言其极虚,紧者言其阴寒,中气虚衰而且有寒,脏结是内脏发生问题了。脏结的饮食是正常的,胃腑尚可。人的舌苔在正常时薄白,无苔则胃气败,所以胡老说舌上苔者还夹着热,但舌上白苔滑者,说明里面不仅寒而且湿(虽然也夹着热),脏结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也。脏结也好,结胸也好,都得攻,如果有虚,再有寒湿,恐不胜药,难以下手,所以是难治的。难治不等于不治,也只能先梳理通路,再温阳护正,后攻邪了。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注】:阳性病下之太早虚其里,或成痞,或热入与水结成阳明结胸。阴性病下之成痞块(即脏结,非心下痞)。脏结无阳证,无太阳表证,「不往来寒热」即非少阳证,「其人反静」表明无里热。阴证都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重复上条意思,脏结是实证本来需攻,但阴证严重,寒湿且虚,不能攻了。
对于这条「其人反静」还有一种理解,意谓本不应静,应或烦或燥。烦燥可因热,亦可因津液亏虚不能濡养。前所谓「无阳者」,津液亏虚之谓也,伤寒体系中「阳」多数指津液而言,非现代「无阳气」之谓也,无阳气人常安静,无需用「反」。无津液人常躁烦,今静故用「反」。且正因津液亏虚,舌上苔滑,提示废水停饮存在,故不可攻也。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注】:结胸按脉象应寸脉浮关脉沉,脉浮大是有表证且结未实,大者为虚,此时尚不可下,下之则死。按131条,「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有表证未解,过早用下法,多易引起结胸。此处脉象仍有表证,若用下法,会出现结而又结的状况,病人就危险了。所以结胸虽应攻下,但时机很关键,用早了不行,也强调了脉象对诊治结胸的重要性。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注】:结胸证悉具者,应该有寸脉浮关脉沉,硬满且痛(部位一般心下,也有心下至少腹者),需及时与陷胸汤。若错失用药时机,待其烦躁出现,烦只是热而已,躁者,就是乱,烦躁并存,用不用药都可能不行了,「死」,指有不良预后了。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注】:太阳病二三日一般未传里,不能卧但欲起者一种情况是有支饮(根据金匮痰饮咳嗽14条的小青龙证),另一种情况或有里实(脉当沉紧),这条脉微弱者,为为前一种支饮的水和寒了。这是太阳太阴合病,应该解表兼利水,下则为逆。错用了下法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出现下利但很快停了,说明不但有水,也有热,必作结胸。另一种情况,「复下之」应为「复下利」,用下法出现下利,到第四日还下利不止,此作协热利也,当考虑用黄芩汤或白头翁汤来补救了。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注】:从「脉浮者」以下皆以脉定证,为岐黄家言,靠不住,可能是王叔和所加。如「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等,虽都有可能,但也不一定。中医的脉并是有什么脉就有什么证,一个脉主多方面证。所以要脉证互参。例如女人有孕,2~3月脉滑,但没有断经的滑脉就不主孕。又如脉浮主表,但也主热,所以有「病发热十余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此脉浮数不是表证而是里热。
太阳病下为误治,其脉促,寸浮关沉,这是结胸证的脉,但若不结胸,还是表不解。如21条的桂枝去芍药汤证、34条的葛根芩连汤证,不是坏病,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为欲解也」。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注】:这条讲了脏结的一种临床表现。「胁下素有痞,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痞不是前面学过的心下热痞(泻心汤证),也不是心下痞硬(人参证),是痞快,古名藏结,今之肿瘤、癌,相当于肝癌、胰腺癌之类。因此回顾130条的「藏结无阳证」指的还是纯阴证,属于「阴成形」一类。仲景说是死证,可见古人对此没有办法。癌症现在也是处于攻克之中的一大医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