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厥阴病以及方针归经的划分
陆渊雷先生说过,厥阴是“千古疑案”。因为存有许多迷团。
二、第二个问题,要理解厥阴病,首先要从厥阴病的提纲证入手。
厥阴病的提纲证,《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学完了胡老和冯老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特别是冯老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发挥,逐渐明晰了厥阴病的大体实质。
冯老认为:寒饮郁内,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故呈现上热下寒之证。寒乘虚以上迫,故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因此厥阴病的实质是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
三、第三个问题,厥阴病的困惑与思考 。
上热中的热是什么热?实热还是虚热?是少阳热,还是阳明热?下寒中的寒是虚寒还是实寒?
上热应该主要是少阳病之热,下寒就是太阴寒。因此,厥阴病半属太阴。少阳病合太阴病,也就是厥阴病的标准态。
少阳太阴合病之厥阴病的代表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乌梅丸和泻心汤类方也均是寒热错杂的典型代表方剂,泻心汤主要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冯老也将这两类方子归入了厥阴病了。如果上面方子归于厥阴,附子泻心汤当然也可以归入。但冯老却把附子泻心汤划归阳明太阴,按理说不该”厚此薄彼“吧?其实原因恐怕出在一首歌上:
【歌诀】附子泻心也三黄,减量加附不煎汤。阳明太阴成合病,解痞可要细端详。
冯先生当然舍不得不要这首歌了。不得已啊!
乌梅丸、泻心汤类方中治疗上热的药物是黄芩、黄连,治疗的上热是阳明里实热,这种情况的厥阴病应该是指阳明病合并太阴病。但是,热郁心胸,也一定有少阳之热。黄芩不但能清阳明,也能清少阳,小柴胡汤就是证明。因此这几个方归于厥阴,虽有点“扩大化”,也并非没有道理。厥阴病,我们常被“半表里”捆住视野了。六经其实没有截然界线。
由此,厥阴病实质即除“半表半里实热证之少阳病”之外的含半表半里热证的“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证”,表表现为少阳病太阴、少阳阳明太阴、甚至三阳太阴合病中的“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
四 、合病的劃分有其複雜性,必須先原則地討論一下。
合病的劃分既有明確性,也有靈活性。明確性表現在不能隨意變動的地方。比如你只能把「發熱、惡寒」歸屬於太陽。而靈活性主要指那些處於邊界灰色地帶,可以跨屬的地方。必須認識到一個原則,「方證對應」是本,類型劃分是標。每個人在劃分方證時對於靈活處理的部分,都是為了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樹」結構。
「病有發熱惡寒者,有不發熱惡寒者」,這是劃分太陽、少陰的根本法則,故沒有太陽少陰合病。
少陽半表里熱和陽明里熱有時交織在一起,而且,有的時候部位是半表里,但邪熱卻明顯在里,劃分就有多重考慮,可以劃歸陽明,卻註明跨屬少陽陽明合病(比如瀉心湯證),這對於後面認識厥陰有幫助。
陽病之間有合病。
陽明和太陰都是里,問題多樣而且複雜交叉,所以在劃分時也會出現多重考慮。比如,當里實熱突出,雖有氣虛、津虛、血虛,我們也把它歸屬陽明,但是如果我們強調虛證,把它劃分到陽明太陰合病也未嘗不可,或者劃分為陽明時注釋一下跨屬陽明太陰合病。又如對於虛熱,既可以劃歸陽明,也可以劃歸陽明太陰合病。但是如果里寒熱都有,形成明確的上熱下寒,就只能劃歸陽明太陰合病了。在這些地方,雖然每個人處理不同,但是就「方證對應」來說,卻是一致的。
除了陽明和太陰,陽病和太陰之間也都有合病。
少陰和太陰之間也有合病。
厥陰的問題比較複雜,它是以「上熱下寒、以寒為本、寒熱錯雜」為特征。厥陰的「下寒」,其實就是太陰之寒,因此厥陰半屬太陰。厥陰的「上熱」,按照馮世倫先生所說,是邪無出路的「郁熱」,因此以少陽的上熱為主。但是根據前述,少陽和陽明在許多地方存在著跨屬,因此厥陰的「上熱」也包含這些,故厥陰實質,就是少陽太陰合病、少陽陽明太陰合病、甚至包括三陽太陰合病所產生的「上熱下寒、以寒為本、寒熱錯雜」之病。鮑艷舉先生甚至把陽明太陰合病中形成「上熱下寒」的,也通通歸於厥陰,這就有點「擴大化」了,但是把這看作為鮑先生自己設置的自己的「知識樹」結構,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至於陰證之間,如前所說,厥陰本身就含有太陰因素,所以陰證之間的合病就只有少陰太陰合病了。
再總結強調一次,必須認識到一個原則,「方證對應」是本,類型劃分是標。每個人在劃分方證時對於靈活處理的部分,都是為了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樹」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