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冯金凤读张幼军老师《我一生中的88个“一”》一书有感:一座心血和汗水结晶的富矿

一座心血和汗水结晶的富矿

一一张幼军老师的《我一生中的88个“一”》一书读后

冯金凤

回想起来,我曾经精读的书没有几本: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迅选集》、冯友兰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隋唐卷)》、《红楼梦》、《中国简史》(台湾作家南怀瑾的》、《杜威五大演讲》、《麻骨石》等等,再就是这一本张幼军老师写的《我一生中的88个“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初中时期读的,保尔的钢铁意志,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应该是我成长阶段的偶像;
鲁迅选集(鲁迅语录小册子我手抄过)的精读,让我形成“对下把别人当人,对上把自己当人”的处世态度;
《中国通史简编(隋唐卷)》,我作过厚厚的几本读书笔记,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让我幸运于自己是炎黄子孙;
《杜威五大演讲》让我知道他的四个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郭秉文对中国新文化的影响力;
《麻骨石》是我高中同学程国强的自传性质散文集,使我深入了解到一位无助的孤儿怎么成长为一位大学校长的……
这本书,张幼军老师的《我一生中的88个“一”》,是一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的成长、奋斗名人传记!
一是它可以作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科书,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方法以及教材、考试等诸多方面,乃至整个教育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二是它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珍藏宝典。现在的家长,知道小孩子学习很重要,但不知道让孩子学什么,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各类以赚钱为目的的培训班、特长班……
这本书最中肯、准确地记录、解答、阐述、论证了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从小学到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难题:一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二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一边读一边感动,本乡本土产生的一位忠厚、执着的教育家屹然耸立于我的眼前!
在 三清斋〔注1〕里。孤灯冷影,案头上的作文本堆成两座小山,他正在一本一本地看,每一篇都写评语,注重有质、有情、有文,最长的有3000字。都是针对性强、切中肯綮的鉴赏、评析、导向,决不是“语句通顺、主题突出”等千人一面的“通用零部件”!他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启发蒙懂,洞开睿智,把学生一步步引入文化殿门而登堂入室。
构思引导学生:与名人比童年,写身边的事,或介绍故事梗概,仿写或改写。
张老师认为:必须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既要了解熟悉他们带共性的心理特点,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看到和感觉出他们是一个个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所以他批改学生作文有写长批语的癖好。那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张老师喜欢自己的学生的文章,当他读到自己学生一篇篇好作文的时候,常常怀疑自己是在工作,简直是在享受,多么美的享受啊,他体验着当语文老师的乐趣,优越,尽管有些文章还不能拿去发表,但他觉得比发表的某些文章好。
把学生的好文章编成《好作文选》的小册子,几十年下来竟有八十多本,他知道这些作文还有缺陷,但在他眼里,稚嫩、缺陷也是一种美。他在被选入《好作文选》的文章后面写上长长的评语,有的甚至写上几千字的专门评论文章,每本册子开头还写上卷首语,还给成绩突出的学生编个人专辑,写序。这样的文字收集起来竞也有厚厚一叠。
与学生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张老师付出很多很多,但他收获也很多很多。
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他要求学生以向语文老师说几句心里话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有利于他们畅所欲言。心里话的纯度会高一些,现在他已有几大本同学们写给他的心里话,他视为独有的珍藏。视为他的学生留给他的最好的纪念,有如陈年老窖,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淳香扑鼻,他从同学们那里获得许多鼓励、理解、真情,信心和力量。
看同学们怎么说的——

今天您让我提笔,我要让您知道:学语文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简直犹如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您范读课文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使我入神,您被感动的将要流泪时,我已流的很多很多啦……老师你可知道当我第一次打开你批改的作业时我简直惊呆啦,不说别的,光作文批语就有大张纸,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

尤其让我兴奋的是,你竟然打破旧的语文教学框架,把我们从沉闷的不见天日的练习题苦海中搭救出来,你让我们进行现场采访和举办记者招待会,每周一的最后一节课,您主持七嘴八舌节目,让我们进行一句话对话、评论。

您组织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

您为我们办起图书角,编好作文选,指导我们写文学评论。

你为我们从图书室借来一大摞一大撂中外名著和其他文学作品无异于在我们饥渴的心田上撒下甘霖。

学文言文,你又很特别,凡是千古名篇,你不惜用整堂课来让我们背诵,并且提出要先背诵再开讲。

课表上并没有开什么文学鉴赏课,而你使我们能真正享受精神圣殿的美餐。

如果以后我也从事您这项事业,我一定要做像你这样的老师。

在永远的将来,无论我是成长为挺拔的乔木,还是普通的灌木,我都会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在后花园〔注2〕里。或阴雨连绵的周末,或斜阳垂下的黄昏时分,或月明星稀、竹影婆娑的时候,一位学者在那踱步,他一脸阳光,踽踽而行于苍翠的竹林小径之中……在这声色耳目之娱致使读书正在成为逐渐逝去的生存方式的时代,谁还能“有古典的心境、从容的气度,不断领略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境”呢!张老师能!
他在构思、设想: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首先,他自己喜欢。从读的过程中赏到甜头,享受乐趣,而带领学生也往这个方面来发展。张老师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初、高中各年级的特点,就像老农根据季节来播种浇水施肥拔草,让不同的庄稼都茁壮成长。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他博览群书,再把需要的内容,有选择、量体裁衣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上产生兴趣,就像蜜蜂,广采博取后,让学生尝到甜头再教会学生怎么采。
张老师在琢磨:作为语文老师特别不能染上了匠气,语文教学最需要注入时代的活水。所以,他在教学时,十分注重教研,每有所得,就来这里构思、设想,反复推敲,哪怕废寝忘食也要趁热打铁连缀成文,这就有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题研究”之类的文章。
张老师深知:时代是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层出不穷,一个老师应当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他在这里一边享受着让心天马行空,视通万里,思接千地思索的趣味,一边对人生积累的资料整理、构思运笔,斟酌字句、修改润饰……
在三尺讲台上。那是张老师挥洒汗水、浇灌禾苗,燃烧激情、点燃学生的地方!
那是一个雪花纷飞的下午,室外,寒风猎猎;室内,其暖融融。一颗颗心脏跳动的声音和一双双热切、期待信任的眼睛,六七十人,坐在一间教室里,仿佛这里永远是春天,于是迅速营造了一个富有魅力的世界。张老师清了清嗓子,就在同学们会心的一笑中开始了他的朗读课。这是激发,这是引导,这是示范!一切其他的意念已不复存在,唯有的是自己生命的激情和血的热力,他全身心倾注于朗读之中,用声音塑造的形象感染着学生,抚慰着学生,激荡着学生。他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回荡!最令他自豪的是每读完一篇作品后,同学们长久的热烈的掌声,那是他们心灵与作品中崇高优美的共振,是美感享受的愉悦,是审美琴弦的和鸣,也是对张老师的最高褒奖。 张老师不但能把握好节奏、重音、停顿以及语调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以声传情,而且还能做到无需喝一口水连续几个小时也能保持字正腔圆,底气十足、声音洪亮、自然、充实、饱满、朗润。
他通过诵名篇、背名句、讲名家成才之路,或介绍名著的故事梗概等,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这样做。他收集、积累一组组指导初、高中学生阅读的书目篇目单。
那是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张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文里寻找出十四处眼睛的描写,从而引导出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把《祝福》名篇分析得透彻心扉,学生写作深受启发。
不记得是什么季节啦,一次次、一届届的学生,在张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通过“谢缙妙对”,让大家读起来,开卷有益;“茉莉花香”,让学生写起来,下笔有神;“映山红早春盛开”,提高层次,大面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水平;“乞丐打狗”,循循善诱,把学生从初中形象思维引入高中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
初中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高中则进入理性的认知。初中以记诵佳句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对语言感应能力为主,高中转到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主;一堂师生同解《诗经》,让学生连缀成故事,师生互动,将对优秀文化遗产《诗经》的学习趣味化,将学生引入领悟古人巧妙表达复杂、微妙、细腻、含蓄爱情的艺术殿堂;一篇《赞刘赛》改七次,推敲、琢磨,让学生知道中国文字的深奥、妙趣;一篇《对教材指暇的〈殽之战〉删节失当》,引导学生读书不唯书,崇师不唯师…
积极探索大面积提高学生文学评论写作水平,从选题到试验,从宏观步骤到微观操作;从导入正题到示范评论,从布置选材到修改讲评,对学生学写的评论文章概括出基本情况、肯定成绩,指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到指导学生要注意的细节……这是一个团队一年半载的工作量,张老师执着地完成!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一眼能看出别人语言转化的奥妙,也能捕捉到文章中的隐含信息,抓住文章的深层意蕴,进而写文章就能驾轻就熟进行语言的转化,出色地将文章的内容加以拓展,主旨加以升华,实现语文这一科的跨越。
不单单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高中是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个性心理品质趋向定型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前途、爱情等等,像一个个不速之客接踵而来;另一路客人一一能力、气质、情感、性格,自我表现,等等则要长驻:高中,这个人生旅途的港湾很不安宁,更不能保证台风不来骚扰。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心灵的教育者不能不管,语文这一科在世界观形成和个性心理品质定型的关口,更是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张老师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
三尺讲台,人生舞台!这里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着青春,充盈着情思,充满着魅力!
在这里,有真切的故事,真切的生活,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生。师生之间,和谐融洽。学生思想情绪积极高涨,课堂上涌动着生命的气息。这是师生共同营造的艺术天地,张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感到无限美妙快乐和幸福。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的语文教育,某重点髙中被称为“考试集中营”,把语文教育引入死胡同。把多么有生气的文章,拆卸成题目,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ABCD大比拼!
人类灵魂工程师与机械师、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操作工的区别:一个是创,创新;一个是造,按部就班。一个是培养人才,超越自己;一个是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而现在经常出现产能过剩,大学生就业难……
张老师坚决反对这种应试的语文教育。他坚信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家,文章高手,语言大师都不是靠做练习题做五花八门的试卷成就的。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才施教,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像一把万能钥匙,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禅精竭虑,几十个寒暑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开启各类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人类文明的殿堂。
一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读和写!不但替他们的高考负责,还要替他们的一生着想。
是啊,知识不等于文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有知识没文化。
然而,有些人有眼不识珍宝,把张老师的忠诚、执着看成迂腐,并不支持重用,把黄金、黄铜、黄沙一起论斤计价,把名牌裘皮大衣杜莎菲尼与汉正街水贷冒牌服装一起论件计酬,把真丝、棉绸、土布一起按尺论长短……让张老师这种真教育家流汗又流泪,痛苦而无奈!
从张老师56岁上书校长要求按政策内退的信上我们知道:他本是很爱教书这一行的,原本对教学有一种激情,如同演员上演节目,如同作家创作,有一种创造的冲动,有一种表现自己的欲望,应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可是现在,他对雪片一样飞来的试卷,对没完没了的语文考试,只有恐惧。他是大冶一中唯一在岗的特级语文教师,而按当时流行的通行规则来推论,每次语文考试,应该拿分数第一才是,但是他永远做不到,他要让自己的学生语文成绩上去他必须做学语文的正经事,那是他在那里维护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为了对得起学生,凭良心多做有益于语文的事,而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自己拿不到奖金,又怕影响别人拿奖金,这又引起他良心的不安,他十分压抑十分不开心,度日如年,身心交瘁。
此处不容爷自有容爷处。身心交瘁的张老师,56岁不得已、被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教学岗位,远赴南方进一步发挥他的优势,为那里的教育和学生,更加潇洒自如地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一个春暧花开的日子,毕业多年后的一批学生相约来看望张老师,有大学教授、报社主编、博士、硕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职业……一下子被叫出谁的名字,谁就感觉特别感动,有同学脱口而出:我原以为我一个人爱张老师,今天忽然发现大家个个都爱张老师!大家知道张老师爱书,相邀送给张老师全套精装24史,还有花卉……师生一起谈家常、谈生活的酸甜苦辣、谈读书的感受。“快人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师生情谊进一步升华。
这些学生多么幸运,有缘成为张老师的学生,一辈子受用不尽;张老师辛勤耕耘,乐在其中,桃李芬芳,著作颇丰,辉煌人生,福禄寿宁!
由这本书《我一生的88个“一”》,我看到一位忠厚、执着的教育家的伟大身影,一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的丰厚的人生辉煌。又从张老师回到这本书,我更体会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难怪我的同学张艳军带这本书给我时那么小心翼翼,两层塑料袋包装,生怕我汗湿的衣服浸湿或折叠。
最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思考,一边总结,一边归纳,让我想到另一本书一一《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这本88个“一”就是语文教育的天工开物。
88个“一”,太粘稠、太浓厚!
一封给 c校长的信,那真是:一把心酸泪,满纸肺腑言!那是坚守,坚守自己语文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那是抗争,对有害的教学管理、“上线率”压倒一切的扭曲现象的强烈抗争;
一篇篇张老师自己学生时代的作文、听课笔记,釆花酿蜜,那是积累、储备;
一组组欣赏、评析、编辑散文、古文、学生作文的文章,启蒙开窍,那是引领、培养学生入门、深造、品味;
一项项设想、计划、实验,科学循律,呕心沥血,那是量化成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篇篇获奖论文,那是教研之花,心血之果;
一次次发言、讲座、公开课、报告,杜鹃啼血,那是经验传授,特色分享,真情呼唤语文教育要遵循其自身规律;
一颗颗,八十八颗,颗颗珍珠,攒成一串珍贵的无价的项链;
一步步,步步稳健,走出一条探索、奋斗的辉煌之路;
一笔笔,一划划,笔笔正楷,划划遒劲,写出一个大写的人生!
一座心血与汗水凝结的富矿!一本将惠及子孙的精神宝库!
这一本大书,不仅仅是外观比其他书大而厚,关键是它的格调大而高!摒弃凡夫俗子为分数而教、为谋生而学。张老师深有体会地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应该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附注:

1.三清斋,张老师自定义的书房;

2.后花园,张老师居所小区一片绿化角。

冯金凤,女,1955.7月出生,金湖街办佘家畈村人。高级检察官,先后在黄石市下陆区、西塞山区人民检察院、黄石市人民检察院任检察员、批捕处副处长、机关党委书记(副县级),先后被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省、市检察机关授予三等功、优秀检察官等荣誉称号。2010年8月退休。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