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引子”你了解多少呢【一点资讯】
有不少朋友在熬中药的时候,尤其是一些老中医开出的中药方时,经常会听到“药引子”这三个字,朋友们大多按照医嘱去做。那么什么药引子,药引子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辞海》中解释:“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导诸药达到病所”,称之为引经药,俗称“药引子。
药引子的起源:大约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医学经典名著《内经》中就说明了方剂配伍的原则,这就是“君、臣、佐、使”四类诀,它要求每个方剂应由四类药物组成,即君药是方剂中主药,起主攻疾病的作用;臣药是方剂中仅次于主药而居于第二位的药物,起加强主药疗效的作用;佐药是协助和制约以上两种药物的第三位药物;使药,就是俗称的药引,起率领诸药抵达病所,调和诸药的作用。所以“引经报使”这就是药引的来历。
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在一张处方中,需不需要药引子,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药,往往是该医院或药店配不齐,要求病家到其它医院或药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药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药引子。
药引也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开始,只是在“相使”的指导下,指两种药物相互配台时,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有增强其作用的功能,如“滑石、石韦为使”,就是说,石韦有增强滑石利水通便消肿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药引的作用和意义都有了新的见解,最后发展到如何使整个方剂都能起到作用的全局上来。
中医的辩证把病情的病机分为病因,病位,和病性三个部分,而药引子就是针对病位而言。它可以把药效直接引到病患之处。临床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药引子却一直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对药引的认识不断深化,范围也不断扩大,作用也不断提高。还有不少沿用俗成的药引:如头痛以川芎为引,四肢痛以桑枝为引,前额痛以白芷为引感冒发烧以生姜为引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而新作药引的,如高血压类的症以芡实、金樱子为引等。
常见作为药引的中药:
黄酒: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可用于送服治疗颈肩腰腿痛、血塞经闭、跌打损伤等症的中药。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要用于送服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目赤翳障等病症的中药。
酸枣仁:滋养心肝、补血安神。主要用于送服治疗心肝血虚、心悸失眠、体虚多汗等病症的中药。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要用于送服治疗脾胃气滞、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