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只做两件事:安逸和寻找安逸

Sep.

01.2020

看《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龙文章有一句台词,让我至今想起仍忍不住直打寒颤。

“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就这毛病,多少年来这是个被人钉死了的死穴。一打一个准。”

因为龙文章的这句话,我至今仍深爱着这部剧。不仅是因为它的台词,更因为这种题材的影视剧敢于说实话、说真话的剧情,如今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我觉得,在表现形式上,它已然脱离了传统抗日剧中对中国军人神勇一面的突出,反而以一种很真实的视角,描绘了人们在那段历史时期,面对战争和苦难的切实感受。一群天南地北的溃兵,每天以“活下去”为目的,互相厌憎又彼此取暖。这样的生活状态,虽然残忍,却无法遗忘,甚至伴随我们至今,仍走不出对“安逸”的向往。

龙文章痛恨安逸,是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这代人的安逸,而失去了前人浴血奋战的领土,更丢弃了对后人千年文化的传承。可时代的浪潮却直到如今,仍在争论着一件事,那就是:“要不要安逸?”

不安逸的源头是人生的拼搏,我们为了实现个人更美好的生活愿景,而不得不为了安逸而逃离安逸。我们刚刚走进共产时,其实也是为了通过对生活水平的统一,而解决“各自拼搏”所带来的“不安逸”问题。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让大工厂按部就班的人们,在实现了孤岛式温馨与浪漫之后,又不得以从美梦中醒来。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仿佛又一次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这种残酷在于骨子里对安逸的留恋,以及因外部环境导致的“被迫拼搏”。

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不幸,就是对“不确定”的畏惧。因为不确定的明天,以及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导致我们在时代的进步中,对所有的变革都充满敌意。我们渴望安稳的生活,同时又不得不接受发展带来的动荡。因此,人们在波动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抗拒,这种抗拒也导致了我们仍然会向“安逸”靠拢,依然不变初心地追求“安逸”。

虽然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时期,却能感同身受那个时代的慌张。因为,大厦倾倒的余温未减,我们其实并没有因为走过那段路,而放弃曾经的追求。在这段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道路上,有淘汰,也有孕育。

时至今日,我们对“公务员”一类的铁饭碗依然执着地看好。年轻人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在职业选择上依然在“吃苦”和“安逸”中倾向后者,不是因为我们缺少了拼搏的精神,而是人类天生对“安全感”的追求,就是随着个人年纪的增长,不断加深的。

北岛说我们年轻时有梦,可那些梦,却是不经世事的奢望。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我想,之所以那声音如此刺耳,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被岁月洗礼过的生命才是真实的,而真正让人绝望的,不是现实太残酷,而是曾经的期待,太美好。

曾经的战场上,有那么一群人是舍我的,他们有理想,而且理想是为了家国牺牲自我。如今的“战场”上,人们也是有理想的,但这些理想大多充斥着荣誉、权力与金钱。很少有人的理想带着对自我的牺牲,但是我们在发展的浪潮中,却依然处处弥漫着牺牲、淘汰、抛弃与遗忘。

如今,“安逸”这个词已经被渲染成了贬义。人们逃避对本性的拷问,以为只要以拼搏进取的面目示人,就能继续在从众的眼光中不被鄙夷。然而,殊不知从众的本身就是一种安逸,因为惧怕非议,我们又一次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举起了“安逸”的白旗。

雨萌小站

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