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其实是因为三观不稳
May.
26.2020
▽
▽
上学时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那几个主科的习题或知识点,但不过是些脑子里的念头和思路,稍不留神就会混乱。那时候老师常说,要将知识点在脑海里归纳为一种树干结构,根据习题去丰富树枝叶片,这样才能形成根深蒂固的解题思路,也不会干扰其他学科的知识交汇。
这种思考模型我一直记得,虽然在学习时利用不够充分,但在后来的生活中,这种思考模式却让我受益良多。
大学时,没有恋爱脑,很多时间都用来充实自己了。周末去图书馆看书,很庆幸时光允许我独来独往,在不需要关注旁人的时间里,世界短暂地属于我自己。就在那时,我常思考关于人生的事,也慢慢理清了自己对待世界该有的态度。似乎在那以前,生活于我来说一直是家与学校之间的牵绊,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关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面对抉择时的方向和态度。
曾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理清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其实也可以称之为三观,只不过依我看来,那更像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该有的态度罢了。那时,很多之前想不通的事都因此变得豁然开朗了。于是我才明白原来中年人的“不惑”并非高晓松所说“懒得思考”了,而是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模式,许多困惑都会迎刃而解。
毕业后,生活经历过几次辗转,每次抉择其实都带着自己的思考,尽管身边会传来各种声音,赞同或反对此起彼伏,有时甚至盖过了自己的声音,但迷茫过后,依旧是笃定与自信的诀别和重逢。虽然过程中遇到许多踟蹰,但尘埃落定时都觉得踏实。我想,这就是一种从认知方面衍生的安全感吧。
后来,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渐渐脱离了和校园的瓜葛。我觉得成年人的世界里其实并不需要太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或者说是一种踏实的托付感。因为这种感情太脆弱,因此建立的安全感也太微薄了。反而是一种经历了沉淀后的“三观”,会让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任凭雨打风吹依然坚挺如故。这种思想的壁垒是世间最坚固的,因为它会告诉你,什么应该去坚守,什么应该去放手。
经历了这次疫情,相信许多国人都在平淡的生活里看到了各自的慌张。不能出门的日子里,岁月的流逝被无情放大,内心的无力和亲情的支撑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成年人的安全感并不比孩子们充沛,反而稍有失去就慌张不已。
这时才知,其实在不可控的生活面前,再多的金钱房子,都比不上一颗安定而强大的内心。毕竟只有从内而外的强大,才能让“自我”于时代的洪流中面不改色。这种“三观”的稳定,才是成年人安全感的保障,才是我们在资源日渐缺失的岁月里,维持内心强大的最佳方式。
雨萌小站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