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43年的四川绵阳,外国摄影家镜头下的“诗仙故里”
这是一组拍摄于1943年的四川绵阳的老照片,拍摄者不详,应该是当时的一些外国摄影师。绵阳,别称涪城、绵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自汉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绵阳人文鼎盛,是诗仙李白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出生地。这组老照片展示了70多年前的绵阳的社会风貌,让我们跟随这组老照片,一起去看看那时的绵阳的样子。
图为1943年的绵阳,灵兴镇涪江河岸边停靠的帆船。南宋绍兴年间,因此地建一寺名灵峰寺,其后兴场名灵兴场。1932年置灵兴乡。灵兴镇境内的主要河流是涪江河与苏家河,其中涪江河最大。
1943年的绵阳灵兴镇,涪江河上的帆船和岸上旖旎的风光。
1943年的绵阳灵兴镇,航行在涪江河的船景风光上的一艘木帆船。蓝天碧水,两岸景色宜人。
1943年的绵阳灵兴镇。灵兴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有建于2000多年前的“崖墓”,崖墓是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最富地方特色且普遍流行的一种葬式,凿山为穴,谓之崖墓,俗称“蛮子洞”。灵兴镇还有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千年古刹灵峰寺。历史上的灵峰寺,依山傍水而建,布局错落有致,规模十分宏大。
1943年的绵阳灵兴镇,一个谷物磨坊。磨坊就是旧时人们研磨粮食的地方。磨坊的工具都是用石头加工成的一个形似汽车轮子的圆形石头,石头上两侧安装上木柄,人们就推着木柄推动着大石头一点一点的把粮食磨成粉末。如今磨坊已经很少见了。
1943年的绵阳,美国援华的卡车、辎重等物资通过绵阳涪江渡口的景象。
1943年的绵阳梓潼南桥。梓潼老南桥原名南河天仙桥。根据《梓潼县志》记载:“(南桥)在梓潼县南一里,久圮,冬春水落,砌石为桥,夏秋乃用渡。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县伍福昌兴修拱桥,系八礅九洞,十七年(1837年),知县周树天仙桥棠续修,桥洞中空,高二丈八尺,桥面计长五十丈,横宽二丈,栏杆、梯石、月台、石狮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