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炒房资金已超万亿,纷纷卖房套现背后,3大残酷信号

刚刚聊完百姓炒房,其实很多人不服,觉得这算不了什么,比起公司炒房行为这只能是小巫见大巫。的确,市场形势比较严峻,政策也在收紧,谁在炒房也暴露无遗。不少城市拥有多套房子的业主急于抛售,一些上市公司更是迫于压力急于出售房产。

7月25日同一天,就有两家上市公司同步发布公告,神火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拟向控股股东转让所持河南神火光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7.99%股权。紫金矿业也发布承诺函称,承诺未来不会从事与房地产开发经营相关的业务,并承诺下属各子公司未来不会从事与房地产开发经营相关的业务。

此外,万泽股份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承诺公司及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的房地产业务已清理完毕,未来将不再从事房地产业务,不再新增房地产业务投入。

这种还算是涉及到房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更有一些直接是处理公司名下的房产。7月22日晚间,新集能源发布公告,公司拟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转让所持有安徽省淮南市半山家园二期商业楼28套房产,约4000平米,总售价超过8600万元。

还记得今年海马汽车卖房吧,5月15日晚间,海马汽车发布“关于公司拟出售部分闲置房产的公告”,共计284套;此前的4月22日,海马汽车公告拟出售117套闲置房产,两次合计401套。

上市公司卖房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只是今年表现更甚。2018年就有这么多的公司纷纷卖房(数据来自每经新闻)。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似乎卖房是最直接有效的,这些年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他们多年前囤下的房子可能不计其数,所以通过卖房续命也就不难理解了。

回忆这些年,随着房价的上涨以及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成为炒房大军的一员,据长江商报报道,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投资性房产已超万亿。今年早些时候,数据宝与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房产投资榜”中,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产近4000亿,去年“炒房”赚超100亿元。

上市公司趋之若鹜,纷纷卖房求生背后也正释放了一些市场信号。

第一,对于实体经济的企业,业内经常这样调侃,上市公司辛辛苦苦一年利润,在北上广买不下一套房,意味着实体经济不好干。这绝非虚言,比如在6月12日,民丰特纸公告,拟委托嘉兴市正联产权拍卖有限公司以评估值1784.6万元的底价,公开拍卖公司位于浙江嘉兴的36套闲置住宅房屋资产。这家上市公司表示:我一年也赚不了这么多!

所以,一些上市企业从很早之前就意识到实体经济不如房地产囤房划算。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本来可以通过融资进入实体经济,然而他们却选择了买房炒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不少上市公司打着各种幌子,通过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投资房地产行业,待价而沽,其中有不少上市公司尝到了甜头。所以,公司主动地充当了炒房者。

第二,卖房自救背后是,这些年上市公司业绩数据有些暗淡。不少上市公司靠卖房“扭亏”。由此也更验证了实体经济的不景气,而正因为这样,也让实体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房地产一业独大的局面,从而房地产行业积重难返、风险增大。如果说以前是企业在主动帮房地产,日积月累却更加冷落了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恶性循环,从而不得不面临被迫卖掉房产来抵债或冲业绩。卖房可以说是最快、最直接能够改善上市公司困境的一种手段了。所以,公司又在被动地充当了炒房者。

第三,房地产形势已变,房价大涨和炒房行为正在收缩,自打“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被提出后,严厉的执行对炒房者的打击力度是很大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近年来,房地产稳定大局已定,可能有些地方房价不排除会面临下降局面。公司普遍认为未来持有压力也大,卖房到了最佳时机,也是对未来房地产市场形势的看淡。

实际上,无论是个人炒房还是企业炒房,都不能忽视,甚至企业炒房危害性更大,房地产本无对错,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是本能的,适度持有房地产都无可厚非,但就怕什么事都会过,必然会出问题,本来普通刚需购房者就是弱势群体,无论如何也拼不过大企业炒房,这对个人购房者来说的确不公平,谁来拯救刚需购房者?

政策的持续和稳定,房价的稳定,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都是对刚需的另一种解救。无论是谁,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实现和维持经济繁荣的国家,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凡是靠盲目投资投机房地产来理财的居民和企业,最终都会发现其实很不划算。现在说啥可能大家还不信,那就继续往前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