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金—用“关键对话”打造“执行力”的通途
“战略是指引,制度是载体,执行是关键。”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各行业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各大企业战略调整、变革、转型的频率明显提高。频繁的调整对企业内部执行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专设变革部门来推动公司变革的执行,而更多企业开展了一个又一个大型项目,让公司的战略调整和组织变革得以落地。这些项目很多都是由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由跨部门的团队来执行,其影响范围较大。企业高层往往会对它们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带来优质的成果,为企业创造高投资回报。
为了不让企业高层失望,企业在近些年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正式的执行系统。该系统都是由执行力和项目管理专家们建立,其中包括项目管理流程、会议管理流程、远程协作、项目监督和追踪技术平台等。然而,科学的系统并不能彻底解决执行力的问题。据近些年的调查统计,在大型企业开展的各种项目中,不成功率高达91%。这些项目有各个行业内最专业的人才,有完善的管理流程和制度,有最先进的技术平台支撑。然而在这么高的失败率面前,所有这些已经具备的因素却显得并不足够。
那么,到底我们缺了什么呢?从2005年开始,美国领先的企业咨询机构VitalSmarts对大型企业的2,200多个项目进行跟踪调研,寻找执行不力导致项目执行不成功的原因,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是“沉默”遏制了执行力。
面对关键对话的沉默——执行力问题背后的问题
“我的老板又安排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不追加资源,还会像前两个项目一样失败。我没有跟他说这些顾虑,我不想在老板的兴头上唱反调,以前的经验告诉我这样做没有效果。还是让事实跟他对话吧。”
这是在调研过程中一种典型的情况,上面这段话来自于李敏(化名)——一家大型企业的经理,她很专业但是受累于上级“拍脑袋”的规划,有时候会接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这种情况,她本可以通过一次成功的对话,挽救一个几十万美元的项目,但是她选择了沉默。不管是因为她没有意愿还是没有能力去对话,她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项目发生了。像类似于这种难以处理又事关重大的对话,我们称之为“关键对话”。调研结果证实,正是由于很多企业人不善于应对关键对话,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的各个人际交互界面,产生了断层或误差,最终导致结果谬以千里。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越是影响深远的关键对话,越容易选择沉默,而沉默对于企业来讲是一把利剑,使企业的战略地图在各个执行层面千疮百孔。
五种常见的致命关键对话
在执行计划阶段时就注定失败,因为截止日期和资源配备都无视实际情况,前文中李敏所碰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在企业的经理人中,91%的人认为这类问题“很棘手”,甚至“不可能”直面并成功解决;61%的人尝试表达自己的担忧,但最终选择放弃,没有说出真实的想法;只有14%的人能够把问题讲出来,并在讨论结束后,得到了理解和尊重。可见,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应对关键对话,而这种关键对话失败的代价则是惨痛的。如果“拍脑袋”做计划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项目就很难成功。据统计,这其中的82% 会不成功(预算超支、严重拖期、质量或效果没有达到预期);73%造成团队士气受严重打击;9%导致了超过1,000,000美元的损失。
具有决策权的上级领导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领导不力、协调不了资源,或者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执行层面往往需要领导的支持,包括领导力方面、资源方面和政治方面。但是领导往往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显得不给力。这时候,执行者必须站出来与领导开展关键对话,但事实上他们更多地选择沉默,而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
绕开应有的流程步骤。人们往往喜欢绕开严肃的决策、计划和组织等流程,而直接做他们感兴趣或者迫切想要的。而这些草率的行动往往具有高风险,容易导致难以挽回的结果。例如: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领导或者商务人士草率答应客户的过分要求,而没有走团队决策流程。最后的结果经常是后台的服务团队无法兑现对客户的过度承诺,以至于出现更大的麻烦。
团队领导和成员都回避存在的问题,都在等待别人先提出来。特别在中国,一种“息事宁人”或者“不做出头鸟”的观念较为常见。而结果往往是,当大家不得不面对爆发出来的问题时,已经难以收拾了。此时,还会有人悻悻地说:“我早就发现了,但我就是不说。”
成员不愿意或者没法抽身参与执行,这种情况在一些跨部门的项目甚至一些大项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负责人不能通过关键对话成功施加影响,那么事情就会变成他一个人的事情,缺乏团队和资源,最终结果可能是累死一部分人的同时,执行效果还不理想。
以上五种情况下,如果无法通过关键对话处理得当,执行的不成功率会达到82%到87%。
用一句话总结以上五种关键对话就是:在企业中,当人们在面对关键问题的时候,往往选择和谐的过程,而放弃原本组织和团队期望的结果。当我们在难以处理的关键时刻,我们往往用沉默来换取短暂的宁静与和谐的氛围,盼望各种关键对话的痛苦尽快过去。所牺牲的是长远的结果,因为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像在执行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通往歧途的岔路、各种阻碍的陷阱,而我们却在用沉默来掩盖它们。
打破沉默的关键对话
可喜的是,虽然很多人应对关键对话不力、组织执行力不足,但仍然有1/5的经理人能够处理好关键对话,打破沉默带来的障碍,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处理关键对话的成功经验是可以传递和复制的。
对执行力和关键对话的调研证实,执行负责人如果能够有效说出(而不是沉默),可以大大提升执行力和结果质量,而且其他人可以学习到这些对话技能,并由此带来更好的执行力。打破沉默并能够开放地进行对话,不仅能够带来快速且可衡量的改善,而且能够得到持续的效果。如果一个组织能够有这种善于关键对话的氛围和组织能力,那么这家公司的执行力是难以估量的。调研发现,如果一个团队取得了应对关键对话的技能,执行的成功率可以提70%。
提升关键对话能力——强大执行力的关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面临五种情况时,执行者对话和能够有效对话的区别是很大的。在碰到问题时,一半以上的执行者会讲出来他们的想法,但这其中大部分的对话都失败了。而少数能够有效驾驭关键对话的,就是企业当中执行力最强、绩效最佳的那部分经理人。
因此,企业管理者若想切实提升执行力,应当有效提升自己和员工关键对话的能力,让大家面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关键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讲出来,把问题及时消灭。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去做呢?
在执行过程中所碰到的这些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太常见了,以至于管理者都习以为常。为了能够提升执行力,必须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常见沉默的严重性,并激发他们想要改变的动力:
让问题变得可见,追踪和统计执行的成功和失败;
团队探讨执行力的问题,总结出沉默给执行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利用测评工具(如《沉默与执行力测评工具》)来衡量组织执行力和关键对话水平。
大多数经理人或者执行员工缺乏打破沉默的自信,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关键对话,如何通过关键对话获得理解、尊重并达成结果。面对这种局面,管理者可以培训员工,赋予他们关键对话的技能,提升他们关键对话的成功率,员工便会在适当的时候打破沉默,并有效提升执行力。
为团队设定明确的改善目标,让高层管理者参与衡量改善的效果;
以培训、研讨、评估和其他工具来跟进大家的提升过程,确保团队能够取得意识和行为的转变,观察并监控培训给组织带来的影响;
将学习的成果与KPI关联。确定与改善执行力相关的行为,并持续跟踪这些行为的改善情况。
仅仅提升执行层是不够的,优秀的组织会在提升高管执行力方面大力投入。这些高管应该承担着发起、引导、监督和评价的责任,促进执行层意识到改变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取得改善。
让领导者成为老师。相比于外部讲师或者专业顾问,如果内部领导能够作为老师来传授技能的话,学习者的行为转变会更快更切实;
领导者也需要为团队营造一种开放和安全的氛围,让大家敢于在关键时刻打破沉默,把问题说出来。
让更多地人加入关键对话行列的核心办法,就是要表扬最先这样做的人。我们通过树立标杆给团队传递明确的信号,把看到的关键问题讲出来,探讨应对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能够关键对话的人对组织有非常大的价值。
强调并表扬那些敢于承担风险而把问题讲出来的人;
在公开场合,表扬那些通过关键对话解决执行问题的人,表扬那些有技巧地、正确地影响上级的人。
执行力是企业永恒不变的话题。而执行力不仅仅取决于执行层是不是愿意和坚持贯彻上层意图,也取决于执行层在执行过程中各种关键问题时刻的处理,同时取决于与各方协调沟通中关键对话的处理。执行力的目的,是要达成更好的执行结果,而不是要让执行的过程有多么和谐。“沉默是金”这句谚语并不适合于企业中的各项执行工作,我们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打破沉默,帮助我们及时解决问题,得到最佳的执行结果。而驾驭“关键对话”,是所有执行相关的经理人或员工都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高杠杆能力之一。我们并不是要讲好话,而是要把话讲好,实现“成功对话,达成结果”。
往期文章推荐(可点击标题进入):
本文刊登于HRoot《人力资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