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的十六字方针
一个人的外在反映了他的内心,他的面貌也可以揭示出他整个的性格特征,这个明显的假设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也似乎是可靠管用的。
比如,以下事实就足以证明:人们总是热切地渴望能够一睹那些大善大恶之人、或成就了非凡事业之人的风采,即使未能如愿见到,也要想方设法从别人那儿打听他们到底长什么样。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去那些名人可能会出现的地方;也是为什么媒体,尤其是英国媒体,正在致力于将这些人的形象描绘得那么详细确切、惹人注目。
然后,他们就会很快地被带到我们面前——通过画家、雕刻家或者摄像师之手,这种被视若珍宝的形象描述,以最完美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这一观点同样也在这样的情形中得到证实: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仔细观察他的相貌,试图从他的外在特征隐秘地发觉到他的道德品性和智力才能。
事实并非如某些愚蠢的家伙认为的那样,人的外表无足轻重。如果灵魂和身体是两回事的话,那么二者的关系就犹如一个人与他的衣服的关系。
人的相貌如同象形文字——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能够破译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这样一张完整的字母表。事实上,一个人的相貌通常能够比他的嘴巴告诉我们更多有趣的事情。
因为人的面貌概括了所有他要说的内容,记录了他所有的思想和感情。而且,语言只能说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他的面貌传达了自然本身的思想。
因此,每个人都是值得我们认真观察的,即使他们并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
作为一种独立的自然思想,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观察;最高的美也是如此,因为它是自然一种更高级、更普遍的观念——是自然在每个特种身上的思想。
这就是为什么美在我们眼中是那么迷人——它是自然基本的、主要的思想;而个体只是自然附属的、次要的思想,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私下里,人们都是坚持以貌取人的原则。虽然这一原则并没有错,但应用起来却有困难。运用这个原则的能力,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从经验中得来。
以貌取人,有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是看人长相的美丑,这也是人之常情,好看的人是一道风景,可以装饰别人的梦。
自古以来,长得好看都是敲门砖,很多时候,长相漂亮的人会更受人们欢迎。
另一个意思,“以貌取人”中的“貌”内涵更多,不但是外表,更融合了眼神、谈吐、气质以及许多小细节而成。
或者说,这个“貌”包含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
硬实力指五官端正,相貌堂堂,这更多是先天生成的;软实力则是指仪态仪表、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等等,这些大多可以由后天训练而来。
清代康熙朝有一个著名的清官施世纶,如果单纯讲“貌”的物理层面,那真是丑得出类拔萃。
据说施世纶是“秃头、麻面、独目、歪腮、罗锅、鸡胸,端支胳膊,走路划圈”,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好的。
参加殿试时,康熙皇帝一看他,开口说道:“像你这等人,也来参加殿试?”
施世纶回答:“皇上是以才取人,而非以貌取人。如此我又如何不能参加殿试?”
康熙点点头,随口吟出一首打油诗来挖苦他:“脖子缩进耳藏肩,秃头斜眼腿划圈;前是鸡胸后罗锅,歪腮麻面身子弯;视君百年身后死,棺椁只需用犁辕。”
面对皇帝的“损”,施世纶毫不示弱,反应很快,出口成章:“秃头明似月,麻面满星辰;独目观斜(邪)正,歪腮问事真;罗锅见真主,前胸藏诗文;只手扶社稷,单腿跳龙门。”
这回复很有水平,有自嘲,有自信,有志向,也有对皇帝的恭维。
更见功夫的是殿试下来,施世纶成绩优异,康熙颇为惊喜,下旨用为“八府巡按”,让他考察地方官吏。
传说,临走时康熙还更“损”地赐其名“施不全”(后来也有人叫他“缺不全”)。
多年以后,由于施世纶的政绩,康熙称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施世纶的“貌”,讲硬实力几乎要“打零分”,讲软实力则是“爆表”。
所以,从“以貌取人”的第二个意思来看,人是可以貌相的。
具体来说,以貌取人,不是取美丑,而是要取十六个字:
1
性格
性格写在脸上。
只要阅历够高,看人只看脸就够了。
古人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一个人的心地往往决定了他的容貌,一个人的心情往往决定了他的处境。
交朋友,一定要看脸。看人识人,有时真的只要一面之缘。
2
人品
人品映在眼中。
一个人的眼神,会出卖人品。
孟子说:“存之人者,莫良于眸子,眸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降;胸中不正,则眸子眩。”
情所表现最显著、最难掩饰的部分,不是语言,不是动作,也不是态度,而是眼神,言语动作态度都可以用假装来掩盖,而眼神是无法假装的。
3
活法
生活方式显于身材。
抛开美丑不谈,想知道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看体型就知道了。
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一个人从内而外的发生一些变化,那些生活没有规律,经常日夜颠倒的人,往往是身材臃肿,精神萎靡,邋里邋遢。
4
情绪
情绪起伏表露于声音。
对一个成年人最高级的考核,就是他的情绪控制力。
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在婚姻可能是孩子和伴侣的噩梦,在朋友圈可能是被拉黑的必要条件,在单位可能是同事的魔鬼,对自己,则是向上走的绊脚石。
看一个人的情绪控制力,就听他的声音。
5
态度
态度看手势。
讲话时用手摸头发的人,非常在意周围的人,经常注意周围的人,经常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对于许多的失败和错误,经常耿耿于怀,非常介意。
谈话的时候,抱着胳膊的情形,大多出现在对对方不抱好感,心理上产生排斥的时候;有些时候则是不想听对方说话,想结束谈话的表示。
和对方讲话时,双手会自然的缠绕或握在一起,这样的人大多数容易紧张。他们抱着认真的态度和对方谈话时,在下意识里,就可能会有这种动作出现。
6
家教
家教看站姿。
等待,是最容易放松警惕的时刻。全部精神都关注于未来的某一点,于是绝大部分人放松了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要么是焦急,要么是松懈。
站姿见出家教修养。在等待的人群中,有一个人站得笔直,抬头挺胸,表情平静,那么他站出了一种独特的力量。
7
审美
审美看服饰。
一个人的衣着,反映着他的眼光和品味。
一个人穿衣服的品味,是审美的种种区别,也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射。
只有足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在审美中选出跟自己最适合的服饰,让所见者如沐春风,更愿意亲近自己。
永远不要小看一个会穿衣服的人。
8
情商
投不投缘,吃顿饭就能知道。
中国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
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
饭局是识人用人的最佳场所:
如何选择地点,是否会准时或者提前等候;点菜时能否兼顾别人的需求又恰到好处;聊天时是否有足够的控场能力又不过分自吹自擂;吃完之后是打包还是一走了之等等。
《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什么意思呢?
若以美好的色相、悦耳的音声来寻觅真如佛性,那是一种邪知邪见,并不能领悟如来真相。
比如,在佛陀众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有一次想要测试佛陀说法的声音,于是飞身到距离娑婆世界无量远的东方佛国,结果佛陀的音声依旧相近如故。
另有一位外道,因为听说佛身一丈六尺长,心生怀疑,用尺去量,谁知量了丈六,还有丈六,永远也量不完。
可见佛陀的金容相好,岂是用三十二相好、八十种随行所能道尽!
其实,女神之所以称之为女神,拥有的并不仅仅是美貌。
对于身处世俗的我们来说,即使你再怎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也经不起岁月的打磨,韶华终将逝去。
既然容颜只是昙花一现,还有必要花“一百大劫”时间去修正容颜吗?
有谓美容、美颜、美姿,不如美心。
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
想要美好相貌,就得让自己心境明媚
《无常经》:“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即相由心生,一个人有怎样的心境,就有怎样的面相。
一个雕塑家,喜欢雕塑妖魔鬼怪。
有天照镜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变丑了。
丑,并不是说肤色五官改变了,而是指神情神态很是凶恶古怪。
于是他遍访名医,但均无法治愈。
一次,他游历一座庙宇时,把心中苦闷给庙中长老说了。
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得先为我雕几尊观音像。
雕塑家在塑造过程中不断研究观音像,模拟其慈祥、善良、温和、宽仁之态。
雕完三尊观音像后,他找到长老:“请你帮我治病吧。”
长老说:“不用了,你的病已经好了。”
雕塑家一照镜子,五官果已变得神清气朗。
这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
心里想什么,你就像什么。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的相貌、气韵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变化。
再端正的容貌,也不会一成不变。
可是它一定会随着人心的动荡而此起彼伏。
愁苦,会生出相应的皱纹;快乐,则会有完全不同的欢颜。
世间幻变万千,皆因内心意念而起,正所谓“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如果你想要美好相貌,就得让自己心境明媚。
综合自腾讯儒学等,图文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