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亲弟弟文璧:叛国投敌,他没有兄长伟大,但也不是小人
中国人历来讲求“气节”,在尊严与信仰面前,生死不值一提。因此,人们称赞宁死不降的英雄豪杰,唾骂苟且偷生的精明汉奸。在很多人看来,英雄与奸贼都值得被铭记,只是待遇天差地别罢了。
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无数英雄好汉,自然也有不少汉奸贼子。南宋末年,曾有过这样一对兄弟,他们两个,哥哥是名垂青史的忠臣典范,弟弟则被人讽刺软骨头,地下无颜见兄长。他们便是文天祥与文璧。
一、兄弟同朝为官,南宋内忧外患
公元1238年,文璧生于庐陵,也就是如今的江西吉安。他是文家次子,兄长文天祥长他一岁半。他们的父亲文仪两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索性不考了,凭着秀才的名声在家中开起了学堂。
当时6岁文天祥与4岁的文璧便在家中学堂读书识字,学习四书五经。得益于父亲长久的谆谆教诲和日日耳提面命,1255年两兄弟一起通过乡试中举,成了共识。次年,两人又顺利通过礼部会试,提名进士,一同进入最终殿试。
此时却从家乡传来噩耗,父亲文仪病危,急需有人照顾在侧。二人一致认为文天祥此次会试成绩更优秀,进入殿试后机会更大。于是文璧便将机会让给了哥哥,自己返回家中照看父亲。
文天祥也果然没有让弟弟失望,在殿试中一鸣惊人,考取了当年的状元。随后,文仪因病去世,文天祥也只好返乡丁忧守制。
三年后,文璧通过殿试,赐了进士,受官迪功郎,也踏上仕途。与兄长同朝为官,二人俱是清正廉洁,贤明守矩。
然而当时佞臣贾似道在朝中势力强大,他勾结蒙古人,将宋理宗玩弄于股掌。当时蒙古帝国正值鼎盛时期,忽必烈野心勃勃,于是举兵南下,一直打到襄阳。
襄阳城易守难攻,南宋军队死命抵抗,蒙古军也不好攻破,于是战争来来回回打了好多年,终于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从1267年持续到了1273年,随着蒙古人的兵器改良,襄阳失守而告终。
攻下这个战略要塞,拿下南宋对于蒙古军来说犹如探囊取物。于是蒙古兵马一路奔袭,打到临安城下。此时,5岁的宋恭帝还年幼,不知道国家已经岌岌可危。
二、南宋灭亡,文璧投降欲归隐
文天祥得知蒙古军兵临京城,主动揭竿而起,号令各路军队进京勤王,却没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好与弟弟文璧一起变卖家产,召集义兵前往临安城。
此时三弟文璋来信,称祖母过世,请求兄长回来主持大局。文天祥心中记挂圣上安危,便拜托弟弟文璧回家为自己代劳。于是兄弟二人便就此分离。
见文天祥忠心护驾,太皇太后封他做了个空头丞相,手下大臣不过五六人。听闻他还有个进士弟弟,便更加高兴,完全不顾他正在家乡丁忧,立刻下诏夺情,让他去惠州任知州。
公元1276年二月,文天祥前往元军中谈判时被扣押,太皇太后自觉翻身无望,向元军提出投降,宋恭帝退位。朝中大臣怕元军对赵氏赶尽杀绝,偷偷将另外两个皇子送出了临安城。
不久后,文天祥在被押送北上的途中脱身,奔赴福州,在此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共同拥立小皇帝赵昰。此后,他又投身于战场一线,带兵抗元。
公元1278年,赵昰因病去世,陆秀夫拥立赵昺为帝,带兵逃亡至南海,十万军民被逼跳海。而文天祥在海丰被俘,张世杰也战败沉船,南宋全线溃败,于次年3月彻底灭亡。
元军来到文璧任知州的惠州城下时,城中仅有兵马数百,再顽抗无异于螳臂挡车,文璧选择了大开城门,迎接元军入城。这一次没有抵抗,也没有流血与死亡。
或许是看过世事变幻,淡泊了名利;又或许得知兄长被俘,自己却无力挽回,心中愧疚;又或者只是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这之后,文璧便带着家人归隐山林,不愿再受诏做官。
三、兄长慷慨就义,弟弟继承遗志
然而事与愿违,蒙古人为了巩固权利,在全国范围推行汉化,因此急需汉人官员,便三番五次地下令召见文璧。见蒙古人如此威逼利诱,文璧恐怕自己再抗令,会惹恼这些人。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下定决心与家人分别,应召前往元大都。
文璧在元朝做了官,文天祥却在元朝天牢里遭受酷刑。听闻弟弟不仅开城门投降,还奉诏做官,文天祥不仅没有对弟弟失望,反而夸赞文璧做官是为了尽孝。
他还解释道,自己入朝为相,从道义上必须殉国;而弟弟文璧保全性命,也只是为了侍奉母亲,庇佑家族,二人一忠一孝,都没有错。作为兄长,文天祥确实对弟弟了如指掌。
文天祥就义以后,文璧便继承了兄长遗志。尽管当着蒙古人的官,遭受着汉人的辱骂,却仍为了救助汉人奔走多年,凡是可以造福民众的事情都尽心尽力,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他还遵从长兄嘱托,费尽千辛万苦,收集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诗篇,这才让文天祥的传世名作不致失传;他又回到祖宅,为文天祥立下祠堂,教育家中后辈不可忘记文天祥的精神。
对待家人,文璧更是面面俱到。他承担起长兄应负的重任,侍奉母亲毕恭毕敬。母亲去世后,文璧不远千里护书回乡,只为母亲能够落叶归根;他不辞辛劳寻回被发配的侄女,即文天祥唯一的女儿,并对她视如己出。
后来又陆陆续续寻回了两个妹妹,将她们的家人也都接回身边,给他们提供安稳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文璧一人为文氏一族带来了安宁与稳定。
四、结语
慷慨赴死确实值得尊敬,但是忍辱负重就要遭受世人的误会与辱骂吗?文璧的确投降于元军,后来又接受招安,但是他又何曾有愧于家人,有愧于世人?
文天祥在被俘的日子里,承受了太多苦难,但是想到兄弟将家人安顿妥当,又有余力庇护他们一生时,心中也一定是欣慰的吧,不然也不会对文璧的做法加以赞赏。
文璧也未必就过得轻松愉悦。他终日为蒙古人卖命,又为了救助前朝遗民奔波;承受着世人骂名,又为兄长的遭遇而煎熬。或许他不如文天祥伟大,但绝对称不上卖国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