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大黄:被名字耽误的植物,殊不知是“真君子”,真实价值少人知
土大黄的简介
在民间被称之为土大黄的有不少的植物,因为这毕竟是一种俗称,但是多数地方一般都是指蓼科酸模属植物钝叶酸模的根。
这是一种在农村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的植物,也非常好辨认,只因它长得就很出众。土大黄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植株可以长到一米以上,算是比较高大的一种植物。
而且它的茎干很粗壮,叶子和茎一样都是绿色的,并且叶子很像是牛的舌头,厚重又弯曲状,因此有些地方也直接称呼它为牛舌草。
如果你有耐心,把它地下的根茎挖出来,就会发现它的根块很粗壮,并且还是黄色的,这个和地上绿色的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为土大黄的根部粗壮又是黄色的,古人还认为它含有“黄金”。
这种植物的生命力很顽强,基本上对生长的土壤不挑剔,耐干旱也耐贫瘠,在路边、荒地、果园里都能生长。并且在我国的分布很广,从南到北基本都有。
土大黄一点都不土
土大黄是一种不怎么起眼的名字,很多人见到它了,都会冷不丁地说一句:这个是土大黄,没啥用。
其实土大黄是被名字耽误的一种植物,它其实一点都不土。
既然它叫土大黄,那肯定有真实的大黄。而大黄是一种很贵重的药材,它一般是指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它们和土大黄一样都是蓼科蓼属的,长得也非常的相似,因为都是近亲的关系。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最先是发现了大黄的药用价值,并且应用很广泛了。当它名气已经很大了,才有人发现了土大黄,并且它的功效和作用和大黄很相似,于是为了区分就给它取名“土大黄”,有些地方叫它马蹄儿、驴蹄儿、羊蹄大黄等。
关于土大黄在古代的很多医学书籍都有记载,其中宋朝的《本草图经》中就记载较早,也比较的详细: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疗疥瘙,甚效,出生苗叶如羊蹄……亦称为土大黄。
有史料记载,在元朝的时候,随着土大黄的名气大增,它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可是大黄的供应却很紧张,于是有些人就以土大黄来冒充大黄销售。当时它也一度冠上了“假药”的帽子。
可是后来有医药学家们经过对比,发现土大黄的功效和作用与大黄很相似,并且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甚至要比大黄还要有效,于是就给它正名了。并且它从这以后还有了“救命王”、“金不换”的美称。
在清朝的时候,土大黄还和茶叶一起,成为了我国和俄国通商的主要物品,甚至在俄国还有着“非得土大黄不能生。”的说法,是因为俄国人多热病,都需要土大黄来医治,从这也凸显了土大黄不可替代的价值,简直就是无以伦比了。
土大黄的价值参考
关于土大黄入药,在古代的很多医学书籍都有记载,其中《植物名实图考》中就记载了:
“土大黄,性凉,味辛苦,主根药用之。”
说的就是这种植物味道苦辣,但是根部却能入药。可是也有医学书籍指出,土大黄是全株都能入药的。
比如文章开头所说的,跌打损伤了会用草药敷在伤患处,而土大黄就有祛瘀消肿的作用。在《纲目拾遗》中记载了它对于跌打损伤有效果,把它整株拔出来,捣碎了敷在患处,就能起到“祛瘀消肿”的作用。
另外土大黄还有杀虫驱虫、抗菌抗病毒和凉血止血、通便利尿等作用。也是因为这种植物在过去的用途很广,当时老百姓经常需要用到它,因此才给它取了个外号“金不换”,意思是说这种植物是拿金子也不愿意换的。
土大黄除了可以入药以外,其实还是一种不错的野菜。在农村以前,就常有人割它来喂猪,而能喂猪的植物,一般人都是可以吃的。
近些年土大黄就逐渐走上了餐桌,既能烫煮火锅,也可以用来清炒、做汤吃。像土大黄蒸肉饼就受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推荐,不仅清热凉血,更能够健脾和胃。
除此以外,还有些火锅店,会以土大黄的嫩叶来烫煮火锅吃,这些年也是比较流行的。
各位朋友们,你们认识土大黄吗?可有吃过它呢?在冬天的时候烫煮火锅,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