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背宏文馆的变迁
(此图刘增荣拍摄)
中都田背宏文馆座落于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剑刀山下,即杭都公路26.7公里处路旁,与革鼓生毛闻名于世比萨式斜塔的雲霄阁相距一百米,隔溪遥相呼应的刘氏十一郎公总祠(该是集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福建、浙江等省数十个县的宗亲倡建的)三者鼎立成为一大亮丽的风景区。
(此图林华春拍摄)
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岁刘尚友、秀林、仁山、君铎、省明等倡立文会,发动捐款(共捐银339.8两,购田十九处合52.5秤,每秤每季贰觔合90市斤可收租谷八十余觔)用于奖励勤奋好学之士,田背开基始祖十一郎公的十七世裔孙汝明(号斐章、字南園)肖松、君铎享人倡议为推进田背文化教育事业,弘扬崇文重教优良传统,多出人才,提出筹建宏文馆,得到村中贤耆以及村民的积极响应,推选主事人员成立班子,筹划资金,利用田背优势,就是从外出经商于湖、广、川等地的村中贤达有识之士,每年都有大量的银元运回家用,从中提取一定比率的叫厘头金,不到三年,积聚了足够的建设资金,随之动工兴建,由于有雄厚的资金做坚强后盾,工程也顺利进行,按原定计划很快地完成了占地一千余平方米规模的宏文馆,工程浩大,雄伟壮观,可想当时能建此规模,又耗资巨大的工程实属可贵的义举,也感到先辈们的可佳奉献精神。
(此图刘振春拍摄)
宏文馆三堂出水,左右两侧及后厅有楼房,共有十六个大小厅堂,二十二个大小房间,七个天井,有迴廊走道,外有余坪,内大门牌坊式上嵌有石刻雄劲的“文昌宫”三个大字,大门上亦石刻“宏文馆”三字,中堂屋顶中央有珠砂葫芦瓶一个,于一九六八年被盗追回后,现安装于雲霄阁前堂屋顶中央,色彩斑斓,熠熠生辉。
宏文馆内前堂供有文昌帝君神位,中堂内祀周敦颐等五夫子神位,有联刻于柱曰:“道德经纶,统备一身十七世:礼乐教化,流传九有亿万年。”后堂有义贤公牌位(开基始祖四世孙)。从此,村里族中凡有大小事情、文化事业,及三次族谱续修都在此进行,(族谱的木刻板亦保管于后楼右大房间内,可惜于土改时散失殆尽)。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本村刘开先从福州甲种蚕业学校毕业归来后,在此创办一所初具规模的“毓英学校”,自任校长,聘任教师多人,一九二七年转办职业中学,并引进蚕种桑苗,购木制织布机多台,种桑养蚕,抽丝织布,学校规模及教学设施亦日趋完善,一九二九年红军进村,翌年,遭白色恐怖而迫停办。
(此图刘振春拍摄)
解放初,在宏文馆还驻有军队(傅柏翠之子傅祥亚部,中队长梁超)与火炉岽(驻有永定自卫队,中队长温某某),细背山上(驻有武平的林国梁为中队长的军队)成鼎足之势,整编后成为解放长汀城的闽西义勇军杭永武支队。一九五0年来苏区公所事变后,宏文馆曾一度为来苏区临时办公场所,成为来苏的行政中心,后中都粮站借作粮库,也办过畜牧场,食用菌种制作场,鞭炮烟花生产加工场,现为木材加工场生活和办公场地。
(此图刘增荣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