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龙:【高考记忆】
高考记忆
◎吴元龙
【作者简介】:吴元龙,来自世界钨都发祥地之一江西大余县下垄钨矿,《下垄印象》诉说守望下垄六十年的心声和故事。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烙下了共和国的烙印,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红领巾迎着太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十年文化大革命,高考制度被废除,改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则缩短为2至3年。工农兵学员在学习期间的任务被确定为:“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这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办学思想指导下的“教育革命”,打乱了原有的教学体系,致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走后门”上大学成风。因此,我们中学毕业就奔赴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77年8月,复出工作的邓小平,主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顶着重重压力,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邓小平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
1977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时间,播送了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在全国恢复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的通知。消息随风飞快地传播,不久下垄钨矿教育办,以“大字报”抄录《通知》,在宣传栏张贴公布:“招生,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1.劳动知识青年可以报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这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主要的应试条件。
记得,高考时间是1977年12月3日至4日,考场设在大余县中学,报考的是文科,报名费伍毛钱。当时我从知青点回矿,已经是国有企业职工,但期盼能圆一个大学梦。短短40天的复习时间,下井打风钻三班转,只能靠加班加点连轴复习,而且资料特别少,借用上初中弟弟的课本看,遇到不懂的也只能按照自己理解的去看,因为那时根本没有人指导。
高考的前一天,矿里派车送考生前往60公里的县城,入住余西街的东风旅社。我兴奋得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觉,失眠到天亮。当年的高考由各省(市)命题,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江西卷文科作文题目是《难忘的时刻》。考试中,我欣然写道:“当我踏进考场的时刻,是最难忘的时刻,因为我从矿井深处走来!”,而糟糕的数学,一张120分的试卷,只考了15分,最终高考铩羽而归。
我却心不甘,又备战1978年的第二次高考。那时,我调樟斗坑口任风钻工,居四人单身宿舍,拥挤嘈杂,下班常去樟河边,在上海插队知青陈汉民住处复习。临考前一周,应知青战友、老同学许雄辉之邀,前往左拔民管站,吃住他家一起温习功课,受益匪浅。同年7月20日至22日,我们同样入住大余东风旅社,带着大山的重托和田野的芳香走进考场,把命运和试卷再次关联,让青春年华恣意绽放。庆幸的是好友:陈汉民考取了上海交大,许雄辉考取了江西大学。我虽可补录赣南师范,非“心仪”学校而放弃,但一点也不后悔,仍然保持着那份激情,那份进取的心,因为我还做着大学的梦。
1978年后,全国高考统一命题,试卷越来越难,并要加试英语,便转向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89年2月至1991年1月,我参加了南方冶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班,完成了工业会计、工业经济学、工业统计、财政与信贷、市场学、对外贸易、经济合同法、生产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科技管理等10多门必修课程,获取了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证书,助我扎根矿山献身事业。
本文图片均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