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 · 爱故乡】辋川深处可耕田 ——蓝田县爱故乡文学小组赴辋川探访王维二十景纪实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54期︱
编辑︱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辋川深处可耕田


——蓝田县爱故乡文学小组赴辋川
探访王维二十景纪实
文、图/马晓毅
11月10日,在蓝田县王维/四吕研究会会长、蓝田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张效东老师的带领下,蓝田爱故乡小组部分成员来到了蓝田县辋川镇,探访唐代大诗人王维《辋川集》中所写的二十景旧址。
蓝田辋川为唐代大诗人王维隐居之地。唐天宝初年,王维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遂徙家蓝田,在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生活在辋川,创作在辋川,去世后又葬于辋川。辋川是王维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从事创作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
辋川位于蓝田县南约五公里的峣山与尤凤岭之间,是秦岭东段北麓的一条川道,川口位于峣山和篑山之间,称为"辋谷口"。源出秦岭北麓的辋河流经川道,从谷口两峰之间泻出而流入灞河。因为诸谷水汇流如车辋环辏,故称辋水,而川亦因此而得名称作辋川。"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
王维隐居于辋川别业时,常与诗友裴迪“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二人同咏孟城坳等二十景,各成五言诗20首,由王维辑成《辋川集》,并撰写序言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此行的第一站是辋川镇的闫家村,大家在村口的桥边停留,张效东老师娓娓道来:辋峪全程11公里,王维辋川别业就分布在20里辋河的左右岸。有三个集中点:王维最早的居所孟城坳;南边居住时间最长的故居白家坪附近;王维的诗友裴迪的居所。每个地方大概就有7至8个景点,今天重点走访5个地方,分别是孟城坳、鹿柴、宫槐陌、金屑泉、白石滩。
闫家村附近第一个景点是欹湖,欹湖湖面右高左低,上下将近10里;第二个景点就是公路东边的一面山,叫华子冈;第三个就是今天的重点景点白石滩;村南边有第四个景点金屑泉;柳树过去是第五个景点茱萸沜;对面的山坡是第六个景点望亲坡,裴迪隐居的“裴迪小台”是第七个景点。
接着张老师为大家介绍自己考察白石滩的整个过程。他查阅了大量的诗词文献,依据王维《白石滩》诗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推断出白石滩所在地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河流平缓,水边才有可能生长蒲草;第二、有较大面积的河滩;第三、河谷宽阔,两岸都有村落民居存在的条件。在对辋河全域作了多次详细考察之后,确定这个白石滩不可能存在于辋河的上游和中游,只有下游的闫家村一处,完全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闫家村村南不远处,正是欹湖的西北端缘。从这里到辋峪口前数百米河段,水流平缓,滩涂宽阔,加之村西有一条东西向沙沟的山洪冲刷,在河之西、村之北的扇形冲积区,形成了100多亩地大小的一片河滩,遍滩都是浩浩白石,即为白石滩。
接着大家跟着张老师来到了探访的第二站裴迪小台。他为大家介绍了欹湖两头的两个小丘北垞和南垞。依据裴迪《辋川集·北垞》中“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诗句推断出裴迪的家应该就在闫家村东南华子冈山脚下的欹湖北滨的土台上。
张老师依据裴迪《鹿柴》诗句“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推断出鹿柴就在裴迪小台的斜对面,及辋河左岸的沟道里。依据裴迪《金屑泉》诗句“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推断出金屑泉距离裴迪小台不远,应在500米范围内。经过多次探访寻查,终于在辋川水泥厂旧址抽水塔附近,找到了金屑泉。
接着张老师引领大家来到水泥厂旧址,亲临金屑泉,体味王维赞誉该泉的诗句“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的妙处。
探访的第三站是孟城坳。顺着一条陡峭的小路,大家跟着张老师来到了官上村坡上的临湖亭,在亭边稍憩,张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了“官上村”的变迁,他告诉大家这里就是王维诗中的孟城坳旧址,王维购置了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居所,作为初到辋川的居所。今日之临湖亭上就镌刻着王维的诗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踏着一条曲折的村边小路,大家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返回村子,确认今日横贯官上村中间的东西走向宽约四米、长约1000米的村道即为昔日宫槐陌所在地,正如诗句所言“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接着一行人来到了此行的第四站王维故居,故居东侧的文杏馆,旧址位于白家坪村东北向阳公司14号厂区内。昔日的鹿苑寺、王维墓均不见踪影,只有传为王维手植的一棵银杏树矗立院中,树冠高20多米,树干可两三人合围,树径1.8米。“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满树黄灿灿的银杏树叶正向世人诉说着上千年的沧桑……
在景区附近的餐厅吃完午饭之后,冒着蒙蒙的辋川烟雨,大家探访第五站辛夷坞,辛夷坞是支家湾村附近的一片谷地,这里人烟稀少,四边高中间低,高速公路从坞上横穿而过。往昔坞中长满了辛夷树,辛夷属木兰一种,本地俗称“望春花”,早于迎春花而开。“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满树的辛夷花在寂静的山谷里悄悄地开放,又纷纷落去,它们自开自败,无人欣赏,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透着无尽的禅意。
匆匆告别辛夷坞,一行人坐车至辋河左岸河口村西,探访昔日王维诗中的鹿柴所在地“哑呼岩沟”。蒙蒙细雨中,大家行进在一条陡峭狭窄的沟道里。行至中途,张老师让大家稍作停歇,为大家讲述起来:这条从古至今无人居住的沟道,就是鹿柴遗址所在。这条沟的沟口和沟顶端地形皆收缩成数米宽的隘口,如果在沟的上下口各置围栏,整个沟就像一个两头扎紧了的口袋,的确是养鹿的好地方。他引用裴迪的诗句“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进行证明。
接着他给大家讲了一个传说:王维当年在此养鹿,雇请村上一个哑巴为其看护。一日,一只老虎出现在鹿群附近,哑巴大惊,爆呼一声,山谷震动,老虎竟然被吓跑了,这个哑巴竟然会说话了,哑巴所在的这个村子也就被叫作“哑呼村”,大家被张老师风趣的话语逗得哈哈大笑,也激发起向更远处攀爬的欲望。
最后他又举王维的诗作《鹿柴》中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为例进行解释,引导大家仔细琢磨此诗的时空特点,就会发现诗境与哑呼岩沟的实况一一相扣。哑呼岩沟沟道狭窄,路基和两边全是石径、石山,且陡壁峭立,虽说有溪水却没有建屋和耕种条件,故而才会“空山不见人”;而这个沟道顶端之上的哑呼岩高坪,地貌地质却与下边沟道俨然不同,不光天宽地阔了,且全变成土山土地了。这里有居民,有在田里劳作的人,所以王维虽看不到沟道里的人,却“但闻人语响”。哑呼岩沟近似东西走向,午前太阳可从沟口照射进来。但午时以后阳光却被沟南边一排七八百米的山头遮挡。直到傍晚,夕阳又从沟的西端口照射进来,于是就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景象。
大家继续前行至“哑呼岩村”,在村里的柴屋古树前流连观赏之后,开始沿原路返程。在沟中合影留念,记录下难忘的一瞬之后,意犹未尽地踏上归程。
这次探访活动,大家对王维《辋川集》中所书写的二十景有了一个轮廓和比较真切的了解,亦为张老师的坚持不懈、严谨求实的精神深深感动。大家纷纷感慨不虚此行,表示要学习张老师严谨的求证精神,今后要更多地关注了解蓝田地域文化,对家乡的人文历史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传扬。
车子在山中七拐八绕之后,那闻名于世的辋川二十景,在我们的背后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那蓝田八景之一的辋川烟雨,也正在雨后的终南山中升腾氤氲,变幻无穷。
“辋川深处可耕田。”是的,我们还会来的,因为那是一处让人永远向往的桃花源。
张效东老师简介
张效东:男,蓝田华胥人。文化学者,中学高级教师,县教育局退休干部。现任蓝田县王维/四吕研究会会长。长于古典诗词,热爱蓝田地方文化并有一定研究,著有《历代蓝田诗选析》。
往期精彩回顾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撰稿:滋水美文 编辑:小蚂蚁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友情提示:滋水美文(zsmw1199)有一个姊妹号璞玉有约(zihan20180812),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璞玉有约,主编微信:wangzihan680121 
留一处空白 随时浓墨重彩
识别二维码 关注璞玉有约
           
      微信公众号:zihan20180812
喜欢就点个赞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