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八】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八】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八十万字,才写到十二岁,少小离家。怎么有这么多话要说?这么多话怎么说?和谁说?

第一部写的是故乡和童年,这个叫朱雀城的地方,这个叫序子的孩子。写法是,从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从心所欲的前提是,心里得有;黄永玉一九四五年就起意写过这小说,没有写下去,这也好,心里有了这么多年,酝酿发酵了这么多年。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似乎很简单,不就是自由嘛;但要获得这种自由的能力,却是很难,难到没有多少写作的人能达到的程度。二十五年前黄永玉写《这一些忧郁的碎屑》,谈起过沈从文的《长河》,说表叔的这部作品“排除精挑细选的人物和情节”——这才是真知灼见。写小说的人,对“精挑细选的人物和情节”,孜孜以求尚且不及,哪里还想到、并且还敢于“排除”?不仅是人物和情节,还有诸多的文学要素,既是要追求的东西,又是要超越的东西,否则,斤斤于金科玉律,哪来的自由?怎么可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样不在乎文学“行规”自由地写,习惯了文学“行规”的读者,会接受吗?其实,这只不过是“外人”才会提出来的问题,对黄永玉来说,他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还是在谈《长河》时,他说表叔,“他写小说不再光是为了有教养的外省人和文字、文体行家甚至他聪明的学生了。他发现这是他与故乡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第一本知心的书。”这才是知心的话,知心,所以有分量;这些话用在黄永玉自己身上,用在《无愁河》上,也同样恰当,恰当得有分量。
所以,在黄永玉的心里,与其说这部作品写出来要面对“读者”,不如说是要和故乡人说说故乡。甚至,在现实中,在现在的湘西,有或没有、有多么多或有多么少的故乡人要听他漫长的叙说,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心目中,存在这样知心的故乡父老子弟。
还有一个说话的对象,是自己。一个老人,他回溯生命的来路,他打量着自己是怎么一点儿一点儿长成的。起笔是两岁多,坐在窗台上,“他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醒悟’,他没想过要从窗台上下来自己各处走走”(4页);结束是他离开朱雀,到了长沙,见到父亲,“原本是想笑的,一下子大哭起来。”(1187页)黄永玉用第三人称来写自己,显见得是拉开了打量的距离;但奇妙的是,这样拉开距离打量自己,反倒和自己更亲近了。

生命不能重新再过一遍,可是写作能够让生命重返起点,让生命从起点开始再走一遍,一直走到现在,走成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在写作中重现的生命历程,与生命第一次在世界中展开的过程不一样:写的是一个孩子两岁、四岁、七岁、十二岁的情形,可这是一个老人在写他的两岁、四岁、七岁、十二岁,童稚时候懵懂的,现在明白了;当时没有意识的,现在意识到了。所以不能说这部作品写的就只是记忆:确实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呈现过去的情形和状态,然而同时也在在隐现着现在的情形,写书人现在的生命状态。这样就可以看到一个老人与两岁、四岁、七岁、十二岁的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在字面上通常是隐蔽的,偶尔也显现一下,不管是显还是隐,从始至终都是存在的。感受到这种存在,才算对得起这部书。

与故乡父老子弟说话,与自己说话,还与几个特殊的人说话。《无愁河》的写作不面对抽象的读者,却面对具体的几个人,几个作者生命中特殊的人。黄永玉说:“我感到周围有朋友在等着看我,有沈从文、有萧乾在盯着我,我们仿佛要对对口径,我每写一章,就在想,要是他们看的时候会怎么想。如果他们在的话,哪怕只有一个人在。比如如果萧乾还活着,我估计他看了肯定开心得不得了。表叔如果看到了,他会在旁边写注,注的内容可能比我写的还要多。”(王悦阳:《黄永玉:流不尽的无愁河》,《新民周刊》2013年11月11日)这几个想象中的读者,伴随着写作过程,以特别的方式“参与”到了写作之中。其实还不仅是写作过程,黄永玉写这部书的冲动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素,就是和这些已经逝去的老人谈谈话,让他们“开心”,或者“写注”——没有多少人知道,沈从文一九四四年给自己和父老乡亲谈心的《长河》,十分细致地加了大量批注;倘若他读到《无愁河》,兴起写注,一写起来就没完没了,那简直是一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愁河》也是一部献给几位逝者的书,他们是无可替代的重要读者,他们有不少东西融入了作者的生命。
那么,你会明白,在九十岁老人身上活着的,可不只是他一个人。

一个生命里,“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一个生命“融合了许多的生命,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这是冯至在《十四行集》里写到的句子。黄永玉和沈从文的合影里有一张特别好,书报刊上多次刊出,那是一九五〇年黄永玉从香港到北京,在中老胡同北大教授宿舍前照的,摄影者就是冯至。顺便提一下,是因为刊登这张照片时很少注明摄影者,沈从文那时候的邻居。
黄永玉万分惋惜和感慨《长河》没有写完,他说那应该是像《战争与和平》那样厚的大书。长长的《无愁河》,会弥补这个巨大的遗憾,为表叔,为自己。

(0)

相关推荐

  • 黄永玉:“无愁河”上盛大迷人的文化漂流

    2021-06-18 08:47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谷海慧 阅读1307次 这是一种缓缓推进.轻拢慢捻.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黄永玉先生十二卷<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系列作品(以下简称 ...

  • 一条河街,一段历史,一城故事

    湖南常德是一座地地道道"枕在水上"的城市.沅江岸边的河街始于战国七雄楚威王,成于明朝正德年间,盛于清末民初,大河街.小河街,常德城里街连街,繁华数百年的河街,写尽了常德曾经的荣光与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一】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一」 [郭进拴原创]我读黄永玉[之一]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二】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二]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三】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四】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四]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五】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五]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六】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六]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七】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七]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九】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九」<无愁河>一经面世,就会遇到四面八方的读者.<收获>从二〇〇九年开始连载这部作品,连载了五年,"浪荡汉子"才走出故乡闯荡世界.据说 ...

  •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十】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十」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