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回答: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超常人?
差距在哪里?
你想要思想变得深刻,其实方法你都知道,只是你从未重视,或者说从未真的去脚踏实地做过。
就比如说读书笔记这个事,想想看,你上知乎这么多日子,亦或不是知乎,哪怕只是公众号和微博,100个意见领袖里至少有80人告诉你读书的重要性,有的吧?
说到读书,没有一位大V否认过做笔记的重要性吧?有100人说读书最好写读书笔记,足够引起你的重视了吧,但你真的有在写吗?
你是在笔记上写了,还是发表在豆瓣,知乎了?
还是,你觉读完一本书就已经让你蛮有成就感,写笔记会破坏这不轻易得到的满足感,何况还那么浪费时间,于是你就真的没有写过?
有试过真的读完一本书写一篇笔记——彻彻底底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经历吗?
有的人写了,无论读什么书,都会在豆瓣上傻傻的发一篇读书笔记,他做了一件在你看来“挺麻烦”的事。
有的人还不尽于此,他会在知乎上找问题来回答,用问题开促进自己的思考,你有时候看到会觉得那人真的也够拼的,没什么人看还在那里发东西,真的有够无聊。
或许有这么一天,你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万赞的热门答案,你哗啦啦读下去,感觉好爽,作者的观点好棒,问题解剖得好深刻。
另外,文风读起来有点似曾相识的味道,好像是自己认识的某个人,但是看看头像和网名不是“他”啊。
你还是好奇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的观点这么犀利,见解如此独到,好奇心撩拨着你,于是你点开作者的主页,打算好好了解作者往日的答案。
你越读感觉越熟悉,直到在一个“换一个很酷的头像或笔名是怎样的体验?”或“你是怎么变成知乎大V的?”的回答中,你终于找到答案,这回你确定了,就是“他”。
这时,你开始感慨,开始好奇,略微莫名其妙的气愤,怎么一两年间,他摇身一变成了坐拥十万粉丝的大V,而我却还是一名透明?现在还傻乎乎的变成了他的读者,为什么?
你最初可以不服气,但是你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对,就得是他。看看人家付出的那些,如果非要在你们两个之中选择一人称为大V,那就只能是他,而不是你。
很多东西都是要将代价的,换句话说,如果你原本普普通通,倘有一天,你忽然变得“思想远高于常人”,你就说说,自己配吗?
你拿什么来“配”?你曾付出过什么代价来置换?
看看3种人,比如一件事情,A不问真相,B问了一个为什么之后不了了之,C问了为什么之后又是一个为什么。
我不敢说通过一次比B多问一个为什么的C就可以把问题想得更明白更深入,但是在100个问题上,1000个问题上,C都多问一个为什么呢?
我相信C的思想肯定可以做到远高于A,也会高于B。
“多问100个、1000个为什么”,难道真的只是我随便举例的数字吗,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现实的参考价值吗?
你到知乎翻翻看,那些在知乎已经认真写了1000个答案的人,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在我们眼中是什么样子?
难道他们不就是我们很多人眼中的,至少在我们看来是具备一定思想的人吗?
在知乎上写上1000个答案,或者哪怕只是100篇,很多人就会以为你有思想了 —— 即便你赞数少,如果你认真写了,别人有认真看了,最多只会认为这个网站不适合新人。
一般来说,在某些问题上你也能够独辟蹊径,那这个“独辟蹊径”的高光时刻,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的——或许就真的是。
关键是,有多少人真的去认真写这100个答案了?
这100个答案,你有深耕细作吗,有在每个问题上多问几次为什么吗,在追究真相的时候,真的有盘根究底的精神吗?
多问一层为什么、多想一下,难道不就可以比原先所能看到的有更多的深度吗?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最好的思考,是从身边人中索取
我们普通人,凡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历的那些涉及生存、繁衍、发展的问题,我们锁定问题,扣住问题,多一点耐心去深思熟虑,这样做100次不可以的话,那么1000次呢,总会有成效了吧?
我们普通人,千万不要期待着经历什么大灾大难,之后获得那些可以看透世俗的深邃。
现实是,真正经历过大起大落,最后少数从中汲取营养,思想深度能超过常人的那些人。
其实他们也并不会感激自己所曾经历的一些,何况他们还是少数,有更多人经历灾难,照样完不成思想上的蜕变。
不举别的例子,看看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那些例子,每次你和父母或者对象吵架了,或者情感破裂了,真的都给你带来反思了吗?对于一些人来说,哪怕反省也没有的吧?
身边这些我们平日都能遇到的矛盾——其实它们都是思考材料,我们消化都消化不完,你又哪来的勇气,说自己就可以在大灾大难中获得思想的涅槃。
是学生,不要只在“此题答案略”的时候意识到要自己想答案了。
有些人,曾经和你是同学,在中学的时候,他们喜欢几个人围在一块探讨题目,有的人会寻求“一体多解”。
这些在你看来是“没必要“或“多此一举”的事情,但他们去做了,来日你且看看他们,是不是活成了你觉得优秀的模样?
是职员,比如说你到新媒体公司负责运营,有的人干的就只是“运营”的工作。
我也见到这样的人,她能把各项工作从混乱变得具有流程化,能给老板交一份《用户回复参考手册》,她把每一种常规的用户咨询进行总结归纳,这样的人,你离职了老板想不挽留你都难。
知乎有个问题,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有位答主说,大家都有过独立思考的时候,比如你被骗的时候,这种时候你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是,你不被骗的时候呢?
我们对一件事人的重视度往往只是一时性的,而且只是表现在当下经历的那一刻。
比如看一篇文章,作者说了一件事情,你极为赞同和认可,但极为荒谬的是,我们一般只会在“阅读”的那一刻,才觉得作者说的事情是如此重要。
读完后,大家都好像不记得了一样,好像一件事的重要程度,只是因为“我意识到了”,它才“重要”。
但客观来讲,有很多事情是不会以我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有些东西,可能你一辈子都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但它对你至始至终都很重要。
类似这种至始至终都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最好的对待方式就是,当你第一次遇到它,那就不要再放过它。
我说的是,遇到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要多问几次为什么”,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事情,难道我们不知道吗?
“多问几次为什么”是一个可以让人走向深度、走向全面的方法论。
但这个世界,始终还是会有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为什么?
看这个题目的人,对这句话应该基本能接受的吧?
一天有24小时,你有花多少时间用在“思考”上?那些认为自己思考能力弱的人,你可以用着秒表统计一下,你一天到底有多少纯时间用于思考。
想想邓爷爷,据说他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如果你能每天花一小时坐在树下想想生活,想想人生,社会能不能多出几位思想家我不知道,但至少我可以肯定,知乎可以多出许多的“大V”——有时候做大V就是这么简单。
嫌弃自己没有想法,那么你要做的正是多用脑子去思考。
脑子这东西,也是用进废退的,大前研一年轻的时候,利用上班乘地铁的时间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今天的职场人士可以借鉴一下,他是这样做的:
在他上班乘坐地铁的几十分钟里,他带着问题上车,开始的时候思考的慢一点,最后他可以做到一个站就把一个问题抽丝剥茧,3分钟找到根本原因,拿出解决方案,这个练习让他的思考能力变得炉火纯青。
你经常想问题,你的思考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就好像肌肉,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可以变得强韧而结实。
最后说一下,“多想”、“多问为什么”,其实算是很朴素的方法论,那么让方法论可以牢固与现实产生衔接的方法是什么呢?
一个十分关键的点可能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要在一开始当你意识到“要多问为什么”的重要性的时候,你就要趁热打铁,跳过想法的自嗨的阶段,让它和你的身体产生衔接。
不是说“多问为什么”很重要吗,好啊,就别让它只停留在你的共鸣之中,别只是让它停留在你的认可之中,共鸣和认可,甚至是点赞收藏都是不够的。
你需要做的是,找个榔头敲敲自己的大脑让自己清醒,然后迅速的投入行动之中,立马在纸上抄下莫名其妙的几个大字:要多问为什么。
然后比如,找到一本书去读,开始问自己,作者说的是对的吗,可以适用吗,为什么对?或者为什么错了?
找到知乎的问题,看看如何变得自律这个话题,有的人很多伟大作家都是不自律的,生活一塌糊涂,那么你看到观点之后,开始问为什么作者这样说,他说的是对的吗?
当然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指导论,我想要强调的是:
当你有了这种行动力的时候,你会找到更多的思考的方式方法,比如你可能会在一个“如何学会提问?”的问题,找到正确的思考的打开方式,这才是更重要的。
而一旦你有了这种主动性,我想我这篇文章的使命已经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