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一、反动与先驱
明末学术主潮: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宋元明道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六朝隋唐文化,灿烂活泼。晚唐五代纷乱,人心厌倦,回归严肃朴素。二是儒佛接触,禅宗与道学接近。道家把儒家言建设在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之上。补充《大学》《中庸》《易经》对抗佛学。
王阳明后,反对派约三,其一张居正等事功派,其二王世贞等文学派,其三依附魏忠贤等势利派。事功派、文学派与道学派由相轻到相攻。道学派之东林、复社形成政党。
明亡以后,学者批评道学先生。如李刚主、朱舜水、顾亭林、王船山、费燕峰。
王学的反动:一是自身的反动,如刘宗周,特标“证人”主义,以“慎独”,减少谈玄,是旧时代的结局。二是自然界探索的反动。徐霞客、宋应星。但不代表整个时代。三是明末欧洲历算学输入。为第二次中外智识相接触,晋唐间佛学输入为第一次。四是藏书刻书风气渐盛。如焦竑、范钦、毛晋等。五是晚明净土宗三大师。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回到隋唐佛学途径。
二、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时代思潮:文化昂进。继续的群众运动。
明朝灭亡:学者痛定思痛,为政治而做学问,政治绝望,乃做纯粹学者。
清朝统治政策:顺治元年至十年利用;顺治十一二年只康熙十年高压,操纵贰臣,江南奏销案、文字狱等;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举荐山林隐逸、举荐博学鸿儒、开明史馆。
清代学术变迁: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对王学实行革命。经世致用。代表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康熙二十年之后,遗老大师,凋谢略尽,后起之秀,生长新朝,经世之学涉及时政,为文字狱禁锢。趋于健实有条理,约有四支:阎若璩等之经学、梅文鼎等之历算学、陆世仪等之程朱学(介乎王、汉之间)、颜元等之实践学。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
科学发展戛然中止:科举制度、耶稣会内部分裂,早期教士抓住国人心里,教皇令禁拜祖宗,朝野震怒、耶稣会徒党胤礽,被雍正驱赶。
古典考证学独盛:自然现象考察一路因科学媒介人失去、传统学者看轻“艺成而下”之学问。雍正、乾隆暴戾猜疑,如罗马教皇权盛时,学者埋首古典注释。
康雍以来,提倡宋学。江浙标出汉学,至乾隆朝全胜。
四库全书:提要以官方形式表现思潮。四库馆几为汉学大本营,提要是汉学思想结晶。朝廷提倡之学风,为民间自然发展学风压倒。
乾嘉诸老:一为吴派,惠栋为代表,以信古为标帜,“纯汉学”;二为皖派,戴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标帜,“考证学”。另有扬州派,焦循、汪中等,浙东派,全祖望、章学诚等,贡献在史学。
乾嘉学风:科学的古典学派。贡献如:一是经书笺释,二是史料蒐补鉴别,三是辨伪,四是辑佚,五是校勘,六是文字训诂,七是音韵,八是算学,九是地理,十是金石,十一是方志编纂,十二是类书编纂,十三是丛书校刻。
乾嘉考证学。清代300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凡是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
四、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
古典考证学的衰落:乾隆以后,社会动荡,新兴常州学派,融合公羊家经学、阳湖派文学(桐城派转手加以解放),在乾嘉考证学基础上建设顺康间“经世致用”之学,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新精神产生原因一是考证古典已被前辈做完,二是政府威权陵替,思想解放,批评政治、社会之风渐起。但学界仍被“考证学正统派”把控。此后咸同二十多年,江南文化糜烂。
思想界三条新路:洪杨之乱前后,三条思潮,一是宋学复兴,如罗泽南、曾国藩之交。二是西学讲求,洋务、译书等。三是排满思想,太平天国驱逐胡人旗号,此后同光间,思想界厌恶西教进而迁怒西学。
光绪年后,学问向荣。考证学转向局部专项,如金石、元史、西北地理、诸子学。
清末积弱,政治剧变酿成思想剧变。又因思想剧变酿成政治剧变。黄顾朱王之“经世致用”,超汉学,超宋学,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康有为等新学派,戊戌政变失败。继而义和团、废科举等。
清末新思想运动中心移到东京,上海为转输。主要潮流:一是梁启超等,鼓吹革命、无拣择地输入外国学说,谋中国过去善良思想复活。二是章太炎等,种族革命,新考证学。三是严复等,翻译英国功利主义派书籍。四是孙中山等,社会主义。另有范源廉风速成师范、速成法政,促进辛亥革命,掌控教育政治界。
清末三四十年,学界活力中枢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毛病是混杂与肤浅。
五、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
王学明末与禅宗打成一片,东林顾宪成、高攀龙提倡格物以救空谈,为一次修正。刘宗周提倡慎独以救放纵,二次修正
中国完善的学术史从梨洲学案始。
学术史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叙时代学术,网罗各派。二是叙某家学说,提挈特点。三是写各家真相,不可主观。四是概述时代生平,看全人格。
明儒学案合于四条件:一是以阳明学派为中坚,不抹杀他派。二是独具只眼,从各人全集纂要钩玄。三是正文叙述极忠实,不以他人话作自己注脚。四是每案之前有翔实小传。
六、清代经学之建设
顾亭林:反对向内的-主观的学问,提倡向外的-客观的学问。行己有耻。以坚强意志抵抗恶社会。不流俗同化,用个人心力改造社会。博学于文,反对宋明学者以谈心说性为学。用客观工夫,讲求事物条理,越详博越好。
顾亭林治学:剧而不乱、老而不衰。重实地调查。以钞书为著书。著述道德、矜慎虚心。
顾亭林在清学界位置:一在开学风,排斥理气性命之玄谈,专从客观方面研察事务条理;二曰开治学方法,如勤搜资料,综合研究,如参验耳目闻见以求实证,如力戒雷同剿说,如虚心改订不护前失之类皆是;三曰开学术门类,如参证经训史迹,如讲求音韵,如说述地理,如研精金石之类皆是。独有他生平最注意的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因政治环境所压迫,竟没有传人!他的精神,一直到晚清纔渐渐复活。至于他的感化力所以能历久常新者,不徒在其学术之渊粹,而尤在其人格之崇峻。
阎若璩:第一流学者,因一部《尚书古文疏证》。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才知道经书有些也靠不住。自此以后,今文和古文的相对研究,六经和诸子的相对研究,乃至中国经典和外国经典的相对研究,经典和野人之语的相对研究都一层一层地开拓出来了。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
胡东樵:破坏之功,过于建设。破除迷信,廓清辞闢。
七、两畸儒
王船山:与顾亭林是王学反动所产人物,能破坏且能建设,顾亭林建设近于科学的,船山近于哲学的。
船山哲学:一是认“生理体”为实有。二是认宇宙本体和生理体合一。三是这个实体即人人能思虑之心。四是。这种实体论,建设在知识论的基础之上,其所以能成立者,因为有超出见闻习气的“真知”在。五是见闻的“知”,可以辅助“真知”,与之骈进。为宋明哲学开一新路,因为知识本质、知识来源的审查,宋明人是没有注意到的。
顾亭林极端排斥哲理谈,最不喜讲“性与天道”。船山不然,一面极力提倡实行,一面常要研求最高原理,盖认为有不容已者。要解决人生问题,需先讲明人之所以生。船山虽喜言哲理,然而对于纯主观的玄谈,则大反对。
船山的读通鉴论和宋论是史评一类书里最有价值的。是有主义有组织的书。
朱舜水论学问,以有实用为标准。
八、清初史学之建设
自唐以后,设官局修史,大抵凑杂成篇,漫无别择,故所成之书,芜秽特甚。内中如欧阳修之五代史记、朱熹之通鉴纲目,号称为有主义的著作,又专讲春秋笔法,从一两个字眼上搬演花样,又如苏老泉东坡父子、吕东莱、张天如等被辈,专做油腔滑调的批评,供射策剿说之用。宋明以来大部分人,除司马温公、刘原父、郑渔仲诸人外,所谓史学,大率如此。
到潘力田、万季野他们觉得,历史其物,非建设在正确事实的基础之上,便连生命都没有了,什么书法和批评,岂非都成废话,事实绝非靠空洞的推论和尖巧的臆测所能得,必须用极耐烦工夫,在事实自身上旁推勘,才可以得着真相。他们的工作十有七八费在史料之蒐集和鉴别,他们所特别致力者虽在明史,但这种研究精神影响于前清一代史学界不少。
历代史表可以看出万斯同的组织能力,群书疑辨可以看出他的考证精神,读礼通考可以看他学问之渊博和判断力之敏锐。梨洲很有些门户之见,万斯同一点也没有。
全祖望善论学术流派,最会描写学者面目。对于野史,能用公平敏锐的眼光评定他们的价值。他和梨洲的不同:第一梨洲虽不大作玄谈,然究未能尽免。全祖望则无一字理障。第二梨洲门户之见颇深,全祖望一点也没有。
宋元学案:特色一是不定一尊。二是不轻下主观批评。各家批评广搜入附录。三是注意师友渊源及地方的流别。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著述动机含着无限隐痛。一百三十卷几百万言合成一篇长论文。自为书自注之。眉目清晰。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治史应把许多事实连属起来比较研究,礼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
九、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
王学反动,第一步则返于程朱。
杨园:轻名士。辑录《刘子粹言》,矫正阳明之语。认为“读此书使人长傲文过,轻自大而卒无得”“一部传习录,吝骄二字足以蔽之”。
陆世仪:著有《思辨录》。不喜白沙、阳明之学,评论最公。任公以为是最好的学术批评家。
陆陇其:极尊朱子。
王白田:有《朱子年谱》。任公以为是“科学的研究朱子”。
清初依草附木朱派人独多而流品亦最杂。
假道学:孙承泽、李光地、方苞。
十、实践实用主义
清代学术:程朱陆王之争→汉宋之争→新旧之争。
颜元:极力提倡“习”,用实地练习功夫。讲学问重效率。反对著书。主张非力不食。
李刚主:主张通功易事。书本上学问也不尽废。以躬行为先。
颜李学派:否认读书是学问,尤其否认注释古书是学问。否认用各种方式的文字发表出来的学问。否认讲说是学问,尤其否认讲说哲理是学问。否认静坐是学问,尤其否认内观式的明心见性是学问。颜元认为读书令人愚弱。反对读书,但不反对学问,认为两者截然无关,读书妨害学问。反对宋明儒谈玄式讲学。凡学而注重讲,无论讲什么,无论对错,已经错了路数。颜元反对主静,提出“主动主义”。颜李赞同主敬,但不赞同宋儒方法。认为必从实行中经验得来才算真知识。颜李学派看来,见理于事、因行得知,才算真的知行合一。习斋之习,一是改良习惯,二是练习实务。注重人格全部之磨练。
十一、科学之曙光
历算学:受外来影响而进步,唐代婆罗门法、回回法、西洋历法。
王寅旭、梅定九
梅定九成绩:一是确定了自利玛窦、徐光启以来建立的历学脱离占验,走向科学的观念。二是历学史研究。三是认定历学必须建设在数学基础之上。四是科普走向显学。五是不薄古不盲从新。
十二、清初学海波澜余录
方以智:开清代考证学先河。一曰尊疑,二曰尊证,三曰尊今。《通雅》。
陈确:刘宗周门生,不喜欢理学。考证《大学》晚出。
潘平格:敬即是心,而非敬以治心;心即是敬,而非主敬持敬。
费密:宋元学术革命急先锋。但提倡注疏。研究历史上学术变迁,认为宋学自南派衍来。论宋儒之学剽窃佛道。认为空言高谈有害政治。反对宋儒禁欲主义。
唐甄:著《潜书》(《衡书》),刻意追摹周秦诸子,想要成一家之言。学术从阳明入手,带点佛学气味,精心研究事物条理。养心专为治事用,心学只算手段,不算目的。
胡承诺:著《绎志》,能贯通引申,有历史事例。
易堂九子:魏禧为代表。任公认为他们文章带帖括气。文论,品格比《潜书》《绎志》差得远。
刘献廷:代表作《新韵谱》。以音为主,创造新字母,注重方言。重视水经注。
毛奇龄:有天才,好立异。全谢山著其别传,论其学术劣迹。
朱彝尊:搜集资料淹博,少心得。
何焯:所校书多小节,未用校勘家家法。全谢山认为不脱帖括气。仍为清代校勘学创始人。
钱谦益:精熟掌故。
吕留良:雍正著《大义觉迷录》专驳其学说。
戴名世:古文家。任公以为桐城派应推之为开山之祖。对官俢明史不满。
十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经学、小学及音韵学
(一)经学:
1. 易经:先革周邵派的命,黄梨洲《易学象数论》等。再建设,重注疏。代表:惠栋、张惠言、焦竑。
2. 尚书:清初将东晋伪古文尚书和伪孔安国传证伪坐实。之后搜集古籍旧注,代表有三家,江声一位好古,没有别泽剪裁,最下。王鸣盛蒐罗极博,但分不清今古学说,好为调和,转成矛盾,中。孙星衍自为注而自疏之,注文简括明显,疏文茩加详,疏出注文来历,加以引申。注意到了今古学说差异,不勉强牵和,留待读者判断从违。但三家墨守汉学,非汉儒之说一字不录。
3. 诗经:清儒功劳在解释名物。清学正统派墨守毛序,代表为陈奂《诗毛氏传疏》。但也有姚立方、崔东壁、方鸿濛之反动。另有王应麟等搜辑三家学说。
4. 三礼:宋元明三朝,三礼学完全衰熄。孙诒让《周礼正义》;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将仪礼拆散重新比较整理贯通,方法科学。张惠言《仪礼图》用图表说经,一大创作。邵懿辰《礼经通论》专明传授源流,斥古文逸礼之伪。胡培翚《仪礼正义》集大成;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专录前人说,自己不下一字。另有单篇别行解释;汪照《大戴礼注补》,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另有夏小正等单篇解释;《读礼通考》《五礼通考》《礼书通故》。清代礼学,仪礼最成功。周礼一向寂寞,至孙诒让光芒万丈。礼记成就不高。各经记载,互有矛盾。学者不敢得罪,越会通越一塌糊涂。
5. 春秋三传: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左氏传);庄存与为公羊学初祖,刘逢祿、龚自珍、魏源、凌曙、戴望,至于陈立《公羊义疏》;钟文烝《谷梁补注》,侯康《谷梁礼证》,刘兴恩《谷梁大义述》。清代惟公羊优良。今文学运动,以公羊为中心,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
6. 四书:阎若璩《四书释地》,翟灏《四书考异》。①论语: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文派戴望《论语注》多新见,恐非真义。焦循《论语通释》发明实多。简竹居《论语集注述疏》疏解朱注。②孟子: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7. 诸经新疏合评:清儒另著新疏,旧注好则疏旧注。不好就连注一齐改造。①邵晋涵《尔雅正义》,为第一部新疏。疏郭注,博彩诸家注。郝懿行《尔雅义疏》多袭邵旧。②伪古文尚书定案,伪传孔疏被推翻。江声《尚书集注音疏》乏裁断之识,用篆体写经文,依说文改原字。王鸣盛《尚书后案》用郑注而兼存伪传,不载史记及大传异说。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辨清今古文界限,所辑新注确立范围。以史记为古文说(出孔安国),尚书大传及欧阳,大小夏侯为今文说(出伏生),马融、郑玄为孔壁古文说(出卫宏、贾逵)。所谓“五家三科”。都升之为注。先秦诸子、纬书、白虎通等今古说,说文之古文说,附之疏中。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审定孙江王三家之后新辑尚书古注。但其学问有限,见解迂滞,枝辞太多。③焦循《孟子正义》,赵岐注为汉经师作。孙奭疏伪撰。训释训诂为主,义理解得简当。④陈奂《诗毛氏传疏》,以郑康成本治韩诗,又改从毛,作笺杂鲁说,不守家法。⑤胡培翚《仪礼正义》,体例有四:补注、申注、附注(郑注以外)、订注。⑥陈立《春秋公羊传义疏》,严守“疏不破注”。⑦刘宝楠《论语正义》,用何晏集解,存魏晋旧录。郑玄遗注,悉载疏内。破注居半。简朝亮疏朱注,空话太多。⑧刘文淇《左传旧注疏证》,三世一经,革杜注命。⑨孙诒让《周礼正义》,一是释经简,释注详。和《论语正义》相反。因孙诒让认为“郑注详博渊奥,注明即经明,义本一贯也”。二是多存旧疏。声明来历。有著述道德。三是尊郑注而不墨守回护。四是严辨家法,不强为牵和。任公以为清代新疏之冠。⑩其余四经:皮锡瑞《孝经义疏》。邵晋涵《谷梁正义》。礼记阙。清儒不肯疏王韩旧注。亦无太多引申发明余地。
清儒新疏一人独力做一部,且每人只做一部。做一门学问便要把它的内容彻底了解,凡一切关系的资料,搜集一无遗漏,着手著述之时,先订计划,各有别裁,每下一判断,必待众证都齐之后。
8 .其他通释群经之著作:①朱彝尊《经义考》,经史学。②臧琳《经义杂记》,康熙初年作,有乾嘉学派精神。③王引之《经义述闻》,校勘训诂。王氏四种。④俞樾《群经平议》,应用《经义述闻》方法,有所发明。任公以为清儒训诂句读功劳很大,名物制度尚有许多未决。认为整理经学,应开新路,使人人能读而且乐读。用简明方法解释文句,有趣味有组织方法发明义理。
(二)小学及音韵学
小学本经学附庸,音韵学又小学附庸。
任公命名“字义学”“字用学”。
1. 字义学:字典辞典之学。①以各字辞所含意义分类组织,《尔雅》《方言》《释名》《广雅》。②以各字形体及所从偏旁分类组织。《说文》《玉篇》。(①②归小学)③以各字读音分类组织。《切韵》《集韵》《广韵》。(3归音韵学)
方以智《通雅》为近代小学研究第一部书。另有戴震《方言疏证》。
邵晋涵《尔雅正义》、钱坫《尔雅释义》、郝懿行《尔雅义疏》。(清儒认为《尔雅》周公作,实则刘歆一派采辑汉儒传注而成。但各字分类排纂,还解释二字以上之辞,有进步意义)。
毕沅《释名疏证》,实则江声所作。《释名》以音韵治小学之祖。
王念孙《广雅疏证》,就古音求古义,清儒治小学最大成功处。应为王氏四种最先读之书。远胜郝懿行书。另有《小尔雅》释书数种。
阮元《经籍纂诂》,收古经本子本文中之训诂、各经注(《十三经注疏》及清儒所辑古注)、汉魏以前子书及古史注、古史部集部注、小学古籍。是检查古训最利便之类书。
《说文》:惠栋《说文记》为专书之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订古韵十七部,每字注明所属之部,由声音以通训诂。王念孙极称赞;桂馥《说文义证》,恪守许旧,无敢出入,博引他书,案而不断。不似段注破字创义,但更适用;王筠《说文释例》,最便学者,创造力极高。发见原著者若干公例,认定之后,不合者即窜乱,能执简御繁。《说文句读》一删篆,二一贯,三反经,四正雅,五特识。任公以为,治《说文》,先读《句读》,简明不偏颇。次《释例》,观其会通。《段注》敬重不为所束缚。《义证》则顾问,解疑求详而已。
清儒治说文,本由古韵学转手而来。不少人因戴震之语把说文学往声韵方面发展。代表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拆散说文重新组织,分隶十八部下。
任公以为,从姚文田到朱骏声,注意收音,忽略发音,不配表(戴震所谓“那一卷书”);说文会意字,未有专门研究。
2. 字用学
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归纳研究,益人神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指出古人说话行文用字之例,后人误读古书妄改或传钞伪舛以至失真之例,即古代文法书和校勘秘诀;马建忠《文通》,融会王俞,仿欧人文法书把语词详密分类组织。
清代音韵学:古韵学和切韵学。
十四、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
(一)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
校勘法:一是两本对校,择善而从。(有善本)二是据本书或他书旁证,反证校正文句原始伪误(无善本)(互见、同文、以意逆志)。三是发见体例(不限于一字句,可校全书颠倒紊乱,妄改失真)。四是据其他资料(和原作者算账,可据本书或他书,限于史部,经子用不着)。五是章学诚《校雠通义》所讨论专在书籍分类簿录法。
校释诸子有价值者:卢文弨《群书拾补》,多一二法;王念孙《读书杂志》,多用二法,随校随释,妙解环生;俞樾《诸子平议》,应用王氏法;孙诒让《札迻》,体例略如王俞。
1. 荀子:汪中《荀卿子通论》《荀卿子年表》,复活荀子书。卢文弨抱经合校。郝懿行、陈奂、王念孙、俞樾,至王先谦《荀子集解》。
2. 墨子:汪中、卢文弨、孙星衍至毕沅《墨子注》、王念孙、俞樾、戴望等。至孙诒让《墨子閒诂》。能辨真伪,附录后语,考订流别,精密闳通。王闿运《墨子注》轻议毕校,自增狂妄。经说四篇,颇有新解。分半大取,别自成篇,大胆已极。任公以为颇有小慧而学无本原。初学者不宜读。
3. 管子:王氏父子、孙星衍、洪颐煊、戴望、俞樾等。
4. 韩非子:卢文弨、王念孙、俞樾、孙诒让仅一卷。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荟聚众说,稍好,先慎学识凡庸,远弗如《荀子集解》。
5. 老子庄子列子:卢王俞各数卷。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王先谦《庄子集解》,远不如《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解》,注疏体,录郭注及经典释文,搜集晋唐逸注及卢王等是正文字,间附案语为之疏。章太炎《齐物论释》。
6. 晏子春秋:任公以为伪书。卢王俞有校释。毕沅有音义。
7. 吕氏春秋:毕校经训堂本为精。
8. 逸周书:卢文弨集诸家说抱经堂本为佳。陈逢衡《逸周书补注》,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
9. 国语:士礼居仿宋刻最佳。汪远孙,洪亮吉《国语韦注疏》。
10. 战国策:士礼居本为佳。程恩泽、林春溥。
11. 竹书纪年及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一派认为全伪,如钱大昕、王鸣盛。二派认为全真,如徐文靖。三派认为古本真,今本伪。如郝懿行、章学诚、朱右曾、王国维。四派认为今本虽非真,亦从古本辑出。如洪颐煊、陈逢衡、林春溥。代表如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洪筠校穆天子传。
12. 山海经:吴仕臣《山海经广注》,滥引《路史》及六朝唐宋人诗文以至晚明恶劣类书,殊无义法。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13. 孙子吴子司马法:孙星衍精校本。
14. 周髀算经:戴震精校本,算经十书之首。
15. 黄帝内经素问:钱煕祚、胡澍。
16. 淮南子:庄逵吉、卢文弨、王氏父子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有心得,采类书佚文甚备,足与《荀子集解》相埒。
17. 尚书大传:陈寿祺辑校后始可读。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家法谨严。
18. 韩诗外传:毛本、卢本,赵怀玉、周廷寀、吴棠。
19. 春秋繁露:抱经堂本。凌曙《春秋繁露注》,魏源《董子春秋发微》,康有为《春秋董氏学》,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20. 列女传新序说苑:王照圆(郝懿行妻)、梁端(汪远孙妻)等注。王氏父子校。后两者有陈左海校本。
21. 法言、太玄:徐养原校本。俞樾平议。
22. 潜夫论盐铁论论衡:汪继培《潜夫论笺》,杨树达《盐铁论校注》,俞樾、孙诒让有论衡校释数十条。
23. 白虎通义,五经异义,风俗通:陈立《白虎通疏证》,陈左海等辑笺五经异义,卢文弨有风俗通校条补遗。
24. 越绝书、华阳国志:前者有卢校本,后者廖刻本(顾广圻校本)。
25. 抱朴子:卢、顾助孙星衍刻平津馆本。
26. 水经注:明朱谋玮本。赵一清、戴震、全祖望三家治水经注。王先谦合校本。杨守敬《水经注疏》为乾嘉以来一反动。
27. 颜氏家训:抱经堂本。
28. 经典释文:抱经堂本。
29. 大唐西域记,慈恩法师传:丁谦等。
30. 困学纪闻:翁元圻集阎若璩、何焯、全祖望之大成。
以上三十余种书,专注重校勘成绩,注释则其副产物。
(二)辨伪书
大批造伪六个时期:一是战国百家争鸣。二是汉初献书。三是王莽篡汉托古。四是王肃与郑玄争雄。五是两晋六朝道士托古抗佛。六是明中叶后杨慎等哗世取名。
唐代伪佛典多,伪儒书少,因佛学占重要位置。宋元伪书少,因喜自出见解,不甚借古人为重。
伪书类型:一是古籍偶见书名。如隋刘炫伪造三坟。二是古本已亡佚。如孔子家语。三是古无此书后人嫁名。如隋张弧伪子夏易传。四是伪造伪书。如晋人伪造汉志记载的周末或汉初人伪造的列子。五是真书杂伪篇。如史记之武帝纪。六是书真而名伪。如左传托名春秋左氏传。七是书真而作者伪。如指管子为管仲作。八是伪定年代作者。如指素问为黄帝作。九是非全伪但确非原本。如今本竹书纪年。十是伪书含真篇。如晋人伪造孔丛子,收汉志旧本小尔雅。
辨伪史:汉志注依托者七,似依托者三,增加者一;隋《众经目录》立疑伪门;宋人疑古最勇;明胡应麟《四部正伪》;清辨伪学益盛。
宋人多轻蔑古书,辨伪多一时冲动。清人多尊重古书,客观细密辨伪。
清人方法:一是从著录传授上检查。二是从本书所载事迹、制度或引书检查。三是从文体文句检查。四是从思想渊源上检查。五是从造伪资料上检查。六是从原书佚文佚说反证上检查。
(三)辑佚书
辑佚起于汉学家治经。四库全书之编纂,动机实自辑佚(永乐大典)始。
清人辑佚取材:一是唐宋类书。二是以汉人子史及经注辑周秦古书。三是以唐人义疏辑汉人经说。四是以六朝唐人史注辑逸史。五是以各史传注及各古选本各金石刻辑佚。
鉴定辑佚书优劣之标准有四:(一)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二)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例如尚书大传,陈辑优于卢孔辑。(三)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则劣,例如秦辑世本,劣于茆张辑。(四)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例如邵二云辑旧五代史,功等新编,故最优。——此外更当视原书价值何如。若寻常一俚书或一伪书,搜辑虽备,亦无益费精神耳。
十五、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方志学地理学谱牒学
(一)史学
清代史学,开拓于黄宗羲、万斯同,昌明于章学诚。
大抵自宋以后所谓史家,——除司马光、郑樵、袁枢有别裁特识外,率归于三派。其一派则如胡安国、欧阳修之徒,务为简单奥隐之文词,行其谿刻隘激之“褒贬”;其一派则苏洵、苏轼父子之徒,效纵横家言,任意雌黄史迹,以为帖括之用。又其一派则如罗泌之徒之述古,李焘之徒之说今,惟侈浩博,不复审择事实。此三派中分史学界七百余年,入清乃起反动。
清初史学,第一派殆已绝迹。第二派则侯朝宗方域、魏叔子禧等扇其焰,所谓“古文家”、“理学家”从而和之;其间如王船山算是最切实的,然习气尚在所不免。第三派则马宛斯(骕)、吴志伊(任臣)及毛西河、朱竹垞辈,其著述专务内容之繁博以眩流俗,而事实正确之审查不甚厝意。虽然,自亭林、梨洲诸先觉之倡导,风气固趋健实矣。
乾嘉间学者力矫其弊。大抵校勘前史文句之伪舛,其一也;订正其所载事实之矛盾错误,其二也;补其遗阙,其三也;整齐其事实使有条理易省览,其四也。其著述门类虽多,精神率皆归于此四者。
1. 明史述作:顾亭林、黄梨洲、潘力田、万季野、戴南山
潘、万注重审查史实。
潘力田去取出入,皆有明征。分划一代之书,或以事类,或以人类。书垂成,没于南浔史狱。
万季野随时纠正史馆原稿,自撰五百卷。
戴南山不费精力考证,而史识、史才一时无两。善于组织驾驭熔炼材料,有极浓挚之情感寄之于所记之事。
史学以记述现代为最重。
2. 上古史研究
①.春秋以前或秦汉以前
《绎史》体裁别创,稍具文化史雏形。
崔述正相反,经书以外,只字不信。考证严密。
②.春秋战国间缺漏及战国史迹年代
林春溥《战国纪年》、黄式三《周季编略》。
3. 旧史补改作
《三国》《晋书》《魏书》重修续作
校合删定官书,如李映碧(清)删八书夹注南北史下。沈东甫(炳震)著《新旧唐书合钞》。
吴仕臣《十国春秋》义例有薛、欧阳不及处。但材料无选择,不注出处,体例不严谨。
汤显祖、邵晋涵、章学诚等修宋史,不传。
元史遗憾在史法芜秽、初期史实阙漏。
元史两次革命:一是乾隆间从永乐大典发现元秘史及皇元圣武亲征录。二是光绪间西域蒙古史传入。
新元史四家:
魏源《元史新编》,有讹舛武断处,然变旧史一人一传为类传,组织材料有别裁。
洪钧《元史译文证补》,据海外秘笈补证旧史。
屠寄《蒙兀儿史记》,自为史文自注之。注则通鉴考异性质,驳正一说,必博征群籍。矜慎磊落。多属蒙古入中国前部分。
柯劭忞《新元史》,无序无凡例无考异无案语。
旧史以外:洪北江《西夏国志》。
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
4. 补各史表志
读史以表志为最要,作史亦以表志为最难。类似有会要。食货志、刑法志补最缺。
任公以为旧史无有,有创作必要之表志:外族交涉年表、文化年表、大事月表。
5. 旧史之注释辩证
疏注前史有四类:其一,解释原书文句音义者,如裴骃之史记集解,颜师古、李贤之两汉书注等是也。其二,补助原书遗佚或兼存异说者,如裴松之之三国志注等是也。其三,校勘原书文字上之错舛者,如刘攽、吴仁杰之两汉书刊误等是也。其四,纠正原书事实上之伪谬者,如吴缜之新唐书纠缪等是也。
清儒通释诸史名著:
《廿二史考异》,详于校勘文字,训诂名物,纠正事实谬误,类《经义述闻》。武英殿二十四史后附考异,性质略同。
《十七史商榷》重典章故实。
《廿二史札记》著述沿革,评价得失,关于治乱,属词比事。抽象观察史迹之法。
各史分别疏证:
史记:当以二钱(大昕、坫)、二王、梁(玉绳)崔(适)书为基础,辅以诸家文集笔记考辨于正文之下。
两汉书:吴翌凤《汉书考证》、惠栋《后汉书补注》以至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
三国志:杭世骏《三国志补注》、钱大昕《三国志辨疑》等。
前四史注释多,以后少。五代史、南北史、唐书、辽金元史等。
旧史志表考证:仿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有孙星衍《史记天官书考证》、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等。多地理、经籍、天文、律历,少食货、刑法、乐、舆服。可看出乾嘉学派喜研究殭定学问,不喜活变学问。
6. 学术史编著及其它
中国旧多横断专史而无纵断专史。
旧史儒林传、艺文志实学术史雏形。明以前多以史昌学,非为学作史。
清初孙奇逢《理学宗传》至黄宗羲《明儒学案》。仍未脱“以史昌学”成见。
叙清代学术,有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等。又有专门史,如《陆子学谱》《颜氏学记》。另有文学美术专史。
7. 史学家法研究及结论
千年以来研制史学义法,能心知其意者,唐刘知几,宋郑樵,与清之章学诚三人而已。
(二)方志学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见于隋志如图经、政记、人物传、风土记、古迹、谱牒、文征之属等。宋以后,荟萃以上各地成为方志。
幸有芜杂不整之方志,保存“所谓良史者”吐弃之原料,可供披沙拣金,亦可见各地方分化发展轨迹及比较。亦多名家所撰,如顾亭林《康熙德州志》等。
方志通患在芜杂。明中叶流行简古,可见乾隆以前人方志观念幼稚谬误。乾隆中叶后,李南涧修历城、诸城志,始注意编纂方法。认修志为著述大业,自谢启昆《广西通志》始。
最能认识方志价值,说明真意义,莫如章学诚。谓方志乃周官小史、外史之遗,专供国史取材。彼乃着方志立三书议,谓:“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认为当及时续增,散失不可复理。倡议州县设立志科;省府县各志自有任务组织,非拼合割裂关系。
章学诚以掌故、文征保存著述所需资料,通志则为“词尚体要”“成一家言”之著述。
私家方志:一是方志体例而避名。二是专记一地史迹。三是专记人物。四是专记风俗轶闻。五是取志中一篇研究。六是未能参与志局事自出所见别传。七是一州县内局部专志。
另有乡土文征数例。
(三)地理学
本历史附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
探险的实测的地理学者:徐霞客、梁份、陈伦炯。
刘继庄,努力于地理学观念改造,《广阳杂记》。探求“人地之故”,人与地相互关系。
清儒地理学,实历史的地理学。其间亦可略分三期:第一期为顺康间,好言山川形势阨塞,含有经世致用的精神。第二期为乾嘉间,专考郡县沿革、水道变迁等,纯粹的历史地理矣。第三期为道咸间,以考古的精神推及于边徼,寖假更推及于域外,则初期致用之精神渐次复活。
顾亭林《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实政治地理学,长编性质,未系统整理,且求诸书本上。
《读史方舆纪要》为清代第一部考古地理书,全书如长篇论文,顶格写正文,低格写注,夹行写注中之注,体裁组织严整明晰。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学,价值在以历史事实为根据。
郡县建置沿革:陈亮工《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古察今,以朝代为经,地名为纬。杨愚斋《舆地沿革表》。恰与陈书相反。
另略述水道志、河放水利志、地理考古、域外边檄地理志、世界地理志、地理图等。
(四)谱牒学
方志,一方之史。族谱家谱,一族一家之史,年谱,一人之史。
年谱兴于宋。明以来兴盛,清极盛。有自撰、亲友门生所撰、后人补作改作、纯考证远古哲人年表。另有族姓之谱。
十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金石学
(一)历算学及其它科学
六朝以来,学校课士,科举取士。宋元名家辈出。明代心宗与文士交鬨,为所鄙夷,明末反动。清代成绩斐然。
明末至清末历算学发展六个阶段:
一期明万历中叶到顺治初叶,耶稣会士来,新派战胜旧派,代表如李之藻、徐光启。
二期顺治中叶至乾隆初叶,消化外来新法,代表如王寅旭、梅定九。
三期乾隆中叶至嘉庆末,古算书研究,代表如戴震、钱大昕、焦循。
四期嘉道咸三朝,古算书整理成果引起创造,完成学问独立。代表如汪莱、李锐等。
五期同治初至光绪中叶,近代新法再次输入,代表如李善兰、华蘅芳。
六期光绪末至民国,第二次消化会通,独立发展。
详叙徐光启、梅定九、戴震等功绩。
乾嘉以后治算学者三类:一曰台官,二曰经师,三曰专门算学家。
其它科学:《天工开物》《通雅》。考工、火器、光学、医学等。
(二)乐曲学
律历并举。清儒治乐学,一在古乐研究(再分雅乐、燕乐),二在近代曲剧研究(再分曲调、剧本)。
(三)金石学
发展次第:一石刻学,二今文学,三甲骨文学。其它钱印玉简等为附庸。
学分三类:赏鉴(审美,贵精)、簿录(存掌故,贵备)、考证(研究资取,贵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