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彪专栏2】教育故事:耐心引导,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做有情怀的老师,办有温度的教育。

高一新生入学的第1天,上午学生报到结束后在教室集合,看到一张张全新的面孔,我很好奇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得多彩缤纷,又会有多少新内容会在高中三年绘到这美丽的画面里。带着所有的欣喜和期望,我和孩子们共同开启了新的生活。

中午的时候后勤主任给我打电话,很生气地跟我说:“你们班的一名女生是有什么问题吗?”我连忙问:“怎么了主任?”这时候我正好走到教学楼的一楼大厅,主任也刚好在楼道里,就和我简单地说了一下学生的情况,大体意思是想让这名女生帮着数一些东西,但这名女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是坐在座位上完全无视。听到这些我也非常生气,我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于是我走进教室想把这名女生叫出来批评一顿,正好借这个机会在班里树一下自己的“威风”。意外的是,当我叫她的时候她也不抬头,完全不理睬我,接下来我并没有着急地再叫她出来。我问了一下其他同学她叫什么,同学们说她叫赵一冰。我走出了教室,因为我知道这些学生都是初中刚毕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果不弄清原因就批评一顿,很可能会让孩子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对高中的兴趣,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对她今后的高中生活影响太大了,所以不能盲目地批评。于是我想办法找到了她初中班主任的联系方式,给她的初中班主任打电话了解情况。原来一冰在初中时对老师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置之不理的,上课经常睡觉,完成不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一番沟通后我认为这是一名“问题”学生。

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意志,规范跑操动作,学校下午安排了体育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赵一冰,让我感到十分意外的是她训练的时候特别认真,在炎热的太阳下练得满头大汗,T恤都湿透了,她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疲惫和厌烦。休息的时候她和其他同学也进行交流,而且有说有笑的和“正常人”没有区别,这就更让我好奇她与老师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包括他们在成长的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老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指导,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路上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我也希望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的力量,让这名女同学能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消除心中的烦恼。

ARBOR DAY

晚上是学生自我介绍的时间,同学们都走到讲台上对自己作了介绍。为了防止“意外”而影响其他同学,我特意把赵一冰安排到了最后。轮到她的时候她在座位上一动不动,一直僵持了半分钟左右,我让全体同学用掌声来鼓励她,但她仍是在座位上纹丝不动,此时我也是心急如焚,一直在想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她主动说话,我跟她说:“一冰,能不能站起来在同学面前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如果同意就点头,如果不行就摇头。”她很费劲地点了点头,我又说:“我们可以等到明天晚上,这样你就可以有一天的时间来准备了。”她又是点了点头,但比刚才痛快了一点。等到了第二天晚上,我让她起来做一下自我介绍,没想到她仍然是昨天的状态。但我看到她明明已经写好了自我介绍的内容,这时我是有点生气的,心想这学生怎么这样啊。我不想在班上批评她,但是这个事情也不能就这样过去了,我说:“一冰你先把你写的内容保留好了,等到你想读的时候再读给同学们听,你觉得这样可以吗?”此时她轻轻地点了点头,其实她是想把自己介绍给其他同学们的,但又不敢迈出这一步。

几天的体育训练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的跑操队形有了很大的进步,赵一冰同学的个子比较矮,是在排头的位置,每一次训练都非常认真,宿舍的内务也是做得最好的,我更加相信她肯定可以改变自己之前的状态,也一定会把高中过得很精彩。

一天英语课后,英语老师气冲冲地找到我说,班上的一名女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睡觉,我说:“您先别生气,您说的是赵一冰吧?”我和英语老师简单说了一下她的情况。随后我找到了赵一冰也了解了一下她的想法,并让她向英语老师道歉。我可以看出来她很不情愿,但是我给她下了“死命令”,不去就不要回教室上课了。两天后我见到英语老师,英语老师说赵一冰没有去找她,我又把赵一冰叫到办公室,问她是怎样想的,她说想让我带着去,这次我带着她去找了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并没有批评她,而是跟她进行了一次友好的沟通和谈话。但在之后的课堂上她还是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一次在我的课堂上,她一直昏昏欲睡,甚至打起了瞌睡,课下作业也是经常完不成。我心想怎么会有这么顽固的学生,还能不能把她引导好。课下把她叫到办公室,并给她家长打了电话,让家长来学校一趟,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感觉她肯定把手机带到了学校,晚上偷偷地使用手机影响了正常的休息,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以后,我决定让她回家调整一下学习状态。在家的这几天,我让家长监督她每天按学校的作息时间起床和学习,家长也把她一些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微信发给我。我又专门打点电话对她进行了鼓励,充分肯定了她的优点,也指出了她在学习中的问题。过了几天,赵一冰在家长的带领下返校,我发现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比之前好了很多,在之后的学习中也比之前积极了很多,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明显在进步。有一次在课上我让同学们回答问题,轮到她的时候,我特意问了一句:“一冰,这道题比较难,你能给同学们讲一下吗?”这道题的知识点是她回家之后那几天落下的内容,而且难度比较大,但是她点了点头并把题目给同学们讲了一遍,结果答案是完全正确,而且讲解的思路很清晰,虽然说话声音有点小,但是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说:“回答的很好,你在学习上是很有悟性的,希望你以后更加努力一些,不要辜负了自己的天赋。”我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了她,“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赵一冰同学的进步吗?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掌声送给她。”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到她脸上很是得意。此时我的心里感触很多,我相信每一位同学的内心世界都是独特而又有生命力的,当老师走进他们的世界以后,会发现有很多同学的心灵画卷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多姿多彩的内心,我们更要帮助他们用手里的画笔描绘出和谐完整的画卷,让他们的内心更加的阳光,让他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周庆彪,泊头市第一中学教师,2011年踏上工作岗位,10余年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多次获得泊头市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20年泊头市十佳青年,发表《如何打造生物课堂高效》等多篇论文,主持并完成课题两项。有幸成为王校长工作室第一学期成员,希望博采众长,做有情怀的教师,办有温度的教育。

(0)

相关推荐

  • 教育案例1

    刘铭焜是我班的一个女孩,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 ...

  • 学生佳作 || 赵思雨:我就是我

    老师点评: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学有所用,非常好.层次清楚,表达明白,首尾为干净利落,尤其是文章里所表现出的那种气韵,让老师很佩服.那种来自心底的自信.善良是很可贵的品质.文章中若能多些场景.细节 ...

  • 【教育故事】周庆彪:我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周庆彪老师和学生合影 2021 03·28 教育故事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孩子们来说高强度的学习和频繁的考试会让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吃不消,也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12月21日高一年级进行了第三次摸底考试,考试 ...

  • 【刘帅专栏2】教育故事:做“问题”学生的后盾!

    # Space Day of China # 做"问题"学生的后盾 老师和学生不是角色的对立,而是心链接在一起的伙伴.当老师的不怕不学习的,不怕调皮捣蛋的,不怕不服管教的,就怕有& ...

  • 【徐金虎专栏2】教育故事:我给学生过生日!

    教育故事 一个温馨的祝福,一份美好的情怀 我给学生过生日----徐金虎 课间接到一个信息:徐老师,今天是李江的生日,看到孩子时受累跟孩子说一下,妈妈祝他生日快乐,谢谢您!加上爸爸,他爸爸常常不在家,把 ...

  • 【教育故事】兴风作浪的学生成就了乘风破浪的老师

    学生是书,只有用"心"去读,你会读懂它,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成就他们放飞梦想:学生是纸,只有用"心"描绘,终会描绘出五彩斑斓.绚烂无比的画卷来.两年来的中职班主 ...

  • 【张立玲专栏2】教育故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中国近代教育学家夏岂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

  • 【褚智豪专栏2】教育故事:因材施教润心田!

    教育故事 2021 ARBOR DAY 如何因材施教 班主任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是特殊的,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引导必须因材施教,这也是教育的魅 ...

  • 【解衍江专栏1】教育故事:什么是公平?

    什么是公平?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 当班主任是教师生涯的一种升华,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 ...

  • 【张盛雄专栏1】教育故事:用一场剧告别,用一场剧凝聚!

    孟春三月,文理分班.分班之后,大幅度调整,接手的班级里,熟悉孩子不到五个,其余孩子来自年级其他班级,都是崭新面孔.大家自觉以原班为单位,组成不同交流小组,上课下课都在一起,新班虽建,凝聚不足. 我做的 ...

  • 【张俊鹏专栏2】教育故事:一名体育生的救赎之路

    一个体育生的救赎之路 盐山中学  张俊鹏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100种可能>,感触颇深,仔细回首这一路走来,教育路上遇到的种种,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教育这个词它背后的含义,李镇西老师与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