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联在汉语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重点推介——

第二届中国(运城)农民楹联大赛启事

“小康闻喜”全国征联大赛启事

对韵河东

——“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论文之八

傅小松:

试论对联在汉语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2013 年,美国《新闻周刊》组织网民投票,评选出代表中国国家文化二十大形象符号,分别是:

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饪。

在这里,汉语摆在中国文化的第一位。这个可以说在全世界形成了共识。

汉语是世界上最独特、最具有文化气息的语言,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具有艺术之美的文字。汉语言文字至少产生了 四种独特的文化,这几种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化的名片。

一是独特的文学形式:如诗、词、曲等。

二是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篆刻等。

三是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测字文化。

四是独特的智力游戏:包括灯谜等。

在这四类汉语文化中,对联兼有四者。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吟诗作对”,一直以来,对联与诗词并列,堪称姊妹文学;对联是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对联与书法、镌刻、建筑等相结合,成为殿堂宫室、楼台亭榭不可缺少的装饰,成为一种独有的视觉艺术和装饰艺术;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贴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对联也是一种独特的智力游戏。千百年来,许多对对子的 故事广为流传,众多才子神童家喻户晓。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的代表是汉语,汉语文化的代表则是对联。

一、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前已述及,汉语是世界上最独特的语言,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字。关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有关论述非常多,这里不作详述。正因为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产生了诗、词、曲、对联等独特的格律文学形式。这四种文学形式,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姐妹,依次出场,后先辉映,照亮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坛。

诗是大姐,她中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第一个登上历史舞台,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就出现了。诗的发展,经历了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乐府诗、近体诗等阶段。到唐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是二姐,她是诗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萌芽于南朝,形成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繁荣于两宋。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每段句子长短不齐,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

曲是三妹,即散曲,兴盛于元代,是词的通俗化。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对联是小妹,雅称楹联。要说萌芽,比曲还早,大约是唐代。但她真正盛装出场,则是明清两代。

诗词曲联四姐妹各有特色,各擅风骚。诗好比是大家闺秀,词就是小家碧玉。古人有“诗庄词媚”、“诗言志、词言情”的说法。曲产生于民间,俚俗活泼,可称之为“辣妹子”。对联雅俗共赏,雅如名胜联、书房联,增辉堂室山川,俗如贺联寿联,应酬人情世态,好比一位公关小姐。

在诗、词、曲、对联这四种独特的中国古典格律文学样式中,我认为最独特的还是对联。她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真正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对联的独特性在于,她既是“无韵的诗歌”,又是“对仗的散文”。

大家知道,对联和诗、词、曲不同,它是不押韵的。但它又和诗、词、曲一样,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汉语言文字的风骚,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汉字为独立方块字,每个字占据相同的空间。汉字组成的诗歌,既可以表现出整饬对称,也可以表现出错落有致。律诗、绝句,具有整齐美、整饬美。词曲皆为长短句,则是错落美、参差美。对联则很好的体现了对称美。中国人把对联书写或雕刻与建筑物大门的两旁,称之为楹联,起到很好的装饰、美化和宣传作用。

汉字一字一音,同时具有世界上其他语言没有的声调。诗词曲既讲究句尾押韵,又讲究句中的声调平仄和谐。对联不需要押韵,但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平仄对仗,上下联各自还要讲究句内和句脚平仄的和谐,并形成了马蹄韵、朱氏规则、李氏规则等音韵规则。一副好的对联,读起来总是抑扬顿挫,具有韵律美、节奏美。

对联和诗词曲一样,还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所谓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几乎是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的概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词意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是诗的意境。“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馀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清代顾复初这副题成都望江楼的对联,则呈现出可与唐诗宋词媲美的意境。

为什么说对联又是“对仗的散文”呢?

请看两副对联,一副是清末陈兆庆题黄鹤楼联: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单看上联或下联,几乎活脱脱就是一段绝妙散文。

另一副是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大总统就职大会堂所悬挂的一副对联:

滚滚长江,流不尽我族四千六百余年无量英雄无量血!放眼觇钟山王气,楚水霸图,半壁奠东南,大野玄黄,已遂秋风变颜色。

茫茫震旦,要争个全球八十三万方里自由民意自由魂!举手庆汉日再中,胡尘一扫,雄师捣西北,卿云红缦,重安夏甸信群才。

大家看看上下联的第二句,单独一句长达十八字,构成这副一种一泻千里的恢弘气势。这一种鲜活的散文句式。

对联呈现“对仗的散文”这一特点,是这种文体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结果。对联萌芽于排比句和对偶句,此后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化和发展。发展的方向,是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逐渐工整、标准。从排比到对偶,再到对仗,从词性对仗到声律对仗。骈体文中的对偶句,已经比较标准和工整。近体诗中的对仗句,其工整和标准则达到完全成熟。二是逐渐独立。在诗词骈赋乃至散文中,都有对偶句,但只是文本的一部分,不能独立成文。到对联产生,标志着对偶句完全独立,成为一种新的文体。三是逐渐自由。对偶句刚刚产生时,字数少,主要是从二言到七言之间。骈文的对偶句,局限于四六言。近体诗的对仗,局限于五七言。随着对联的产生,对偶的字数约束被彻底打破,句式也呈现千姿百态。它保留了诗词等韵文的特征,同时也吸取了散文的特点。这样,对联就成为一种完全崭新的文体。

对联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但也有人说,外国也有对联。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就说过,英文也可以作对联。

在他的回忆录中,收录了这样一则趣事:又一次,他和学者张奚若发生了争论,金岳霖说了一句英语批评张奚若:

Full of pride and Prejudice (充满傲慢与偏见)

张奚若马上还击说:你才真是——

Devoid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缺少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均为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长篇小说。将两者对举,十分巧妙。但这只是对偶句,而不是对联。对偶句只是对联的初级阶段。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对偶句,但只有汉语才能构建出对联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二、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习俗

2006 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语是: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起源于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当代也有学者认为,对联习俗的另一个源头是春帖子习俗。

春帖子最早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西晋,大约是在每年的立春日,用彩纸剪个小燕子的形状,戴在女性的头上做饰品,上面还写有“宜春”两个字。到了隋代的《玉烛宝典》这样记载:

立春多在此月之初,俗间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檐楹,以戴,帖宜春之字。这说明隋代时春帖子已经移到了房屋的檐楹之上。盛唐诗人张子容《除日》诗有“帖牗作春书”,春书也是春帖子的别称,这说明唐代春帖子从立春日也在向除夕日转移。正如桃符上书写“神荼、郁垒”文字,成为后世春联的一个源头;春帖子也与此类似,最早的剪燕子,最后演变成为后世的民间剪纸特别是春节挂的门笺习俗,而书写“宜春”两个字,则成了后世春联的另一个源头。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代学者周汝昌先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贴春联中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叫守服春联。如果前一年有长辈过世,过年所贴的对联既要迎春,又要表示悼念。这种对联就叫守服春联。按规矩是连续三年。湖南岳阳地区过去作法是,第一年贴黄纸对联,第二、三年贴绿纸对联,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示哀悼程度的不同,第四年则恢复贴红纸对联了。即古人所说的“哀随日减,由凶复吉”了。这就是俗称的“守孝三年”。通常的守服春联有:“年在严何在;春回椿不回。”“人皆贺节双眉喜;我独思亲一片悲。”等等。但随着时代发展,利用新春佳节写怀念类对联的风俗习惯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一般的做法是第一年用黄纸写一副守服春联外,第二年即恢复贴红春联了。

除了贴春联外,结婚要贴对联,叫婚联,做寿要贴对联,叫寿联,办丧事要贴对联,叫挽联。此外,做新屋、小孩子满岁等等,贴对联也都是必不可少。这些都是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在此不再赘述。

近年来,兴起一种新的对联习俗。每逢高考,每个学校必定要在校门口和考场贴上一两副对联,为考生加油鼓劲。每年的六月高考季,各地考场对联争奇斗艳,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已成为一种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文化。

三、对联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

中国的建筑有她自己的特点,其中有一个特点是世界上独此一家的,那就是镌刻、悬挂对联。一般来说,是将对联和匾额结合,将匾文和联文用木材制作悬挂在建筑上。

当代学者赵雨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中这样论述楹联:“楹联是文言世界最后也是最美的一道风景。它用毛笔书写,融会了书法的美,张挂于庭院,又沟通了建筑的美。它兴起于文人的情趣,又流行于市井的门楹,把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连成一个整体”。

中国建筑为什么要悬挂对联呢?因为对联具有对称美,她与书法、镌刻等相结合,悬挂于宫殿、庙宇、祠堂、楼台、亭榭等的大门、楹柱或墙壁,成为一种独有的视觉艺术和装饰艺术。打个比喻,对联就是中国建筑的门脸,犹如画龙点睛。虽然着墨不多,但至为重要。建筑有了对联就大为增色,提高了文化品位,呈现出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

建筑楹联按其在建筑上的位置主要有三类:一是“门联”,挂于大门两侧。二是“柱联”,对称地挂在柱子上。柱又称“楹”, 于是对联便被称为楹联。柱子若为圆柱,联面常做成弧形,也称抱柱联。三是“壁联”,对称地挂于墙壁。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形式,如“梁联”,镌刻于顶梁;又如“屏联”,刻画于屏风之上。

门联是最常见的一种对联装饰形式。举凡名胜古迹、祠堂庙宇,门联是必不可少的。门联一般字数不多,言简意赅,庄重典雅,镌刻精工,富有气势。

柱联的形态较多。有檐柱(外柱)联、屏柱(墙柱)联、川柱(穿柱)联、灯柱联、神柱(神台)联、中柱(金柱)联等。门联装饰门面,为鲜明易辨,多采用大字短联,而柱联都在宅第以内,字数自然多一些,高柱,悬挂对联多达数十字。

“壁联”悬挂、书刻于室内墙壁之上,空间更大,对联字数更多。以长沙岳麓书院为例,悬挂于大门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纳入大麓,藏于名山”短小精悍,显然是门联。书刻于讲堂柱子上的“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则为“柱联”。悬挂于讲堂墙壁两则的则是一副长联,联文是: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这就是标准的“壁联”了。

四、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智力游戏

先看一副对联: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南人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

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工部(当时也称水部)署遭遇火灾。乾隆批交尚书金简大司空负责修复。一日早朝前,群臣在朝房待诏,刘墉拟出此上联。联中嵌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一时无人能对,适值纪昀入朝,亦到此间。众官将刘墉出的五行联告知纪昀,并要他作对。纪昀略一思索,时有一新选中书,为南方人,体魄魁伟,常自负为“南人北相”。便道:“要对上亦不难,不过于新中书有所不便。”众官说此事无妨,纪昀于是对出了下联。联中嵌入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而且对仗工整,颇为精颖。

再看一副对联:

稻草系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相传明末爱国将领熊延弼年少对句。

这两副对联都有一个特点。上联暗藏机关,有许多技巧。

要求下联应对要破解这些机关,与上联珠联璧合。如第一联,上联嵌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联中嵌入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与上联对仗可谓天衣无缝。第二联出句,稻草与秧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秧是稻的幼苗,稻收割后叫稻草。而秧一般又用稻草去扎,这是不是“父抱子”?无独有偶,笋是竹子的嫩芽,而竹篮则是竹子砍后所做。竹篮提笋,当然是“母怀儿”了。真是既平凡之至,又奇妙之极。

这种对联创作方式,俗称对对子,就是你出上联,我对下联。这是一种智力游戏。几百年来,对对子是中国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智力游戏。古代的神童和才子,大多是以善于对对子而出名的。明代的解缙、清代的纪晓岚,都是擅长对对子的风流才子和智慧人物。

对对子,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文字游戏,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智力游戏。这种智力游戏的根源,就在于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观念。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千世界,物生有两,事不孤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种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从事物看,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火就有水,有男就有女。《易经・系辞上》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从事物的性质上看,则如老子所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物生有两”,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无独有偶”,这是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正因为有这种信仰,文人雅士愿意绞尽脑汁追求成双结对、珠联璧合。

《冷斋夜话》载苏东坡语:

世界之物,未有无对者,皆自然天成之象。虽文字之语尽然,但学者不思耳。如因事当时为之语曰:

“刘贲下第,我辈登 科”,则其前有“雍齿且侯,吾属何患”?太宗曰:

“我见魏征常妩媚”,则德宗乃曰:

“人言卢杞是奸邪”。事非一时,则有需时而后得对矣。

梁章钜《楹联丛话》载纪晓岚言:

纪文达尝言,世间书籍中语,无不可成偶者。客举“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公应曰“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又举“孟子致为臣而归”,公应曰:

“伯夷非其居不仕”。

对对子的过程,就是在万事万物中去寻找最佳匹配的过程,

对出一副妙联,需要渊博的学识,需要博闻强记,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有时则需要运气和灵感。

宋元丰年间,贡院起火,恰好当年状元名焦蹈,有联云:

火焚贡院状元焦;

人莫能对。数年后,有名张震者上任成都知府,上任前,风雷大作,将府门招牌刮去。于是有人得对云;

雷起谯门知府震。

1932 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其他考生的对句则五花八门,有对“唐三藏”者,有对“猪八戒”者,皆不及格。

有个别考生对出“祖冲之”者,得了满分。还有一人对以“胡适之”(即胡适,字适之),受到陈寅恪激赏。陈大师甚至还表态说:“就凭这三个字,这个考生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这个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

这次入学考试对对子一事,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有人投书报社,予以指责,斥为“复古”、“怪哉”,说这样“倒不如要求学生作八股文和各式旧文体。”要求清华对出题意图及评分标准作出回答。迫于舆论压力,清华国文系安排陈寅恪以出题者的身份公开接受北京世界日报访问,作出答辩。陈寅恪关于对联答复的要点为:

国文试题以测验考生国文文法及对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

对对子是最能表现中国文字特点,与文法最有关系。它能测验:

(一)词类之分辩,(二)四声之了解,(三)生字及读书多少,(四)思想如何,即思想上对正、反、合关系的理解。

陈寅恪的答复虽然寥寥数语,却极为精辟地阐释了对联与中国文字、中国文章、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论文链接

一、杨振生:当代楹联“河东流派”的回眸与展望

二、文振西:楹联“高峰”论

三、鲁晓川:当前对联文学的历史高度与拓展维度

四、邹宗德:地域因素将是楹联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

五、楚石:湖湘楹联学派概论

六、扆军宣:先贤底蕴是河东流派立根之本时代特征是河东流派壮大动力

七、周永红:关于楹联文化的创新思考

——————————————

流派起航,对韵河东,创新发展,共攀高峰——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纪实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近期热点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楚  石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傅小松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鲁晓川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刘松山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周永红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邹宗德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石印文联选

运城市楹联学会
(0)

相关推荐

  • 让对对子写对联更容易:专家告诉你对偶、对仗、对联、楹联的异同

    初学者非常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对偶.对仗.对联.楹联:让对对子写对联更容易: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专业诗人黄胤然案例详解,轻松让你豁然开朗.出品:臻谛书院,策划&主讲:黄胤然,制作:臻雅堂

  • 【楹联讲座】楹联格律基础知识

    楹联格律基础知识一 提要:楹联起源,楹联平仄要求. 一,探究楹联起源. 在讲楹联格律基础知识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楹联起源. 定义: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也称桃符,门贴,对子,春联,对联. 在文学 ...

  • 梅花三弄[汉语文化中一种游戏诗]

    而把汉字写在三个梅花形图案上,让人破读成诗,是一种游戏诗体.例如下图<梅花三弄诗图>的破读之法,是从花心处"梅"字开始,沿着花瓣的边缘作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花瓣便转出一 ...

  • 试谈对联创作中的语言转化

    曹克定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对联的语言于这三个方面达到了极致的表现.对联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对联语言有其鲜明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对仗.对仗就是按照字音的 ...

  • 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中的精髓,传统文化中的仙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歌中所唱的内容就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熟记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立春. ...

  • 赏石文化中的“形”与“意”

    中国的赏石文化起源很早,但真正赋予文化内涵的赏石活动则兴起于唐代,虽然经过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膜拜.研究.推崇,到今天为止却好像仍困惑对于艺术品来说石头是什么,或者说石头到底是不是艺术品,石头的艺术性 ...

  •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兼语句式的教学方法探究.doc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兼语句式教学方法剖析一.兼语句式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句子叫兼语句.兼语句式类型: 1."使令"类.兼语前用"使令"意义动词,兼语后成分 ...

  • 试述对联的同一词性对品

    王建民 1.前言 本文陈述或讨论对联的词性对品问题,这也是对联创作的基本问题.然而,词性对品是原则的要求,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初学者往往陷入困惑. <联律通则>的第二条词性对品中说:&q ...

  • 母亲节:中国文化中,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孙娟的书房"设为星标

  • 画家汪意丰——在中国文化中创作当代艺术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界常谈常新的话题,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书画领域的"传承"和"创新"有着特殊之处,对之应有更客观准确 ...

  • 立夏时节的“5大俗语”,上古农耕文化中的大智慧,句句上讲

    文|农情万家 导读:立夏之初,农耕文化中的立夏"5大俗语",与农业息息相关!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升",今天是2021年立夏后的第五天,立夏在二十四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