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千古名篇《永遇乐》,现在再读一遍,是不是有顿悟的感觉
一
要读懂这首词,首先要了解辛弃疾这个人。非常重要,极端重要。
金国南侵,生生把北宋压缩成南宋。北方人在金国的残酷压榨之下,生活极端困苦,生命朝不保夕。辛弃疾就出生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在他成人之后,决定反抗,因此拉起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那时候耿京有数万人的起义队伍,辛弃疾投奔了他。
然而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他叫郑安国。有一次辛弃疾外出,听说耿京被郑安国杀了,郑安国带着他的人头投奔了敌人。辛弃疾气坏了。他身边只有50多人。他就带着这50多人,冲进了敌人的数万人之中,一直杀到中军,找到了叛徒,并把他活捉了。
不只是活捉了叛徒的头部,而是全身都活捉了。辛弃疾把叛徒带到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叛徒还能说话吃饭。当然很快就说不出来了,因为他被朝廷把头颅砍断了。
老严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故事,讲到古代那些英勇的将领,母亲总是说他“万马营中踹英雄”。辛弃疾就是这么一个将领。他的英勇不但震撼了敌人,也震撼了起义军,震撼了朝廷。这样的英雄壮举,古往今来都很罕见,也就是赵云、李世民等有限的几个人。
朝廷给辛弃疾封官。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辛弃疾念念不忘的北伐中原、收复旧日河山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他的家乡也没有收复,他的父老乡亲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他当文官当武官,当京官当地方官,变过很多职位,就是没能亲自带领一支人马杀到敌占区。而这是他永恒的追求。
辛弃疾抓叛徒到临安的时候22岁。43年之后,他65岁,在京口北固亭,北方就是敌占区和南宋之间的分界线。读者朋友们,如果是你,这时候会想什么?
京口是今天的江苏镇江。至于北固亭,老严没有去过镇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这里是战略要地,当年韩世忠抗金的时候,曾经常住在这里。在历史上,这里也发生过很多事情。三国时候这里是吴国的土地,刘宋时代,曾多次从这里北伐。这首词名为怀古,主要就是以刘宋北伐为核心,同时拉扯上其他历史故事。
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山河是永恒的,人事一直都在变动。在这一片地方,孙权曾经来过,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的吴国国君。他18岁主政,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偷袭荆州击败关羽,建立吴国,并统治52年。人们说到孙权,往往赞扬他少年有为。这对于65岁的辛弃疾来说,真的是感慨万千。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三句讲到北固亭。榭,建在高处的舞池。歌台就是人站上去唱歌的台子。舞榭大,歌台小。一般是共用的,场地特别大的地方,或者非常讲究非常高档的地方,才会把这两者分开。大家看春节联欢晚会,有时候唱歌的人跟跳舞的人是同一个平台,有时候唱歌的人站在高出来的台子上。这是现在有了活动舞台,可以随时升降变化。古代没有这么先进,因此这两者只能分开建。
这三句话的基本含义是:舞榭歌台还在,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已经被风吹走了,雨打走了。雨打风吹,说明是岁月的自然流逝,自然而然,使人想到辛弃疾现在已经衰老。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古代有种特殊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在测量地理上,这两种单位都小,所以后世用寻常比喻那种平凡的、毫不出众的事物。寄奴,刘豫的乳名。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个南北朝,其中南朝有个宋国,刘裕就是宋国的开国君主。虽然他名字有个裕,但事实上是农民出身。
这三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斜阳照着的草树间,有一条很平常的巷子,人们说这就是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三句是接着上面三句来的,讲的是刘裕的事情。具体的历史情节是,刘裕曾经两次北伐,都取得了重要胜利,但终究没有能统一全国。但是辛弃疾在这里并没有讲历史经过,只讲情景。铁马,古代的一些特种部队,为了防止马被刺伤,给披上铁甲。
这三句的基本意思是:让我想起了当年,刘裕率领他的金戈铁马北伐,那气势就像猛虎出山,万里震慑。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宋国第三任皇帝刘义隆的年号。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所以这还是讲南朝的事情。刘义隆一片雄心,再次北伐,希望能统一全中国。在北伐之前,他还喊出了封狼居胥的口号。
汉朝霍去病攻打匈奴,大获全胜,成为汉朝打击匈奴最酣畅淋漓的一场战争。他封狼居胥山,标注自己的功劳。封,意思是封禅,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筑起土堆,烧香祭天。霍去病之所以封狼居胥山,是代表这座山已经是汉朝的领土。所以封狼居胥这个典故,也有开拓疆土的含义。
然而刘义隆想法很多,实力不行,他攻打北魏,反而被北魏一直赶到长江以南,损兵折将,丢人现眼。在辛弃疾时代,南宋也有一次北伐,也是目标很伟大,然而准备不充分,结果大败而归。所以辛弃疾这三句在影射这一次北伐。北顾,指的是向北张望,一边向南逃走,一边回头看敌人的情形。
这三句的基本含义是:元嘉年间仓皇出兵,希望能学习霍去病封狼居胥,却只能在匆忙退却中惊惶北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我南下已经43年了,北望中原,还经常记起当时经过扬州的路上烽火连天。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是北魏皇帝跖跋寿的小名。刘义隆北伐的时候,正是他率军和宋兵交锋,打得刘义隆向南逃窜。他一直追到长江北岸,并建了的行宫。但是世事变迁,跖跋寿以后再也没有来过这个行宫,附近居民把这里当成了祭祀的地方,而且用他的小名取名为佛狸祠。
乌鸦在祠堂出没,所以被人称为神鸦。祭祀的时候敲的鼓叫社鼓。
这三句的基本意思是说:实在难以回首啊!而今的佛狸祠,只有神鸦社鼓乱乱纷纷。这一句和上面的联系起来,其实就是感叹:不管你是失败的一方还是胜利的一方,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都会消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三句讲的是作者自己,但是又涉及到一个典故。廉颇75岁的时候,还想出去打仗。赵王不知道他身体怎么样,于是派人去看他。他当场吃了一斗米的饭,还有10斤肉,然后跳上马去。本来他的意思是,我一顿还能吃那么多,吃了还能上马,肯定可以出战的。
辛弃疾在江南等了整整43年,虽然老了,但他还是希望能为国征战。可惜没有人来问他,还能吃多少饭,也就是来考察他到底还能不能出战。
这三句话的基本意思,可以这样说:会不会有人来问我,辛弃疾已经老了,还能吃饭吗?当然这话还有言外之意,那就是说,再不为国出战,我就真的老了。
三
这首词是千古名篇,但是老严在初中学了之后,一直感觉懵懵懂懂,不知道具体要写什么。不但初中时候如此,到了工作之后,也很长时间都是如此。不过现在搞明白了,弄懂这首词,需要抓住三点。
第1点就是,虽然这首词说了很多历史,但是他核心的怀古是讲刘宋北伐的事情。这段历史中涉及到的刘裕两次北伐、刘义隆一次北伐大败而归、拓跋焘建行宫几件事情是有先后顺序的。其他的典故都是枝枝叶叶,不用去深入了解。
第2点就是,词的上阙是怀古,下阙主要是讲作者自己。当然下阕也有典故,而且也跟刘宋北伐有联系,那都不重要,朝辛弃疾感叹自己年华已老这个目标去理解就行了。
第3点,就是这首词的主题,固然有迫切希望北伐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最核心的主题还是感叹年华易老,时光不等人。
本来想尽量写短点,但一不小心又写了接近3000字,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讲清楚了没有。这个由读者来评判。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真的是博大精深啊。也难怪能成为千古名篇了。
然而辛弃疾这位万马营中踹英雄的武将,后来居然成长为一名诗人,这是43年的岁月生生熬出来的。他希望北伐,他希望收复旧有河山,他希望解放自己的家乡,希望金军离开自己的父老乡亲。然而什么都没有实现,一直都在等,到头来一场空。正是40多年的心酸郁闷,熬出了这么一位千古词人。
人老了,梦想还没有影子。大家觉得,辛弃疾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