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人生》退休生活(九)

《东西方论坛-2011》有关专家学者合影  前排左起:

杨金海(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秘书长。哲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周桂钿(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钱逊(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理事)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许全兴(原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中央党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

王殿卿(原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

后排左起4是我

武汉大学会议之后不久,2011年10月22日,我应邀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与尼山圣源书院联合主办的《东西方论坛-2011》,主题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在北外的模拟外交谈判室举行,由于主题的敏感性,吸引了首都如《人民网》、《光明网》等重要新闻媒体的关注,并派出许多记者前去采访。根据论坛组织者的安排,我在会上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为题作了发言,还参加了专家与记者对话采访会。会上,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就我的发言进行了提问,我也把自己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思考,坦诚地与他们交流探讨。事后,《人民网》记者陈叶军约我就此话题为他担任编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撰文,我愉快地答应了。那时,正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全会着重讨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和目标。全会发表的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受此启发,我以“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为题,向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提交了博文,几天之后,就在该网《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栏和《人民网理论频道》中全文发表了。《求是理论网》等多家重要网站也转载了此文。

我在这篇博文中写道:

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愈益彰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融合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色。毛泽东思想与孔子学说有哪些契合点呢?

(1)关于尊重人,爱护人的思想。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也就是爱人。其中既有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内容,又有尊重人的生命,同情民众疾苦,倡导与人为善,主张人际和谐的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核心理念和宗旨。

(2)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把礼作为治世的手段,把和作为治世的目的,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青年毛泽东对大同社会情有独钟,新中国成立前,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赋予“大同”全新的含义。

(3)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想。儒学主张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强调格物致知,行先知后,知行统一。这和毛泽东思想坚持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是契合的。

(4)关于民为邦本的思想。儒学强调以民为本,执政者要为政以德,博施济众,与民同享同乐,具有为国家社稷、天下苍生而英勇谏诤的斗争精神。这和毛泽东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思想、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契合的。

(5)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孔子认为,天下一统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大事由天子发号施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他晚年作《春秋》,为的是国家统一大业。儒家文化是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深层原因。毛泽东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奋斗一生。

(6)关于重视教育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富而后教的重要观点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目标,终身诲人不倦。毛泽东历来重视对孔子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直至1964年,他还在春节座谈会上肯定孔夫子的教育传统不要丢。

(7)关于修身立德、心怀天下的思想。孔子认为修身立德是做人的根本。他培养人的目标,是做一个品德高尚、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毛泽东把思想建设放在建党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要有远大理想、坚强党性、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

(8)关于见义勇为、坚忍不拔的思想。孔子把仁、智、勇三者兼备视为君子的完美品德,身处乱世,坚信仁爱之道,不避艰险,不怕打击,百折不挠,奔走呼号,体现了中华民族心怀天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毛泽东更是一位具有大智大勇的革命者和战略家。

(9)关于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思想。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学习是为了求道。“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他追求真理的写照。毛泽东酷爱读书,当他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后,终身为之奋斗,从不动摇。

(10)关于注重实际、知行统一的思想。孔子一是注重从古代典籍中学习;二是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三是注重言行一致,所学必须与所行相符合。毛泽东称赞孔子的学问是从实践中自学得来的。《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儒学强调知行统一思想的契合点。

毛泽东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点是很多的,这里仅是举其大略而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使二者的融合出现了新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儒学精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在发展战略上,体现为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和谐社会的构想。《礼记.礼运》中孔子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渊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被邓小平古为今用,规划党和国家现阶段发展目标。

(2)在思想路线上,体现为与时俱进的观念。《周易》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告诫人们在观念和行动上要与时代一起进步。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在时代特征上,体现为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儒家关于革故鼎新、日新之谓盛德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它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4)在执政理念上,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创立“人学”,探讨现实世界中人的品德修养、尊严和价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成为中国哲学的中心,为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也为以人为本的观念提供了文化氛围和土壤。

(5)在治国方略上,体现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孔子认为“政”“刑”和“德” “礼”都是治国手段,两者比较,“德” “礼”更为优越。荀子则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用的主张。法治和德治作为调整社会关系,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6)在干部选任上,体现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孔子主张“举贤才”,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强调只有知人善任,重用贤才,才能匡正用人风气,实现政治清明。在我们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新形势下,更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7)在文化建设上,体现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党在90年的奋斗中把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风貌。

(8)在社会建设上,体现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尚书》说:“正德,利用, 厚生,惟和”,厚生就是经世济民,使民众的生活富足,充裕。孔子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看作比仁道更高的圣德。明清之际兴起的实学思潮,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提倡"厚生利用"之学,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到了近代,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把民生问题上升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

(9)在道德建设上,体现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和20字规范关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内容,继承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当今时代新的精神风貌。

(10)在对外关系上,体现为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尊重文明多样性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远古时期,尧舜禹在处理族群与族群的关系上,实行了协和万邦的政策。这一理念对处理国与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包括先秦时期形成的儒、墨、道、法、兵、名、农、阴阳等各家的学术,以及后来形成的儒、释、道共生互补的学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摒弃门户之见,倡导兼容并包,吸取百家优长,汇集八方精义,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尽心尽力。

我曾在百度中搜索社会各方面对此文的反响,发现除众多网站予以转载以外,还有一些省、市的中学在高中语文试卷中,把此文的一些内容列入了综合试题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为适应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迫切要求,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实学研究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于2012年 12月10日上午,在中共中央党校南院举行开讲仪式。《大讲堂》的“创刊号”也收录了这篇博文。

这次会议规模不大,却影响不小。会后,首都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报导。我的发言内容也作为重点之一,被多处提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