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题范文: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一项关于春节习俗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这些习俗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喜欢洋节,但认为总有人会传承这些节日习俗的。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悟?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下水范文:

民族习俗,岂赖他人传承?

沂河郁文

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喜欢过洋节已成不争的事实,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将会何去何从?继承节日习俗,是否该坚守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自觉?(紧扣材料,提出问题)
答案,当然是这种文化自觉应该坚守。(提出观点)可现实中,总有很多年轻人一方面坚信着自己的文化不会消亡,另一方面却沾沾自喜于“哈韩”“哈日”“哈美”的“文化自觉”,把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责任推之于别人。(结合材料,直击时弊)
是的。当清明节到来,祭祖那是父母的事情,自己嘛,当然是要去旅游;当春节到来,贴春联、放鞭炮、请家堂,那自然是老人干的事情,自己则躺在床上抢抢红包就已经够“嗨”了。这些青年人,虽然往往不会亲自去践行文化传承的责任,但偶尔发起评论、写起文章来,民族文化不会消亡的论调可能喊得比谁都要响。可如果是过洋节、带圣诞帽、吃西餐、搞派对则是绝对要躬亲躬为的,让他人代劳则感觉彰显不出自己的“时尚”做派。(合理联想,为材料中的青年人画像,极具讽刺性)
人行于世,最根本的问题便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既生而为中华人,岂是过几个洋节、吃几顿西餐而可以“转世”了的?基于儒家文化而衍生而来的传统节日,内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镌刻着我们渴望幸福、期盼团圆、重视家庭、崇敬祖先、先家后国的文化性格。既生而为中国人,清明则必要祭祖,春节则理应祈福,仲秋则当要团聚,端午则需要表达对屈子的追思——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更是我们对后代永远承继中华基因应做出的示范和应尽的责任。(针对上一段,议论小结)
是的,一个人的“民族身份”,与一个人践行民族文化自觉性是息息相关的。当一些青年人口头上把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喊得震天响,实际上却以行动行着西化之实,那么他丢掉的岂是几个看似“迂腐”的习俗?是否也在过洋节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最终让我们的青年人走在中国没有炎黄子孙的儒家气质,走到世界也没有西方人的文化品格呢?拥有中华的“民族身份”却丢了炎黄的“文化身份”,想想岂不可悲?(指出这些青年人民族身份和文化自觉的分裂性,针对性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一个不自觉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文化人”,走到世界上最终只能是一个笑话——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同样是留学海外,鲁迅、胡适、徐悲鸿、辜鸿铭、周恩来、邓小平、钱学森、邓稼先……他们从叶茂根深的中华文化中茁壮成长,而后走出国门,在中西合璧之后,矗立在世界上依然是代表中国气派的不朽丰碑。而前些年呢?试问在一片西化的风气中走出国门的“天之骄子”们,还能有几个响当当的“儒家门生”?所幸,近年我们重提文化自信,部分国人的文化自觉正在渐苏醒!(结合历史与现实,进一步升华主题)
所以,习俗是什么?其实就是标明你民族身份的一种文化自觉。继承它固然重要,但贵在个体的自觉行动,而不在口号,更不能推诿给“他人”。
有了这种自觉,我们才可以矗立于世界,告诉他们:“我是东方人!”。(呼应材料,总结全文)
(0)

相关推荐